- 食管癌微創外科手術教程
- 赫捷
- 14字
- 2020-07-24 12:57:03
第一章 食管癌微創手術應用解剖
第一節 食管的應用解剖
食管是一前后扁平的肌性管狀器官(圖1-1)。食管上端自第6頸椎體下緣平面的咽喉部開始,至下端在第10胸椎平面穿過膈肌與胃的賁門相連接。成年人食管長度約25cm。臨床上食管長度一般自上頜中切牙算起,至胃的賁門結合處,男性約40cm,女性約37cm。食管基本上位于脊柱旁,全長除沿脊柱的頸曲、胸曲相應地形成前后方向的彎曲之外,在左右方向上亦有輕度彎曲(圖1-2)。
在形態上,食管最重要的特點是有3.生理性狹窄:第1狹窄是咽與食管相接處,相當于第6頸椎體下緣水平,距上頜中切牙約15cm,是胃鏡插入的第一道障礙。第2狹窄:位于食管在左主支氣管的后方與其交叉處,相當于第4、5胸椎體之間水平,距上頜中切牙約25cm。第3狹窄是食管通過膈肌的食管裂孔處,相當于第10胸椎體水平,距上頜中切牙約40cm。上述狹窄部是食管異物易滯留和腫瘤好發的部位(圖1-2)。
根據國際抗癌聯盟(Uninon for International Cancer Control,UICC)食管癌TNM分期第七版(2009年),將食管分為頸、胸兩段。頸段:自食管起始端至平對胸骨頸靜脈切跡平面的一段,前面借疏松結締組織附于氣管后壁上,距上頜中切牙約18cm。胸段分為3段,胸上段:自胸骨頸靜脈切跡平面到氣管分叉處,距上頜中切牙約24cm;胸中段:從氣管分叉處到肺靜脈下緣,距上頜中切牙約32cm;胸下段:為肺靜脈下緣到食管與胃的賁門交界處(包括食管腹段),距上頜中切牙約40cm。目前食管癌的分段診斷是以食管癌腫塊上緣位于哪一段來確定,如食管癌腫塊上緣位于胸上段,則為胸上段食管癌。

圖1-1 食管結構

圖1-2 食管生理性狹窄
食管壁組織結構有4層:黏膜層、黏膜下層、肌層和纖維膜層(圖1-3)。黏膜層又分為上皮層、固有膜層和黏膜肌層,黏膜上皮層為非角化型鱗狀細胞覆蓋,處于不斷更新的動態過程中。在與賁門的紅色腺狀上皮細胞結合處有一明顯的齒狀(Z形)線。長期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其食管鱗狀上皮被柱狀上皮所替代,稱之為Barrett食管,有惡變的可能;黏膜下層為疏松結締組織,內含豐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經和食管腺。黏膜下層比較疏松,在吞咽時使黏膜層易于伸展和黏膜層可與肌層相互移動。因此,手術操作時盡量輕柔,避免兩層分離;肌層由較厚的外側縱層及內側環層肌肉組成,食管上1/3段由橫紋肌組成,中1/3段由橫紋肌和平滑肌混合組成,下1/3段由平滑肌組成。食管下段環形肌較厚,但不是解剖上的括約肌;纖維膜層又稱外膜,由疏松結締組織構成,內含血管、淋巴管和神經。由于其組織疏松,食管癌侵犯食管肌肉全層時,極易累及食管鄰近組織和重要器官。因此,胸腔鏡下行食管癌手術時應將食管腫塊上、下段周圍脂肪和結締組織完整切除(即en bloc切除)。

圖1-3 食管壁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