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法醫學(第2版)
  • 李生斌
  • 8725字
  • 2020-07-31 11:39:32

第二節 尸體現象

人體死后受物理、化學以及生物學等各種內外因素的作用,尸體上發生的各種變化稱為死后變化(postmortem changes);這些變化使尸體表面和內部器官組織呈現與活體不同的征象,稱尸體現象(postmortem phenomena)。尸體在自然環境下,按照尸體現象出現早晚不同,一般人為地將尸體現象劃分為早期尸體現象(early postmortem changes)和晚期尸體現象(late postmortem changes)。按照尸體是否完整也可將尸體現象分為毀壞型尸體現象、保存型尸體現象。

有的死后變化可破壞或改變生前損傷或病變的形態變化,而有的死后變化可使生前的某些改變明顯化。因此,正確認識各種不同的死后變化,研究尸體現象的發生及其發展規律,對確定死亡時的體位、姿態,死后經過的時間、死亡原因,并與生前損傷、疾病的病理變化相鑒別等有重要意義。

一、早期尸體現象

早期尸體現象通常是指人死后24小時以內尸體發生的變化。早期尸體現象包括超生反應、肌肉松弛、尸冷、尸斑、內部器官血液墜積、尸僵、尸體痙攣、尸體角膜混濁、自溶和自家消化。

(一)超生反應

人體死亡后,其器官、組織和細胞在短時間內仍保持某些活動功能,對刺激發生一定的反應,這種反應稱為超生反應(supravital reaction)。如死后數小時內骨骼肌在機械性刺激下仍能收縮、瞳孔對注入結膜囊的藥物如阿托品或伊色林有散瞳或縮瞳反應、死后數小時仍能見到腸蠕動及精子活動等。超生反應一般發生在生物學死亡期,其在法醫學上可用來推斷死亡時間。

(二)肌肉松弛

人體死亡后由于肌肉和皮膚失去了彈性和張力,肌肉變軟,稱為肌肉松弛(muscular flaccidity)。表現為瞳孔散大、眼微睜、口微開、溝紋變淺、面部無表情,括約肌松弛、大小便失禁、精液外溢。

在尸體現象中肌肉松弛出現最早,臨死時發生或與死亡同時發生。由于肌肉松弛,體表受物體壓迫可形成與接觸物表面形態特征相似的壓痕。此種壓痕可在尸體上保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這對判斷尸體死后停放姿勢、是否移尸以及移尸的時間有重要意義。

(三)尸冷

人體死亡后,新陳代謝停止,不再產生熱量,而尸體原有熱量逐漸散發,使尸體溫度逐漸下降至接近環境溫度或低于環境溫度的現象,稱為尸冷(algor mortis,cooling of the body)。通常以測直腸溫度(肛溫)或肝表面溫度代表尸體體內溫度。

尸溫下降的速度受尸體內、外因素的影響較大。尸體存放的周圍環境溫度、通風情況、尸體衣著、蓋被等和尸體本身的因素(年齡、體格胖瘦和死因等)都可以影響尸冷的發生和發展。尸溫是推斷死后經過時間的重要依據之一。

(四)尸斑

人體死亡后血液循環停止,尸體血液因重力作用而墜積于低下部位未受壓迫的血管,并在該處皮膚上呈現邊緣不清的有色瘢痕稱為尸斑(livor mortis,postmortem hypostasis,postmortem lividity)(圖 2-1)。

圖2-1 尸斑

1.尸斑的發生、發展過程

尸斑常自死后1~2小時開始,也有的早在死后半小時或遲至6~8小時才開始出現。根據尸斑的發生、發展過程和形態特征大致分為沉降期尸斑、擴散期尸斑和浸潤期尸斑。

(1)沉降期尸斑:

一般是指自開始出現至死后12小時以內的尸斑。尸斑開始時呈散在的小塊或條紋狀,經3~6小時融合成片狀,顏色加深呈紫紅色,周圍邊界模糊不清。此期用手指按壓尸斑(以按壓的手指指甲變色為度)可以暫時褪色,移去手指又重新出現。死后約6小時內,如改變尸體的位置,則原已形成的尸斑可逐漸消失,而在新的低下部位重新出現尸斑,這種現象稱為尸斑的轉移;在死亡6小時后再改變尸體的體位時,則原有的尸斑不再完全消失,而在新的低下部位又可出現尸斑,此種現象稱為兩側性尸斑。

(2)擴散期尸斑:

一般是指死后12~24小時的尸斑。尸斑中血管周圍的組織液滲透入血管內促進紅細胞溶血,被血紅蛋白染色后的血漿又向血管外滲出,即為擴散期。此期尸斑的顏色繼續加深、范圍擴大,呈大片狀紫紅色,用手指按壓僅稍微褪色。改變尸體的體位后,原有尸斑不會消失,新的低下部位也不易形成尸斑;有的在體位改變較長時間后,新的尸斑雖可出現,但顏色淺淡;切開尸斑處皮膚,可見血管斷面有血滴緩慢流出,自組織間隙中有淺黃色或淡紅色液體滴出。

(3)浸潤期尸斑:

一般是指死亡24小時后的尸斑。被血紅蛋白染色的液體不僅滲入組織間隙,而且浸潤組織細胞,使之著紅色,稱為浸潤期尸斑。此期尸斑完全固定,手指按壓,原尸斑不再褪色或消失;改變尸體體位,新的低下部位也不能形成新的尸斑;切開尸斑處皮膚,切面呈暗紫色或紫紅色,無血液從血管斷面流出。

2.尸斑的分布

尸斑的分布與尸體姿勢有關。仰臥位時,尸斑位于枕、項、背、腰、臀及四肢后側等低下部位未受壓區。俯臥位時,尸斑則位于顏面、頸、胸、腹及四肢前側等低下部位未受壓區。懸垂或直立位(如縊死尸體)時,尸斑見于腰部褲帶的上緣區、四肢末梢部位。流水中的尸體隨水流翻動,體位不固定,尸斑不明顯。

3.尸斑的顏色

尸斑的顏色主要取決于血紅蛋白及其衍生物的顏色。人死后氧合血紅蛋白轉變為還原血紅蛋白,呈暗紅色,透過皮膚呈暗紫紅色。因此,一般情況下尸斑呈暗紫紅色。

但尸斑的顏色也受死亡時間、種族和死因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在尸斑的發展過程中,尸體經歷的時間越長,墜積的血液越多,其顏色越深。白種人和黃種人尸斑的顏色較黑種人明顯。凍死者因尸體在寒冷情況下組織內耗氧量減少,氧合血紅蛋白不易解離,故尸斑呈氧合血紅蛋白的鮮紅色;死后很快被冷藏或冷凍的尸體,其尸斑也較鮮紅。氰化物中毒的尸體,由于血中氰化血紅蛋白形成,尸斑也可呈鮮紅色。一氧化碳中毒的尸體,因血液中有碳氧血紅蛋白,尸斑呈較特殊的櫻紅色。氰酸鉀、亞硝酸鹽等中毒死者,因血液中有正鐵血紅蛋白的形成,尸斑呈灰褐色。

4.尸斑的影響因素

尸體內在因素如種族、死因、死亡時間和臨死時的姿勢等,尤以死因關系密切。如急性大失血、貧血、多器官功能衰竭或惡病質等死者,尸斑出現晚、程度輕,多呈淡紅色或淺淡紅色;而猝死、急性中毒和機械性窒息的尸體,因尸血不凝、易于沉積,故尸斑出現早、程度重,一般為暗紅色或暗紫紅色。外界環境因素主要是尸體所處的環境和溫度。與高溫環境相比,尸斑在低溫情況下出現晚、發展慢。

5.尸斑的法醫學意義

尸斑是最早出現的死亡征象之一;根據尸斑的發展情況可大致推測死亡時間;尸斑的顏色有時可提示死因;根據尸斑的位置和分布情況可推測死亡時的體位及死后有無移尸;尸斑還能提示停尸環境中物體與尸體接觸面的表面形狀等。

6.內部器官血液墜積

死后血液墜積不僅可以在體表形成尸斑,同時也發生于尸體的內部器官。內部器官的血液因自身重力而墜積于這些器官低下部位的血管內,使這些器官內的血量分布不均,上部少而低下部位多,稱為內部器官血液墜積(visceral hypostasis)。內部器官的血液墜積有時容易與生前病變相混淆,應注意鑒別。

(五)尸僵

人體死亡出現肌肉松弛之后,各肌群逐漸僵硬并將關節固定的現象,稱為尸僵(rigor mortis,cadaveric rigidity)(圖 2-2)。

圖2-2 尸僵

1.尸僵的發生和緩解

尸僵一般自死后1~3小時開始出現在一些小肌群,4~6小時發展到全身,12~15小時達到高峰,全身關節僵硬;到24~48小時開始緩解,3~7天完全緩解。在尸僵的發展過程中,死后4~6小時內,如人為地將已形成的尸僵破壞,很快又可重新發生,這種現象稱為再僵直(re-stiffness),但強度較原尸僵為弱。在6~8小時以后破壞尸僵,則不易形成新的尸僵。由于尸僵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故其發生、發展直到緩解時間差別較大。冬季尸僵可持續72小時或更久,夏季36~48小時即可完全緩解。

2.尸僵形成的順序

尸僵形成的順序與肌群的大小有關,小肌群出現早,大肌群出現較晚。形成順序一般分為上行型和下行型。上行型尸僵從下肢開始,逐漸向上發展至頭面部;下行型尸僵自下頜和頸部的小肌群開始,逐漸向下擴展至全身。尸僵緩解和消失的順序常與發生的順序相同。

3.尸僵形成的機制

至今尚未完全明了,有幾種不同學說。有學者認為尸僵形成與肌肉中的乳酸和神經因素等有關,目前多認為尸僵的發生與尸體肌肉內三磷腺苷(ATP)的消耗有關。

4.尸僵的影響因素

包括個體因素(年齡、體形和死亡原因)和外界因素(主要是環境溫度)。身體健康、肌肉發達的死者,尸僵出現較遲、程度較強,緩解慢。嬰幼兒、老人、體弱者的尸僵程度弱、持續時間短。外傷引起的急性死亡者尸僵發生遲,程度強。慢性消耗性疾病死者尸僵發生早而弱。環境溫度高,尸僵發生早,緩解快;環境溫度低,尸僵出現晚、緩解慢。

5.尸僵的法醫學意義

尸僵是死亡的確證之一;尸僵出現的時間、順序、范圍和強度有助于推測死亡時間和死亡原因;根據尸僵固定下來的尸體姿勢可分析死亡時的狀態和有無移尸。

6.尸體痙攣

死后肌肉未經松弛階段、立即發生僵直,使尸體保持著死亡當時的動作和姿態,稱為尸體痙攣(cadaveric spasm,instantaneous rigor)。其形成機制目前還不完全清楚。死前有劇烈的肌肉運動,或精神處于高度興奮或緊張狀態,是發生尸體痙攣的重要條件。尸體痙攣一般是局部的,如溺死者手中緊抓水草或其他異物。由于尸體痙攣可保存著死者生前最后時刻全身或身體局部某些肌群的收縮狀態,故對分析案情性質具有重要意義。

(六)角膜混濁

機體死亡后角膜透明度逐漸降低,直至最后不能透視瞳孔,呈灰白色樣外觀,稱為角膜混濁(postmortem turbidity of cornea)(圖2-3)。

圖2-3 角膜混濁

A.高度角膜混濁;B.輕度角膜混濁

1.形成機制

角膜混濁與角膜的黏多糖和水的含量有關。死后不久,黏多糖及水分維持在生前水平,角膜清晰,隨后黏多糖的水合作用受阻,水分逐漸增加,角膜開始混濁,并隨水分的增加而加重。另外,角膜混濁與角膜Ph、離子含量和蛋白質變化也有關。

2.角膜混濁規律

在自然存放條件下,死后5~6小時角膜上出現白色小斑點,以后小斑點逐漸擴大,至6~12小時呈輕度混濁,可透視瞳孔。15~24小時混濁加重,角膜混濁呈云霧狀,半透明,為中度混濁,尚可透視瞳孔。死后48小時或更長時間角膜灰白色不透明,不能透視瞳孔,為高度混濁。因此,可根據角膜混濁程度大致推測死后經過的時間。

(七)皮革樣化

尸表皮膚較薄的局部因水分迅速蒸發而干燥變硬,呈蠟黃色、黃褐色或深褐色的羊皮紙樣的變化稱為皮革樣化(parchment-like transformation),也稱為局部干燥(local desiccation)(圖2-4)。

1.皮革樣化常見部位

皮革樣化常見于:①口唇黏膜、陰囊、大小陰唇等皮膚較薄的部位;②皮膚皺褶處如嬰幼兒頸項部的皮膚皺褶處;③體表損傷處如表皮剝脫區、索溝、燙傷面等。

2.皮革樣化的顏色及影響因素

圖2-4 皮革樣化陰囊皮膚

死后經過時間短,皮革樣化程度輕,其顏色較淺,呈蠟黃色;時間越長,顏色就越深,呈深褐色。溫度高,空氣干燥、流動快的情況下易形成皮革樣化;而溫度較低、空氣濕度大時則發生較慢。位于水中的尸體不發生皮革樣化。

3.皮革樣化的法醫學意義

①皮革樣化可保留某些損傷的形態。如機械性窒息死者頸部的繩索花紋,指甲的半月形或類似于半月形的抓痕。②皮革樣化可使擦傷更明顯。有的生前損傷在損傷當時或損傷后短時間內形態變化不易被觀察到,若在數小時后發生局部干燥、變硬、顏色加深,則易于觀察。③某些部位的皮革樣化應注意與損傷相鑒別。口唇的皮革樣化易被誤認為挫傷或腐蝕性毒物所致,陰囊的皮革樣化也易被誤認為挫傷。區分皮革樣化處原先有無挫傷的方法是切開皮膚檢查有無皮下出血。

(八)自溶與自家消化

人體死亡后,組織、細胞因細胞自身固有的各種酶的作用而發生結構破壞、溶解,使組織變軟、液化,稱為自溶(autolysis)。

1.自溶的原因和機制

死后組織、細胞失去生活功能,胞質中的溶酶體破裂,釋放出所含的各種酶類,如組織蛋白水解酶、水解楊酸和多糖的酶等,使組織蛋白質和核酸等高分子化合物以及糖蛋白、糖脂等復合物逐漸降解,組織、細胞的形態破壞,直至完全溶解、液化。體內存在的多種細菌也參與作用,使自溶發生更迅速,直至腐敗。

2.自溶的形態變化

自溶的形態變化視不同的器官組織以及自溶的程度而異。肉眼觀,自溶的內臟器官組織變軟、失去正常光澤;切面上組織結構不清。光鏡下組織結構模糊;細胞腫脹;胞質嗜酸性染色增強,胞質內固有的特征性結構(如心肌的橫紋、神經細胞的尼氏小體)消失;核染色質凝聚、核碎裂、溶解消失;有的只見細胞輪廓而無細胞形態結構。

3.自溶順序

由于人體各器官組織的結構和功能不同,故死后內臟器官的自溶及其順序先后不一,且同一器官的不同部位出現自溶的先后次序也不同。一般來說,含消化酶類的器官較其他器官自溶快;與外界相通的器官組織較內部器官組織自溶早;同一器官內實質自溶較間質早而重。在相同條件下,腸黏膜、胰腺和膽囊黏膜的自溶發生最早,胃黏膜、腎近曲小管上皮細胞、脾、肝和腎上腺等次之,皮膚和結締組織自溶較慢。

4.自家消化

人死后,胃、腸壁組織因受消化液的作用而溶解液化稱為自家消化(autodigestion)。胃的自家消化多見于胃體部的胃黏膜,其程度不一、大小不等,程度較重者可致胃壁穿孔,胃液及內容物流入腹腔,進一步造成腸壁、膈肌或食管下段等鄰近組織被胃液消化。自家消化導致的胃、腸穿孔應與腐蝕性和潰瘍病變相鑒別。

5.自溶和自家消化的法醫學意義

不同器官組織自溶的發展情況有助于推斷死后經過時間;認識自溶有利于與變性、壞死等生前病變相鑒別。另外,自溶的發展,可影響對死者生前的一些損傷和疾病的觀察。

二、晚期尸體現象

晚期尸體現象一般是指死亡24小時后尸體的變化。但有的也可晚至2~3天才表現出來,發展到白骨化則需要更長的時間。根據尸體保存是否完整晚期尸體現象可分為毀壞型和保存型兩類。

(一)毀壞型尸體現象

尸體因受多種體內外因素的影響,器官組織被部分或完全破壞,稱為毀壞型尸體現象,或稱尸體分解,包括腐敗、霉變、白骨化等。

1.腐敗

因腐敗細菌的作用使組織蛋白質逐漸分解和消失的過程稱為腐敗(putrefaction,decomposition)。實際上,尸體分解過程中也分解脂肪和糖類(碳水化合物)。腐敗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其發生的早晚和發展的快慢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表現的形態也各不相同。

(1)尸臭:

人死后3~6小時,腸管內的腐敗細菌開始產生以硫化氫和氨為主的腐敗氣體,并從口、鼻和肛門排出,具有特殊的腐臭氣味,稱為尸臭(odor of putrefaction)。

(2)腐敗氣皰和水皰:

某些腐敗細菌能產生大量的腐敗氣體,使各器官組織脹氣,特別是胃和腸管,致使腹部膨脹。腐敗氣體竄入表皮與真皮之間,形成大小不等的氣皰,稱為腐敗氣皰(subcutaneous gas bleb)(圖2-5)。當氣皰內含有腐敗液體時,稱為腐敗水皰(putrefactive blister)。之后腐敗氣皰或水皰可潰破,裸露出暗紅色污穢的真皮。

圖2-5 腐敗水皰

(3)尸綠:

腐敗氣體中的硫化氫與血紅蛋白生成硫化血紅蛋白,透過皮膚呈綠色,稱為尸綠(green discoloration on the cadaver)。尸綠常在死后24小時開始出現,最初多見于右下腹部,隨著腐敗的進展,尸綠逐漸擴展到全腹壁乃至全身。

(4)死后循環:

尸體血管內產生的腐敗氣體,壓迫血液使之流動,稱為死后循環(cadaveric circulation)。死后循環使得腐敗細菌隨血液散布至全身各器官,促進腐敗的發展。

(5)腐敗靜脈網:

尸體內部器官及血管中的血液受腐敗氣體的壓迫,流向體表,使皮下靜脈擴張,充滿腐敗血液,在體表呈現暗紅色或污綠色樹枝狀血管網,稱為腐敗靜脈網(putrefactive venous networks,putrefactive arborescent marks)(圖2-6)。最初多見于腹部和上胸部,逐漸擴展至全身。

圖2-6 腐敗靜脈網

(6)泡沫器官:

因腐敗氣體使尸體器官組織形成大小不等的海綿樣空泡,稱為泡沫器官(foaming organ)(圖2-7)。多見于肝、脾、腎等實質器官,在切面易于觀察。

圖2-7 泡沫器官

(7)巨人觀:

尸體腐敗擴展至全身時,尸體軟組織內充滿腐敗氣體使整個尸體膨脹,體積變大,面目全非,稱為巨人觀(bloated cadaver)(圖2-8)。表現為顏面膨大,眼球突出,口唇外翻,容貌難以辨認,頸部變粗,胸、腹部顯著膨脹隆起,陰莖、陰囊高度腫脹,四肢增粗,全身皮膚呈污綠色,皮下組織和肌肉呈氣腫狀,有的手和足的皮膚可呈手套和襪狀脫落。

圖2-8 巨人觀

(8)死后嘔吐和口、鼻血性液體流出:

死后胃內容物因受腐敗氣體的壓迫,從食管經口鼻排出,稱為死后嘔吐(postmortem vomiting)。當腹腔內的腐敗氣體使膈肌上升而壓迫肺時,可使積聚在氣管、支氣管腔內的腐敗血性液體自口鼻溢出。這種現象不要誤認為是急性中毒、損傷或某些疾病所致的出血。

(9)肛門、子宮、陰道脫垂和死后分娩:

腹腔內大量腐敗氣體壓迫骨盆底時,可使直腸中的糞便排出、肛門脫垂,也可使婦女子宮、陰道脫垂。孕婦死后,胎兒因受腹腔內腐敗氣體壓迫通過陰道而被壓出尸體外,稱為死后分娩(postmortem delivery)。

腐敗的法醫學意義可根據尸體腐敗的發生、發展程度推測死后經過的大致時間;同時,要認識各種腐敗現象,避免將其誤診為生前疾病和損傷。

2.霉尸

尸體被置于適宜真菌生長的潮濕環境中,在尸體裸露部位或裸體的全身表面滋生一層白色或灰綠色的霉斑或霉絲,稱霉尸(molded cadaver)(圖2-9)。霉斑開始多見于顏面部的眼、鼻、口腔、口唇周圍以及頸部和腹股溝等處,以后逐漸向全身擴散。有時內部器官組織也可形成。

圖2-9 霉尸

根據霉尸可以推測尸體所處的環境條件,有助于案情分析;認識霉尸變化,尸檢時注意與某些損傷和疾病相鑒別。

3.白骨化

尸體軟組織經腐敗而逐漸軟化、液化直至完全溶解消失,毛發和指(趾)甲脫落,最后僅剩下骨骼的現象,稱為白骨化(skeletonized remains)(圖2-10)。尸體白骨化的時間主要受所處環境的影響。一般情況下,暴露于空氣中的成人尸體白骨化,在夏季需2~4周以上,春秋季為5~6周,冬季則需數月以上。埋于泥土中的尸體,一般3~4年發生白骨化。

圖2-10 白骨化

尸體白骨化雖可破壞尸體軟組織和器官的病變與損傷,但尸骨上的損傷痕跡有些可長期保存;某些毒物(如重金屬毒物)在骨髓或骨質內可長久保存,仍可進行毒物檢驗;白骨化時間不長的骨髓可用于硅藻檢查;骨骼在個人識別方面也具有重要意義。

(二)保存型尸體現象

尸體受某些內外因素的影響,腐敗過程中斷,軟組織免于崩解破壞而被不同程度地保留下來,稱為保存型尸體(preserved corpse),如干尸、尸蠟等。

1.干尸

當尸體處于干燥、通風、溫度較高的環境條件下,或尸體周圍有吸水物(如石灰、香灰等)時,尸體因水分迅速蒸發而不發生腐敗,以干枯狀態保存下來,稱為干尸,也稱木乃伊(mummy)(圖2-11)。全世界凡干旱沙漠地區,較多發現干尸。干尸的外形干癟,體積縮小,體重明顯減輕;皮膚和軟組織干燥、皺縮、變硬,呈灰色、淺棕色或暗褐色;內部器官干燥、變硬、包膜皺縮、體積縮小。干尸可能保持生前的某些損傷,如索溝、刺創、骨折等,有助于揭露犯罪和分析死因;干尸還可能保持某些個人特征,有助于追查尸源和個人識別;干尸可能保存生前的某些病變,如動脈粥樣硬化、風濕小結、結核結節、寄生蟲卵等,對分析死者生前健康狀況和死亡原因具有一定意義。

圖2-11 木乃伊(干尸)

2.尸蠟

長期埋于濕土或浸于水中的尸體,皮下脂肪組織因皂化或氫化作用,形成灰白色或黃白色蠟樣物質而使尸體部分或全部被保存,稱為尸蠟(adipocere)(圖2-12)。尸蠟一般呈灰白色或黃白色較堅實的脂蠟樣物,觸之有油膩感,可以壓陷,脆而易碎。尸蠟較少見,多為局部性,全身性尸蠟罕見。尸蠟可能保存某些生前損傷痕跡,如索溝、扼痕和骨折等,對揭露犯罪、分析死因有一定意義。還有助于進行個人識別、查找尸源,以及推測尸體埋葬地點、埋葬時間等。

圖2-12 尸蠟

3.泥炭鞣尸

處于酸性土壤或泥炭沼澤中的尸體,因鞣酸和多種腐植酸等酸性物質的作用,腐敗停止發展,皮膚鞣化,肌肉與其他組織脫水,骨骼、牙齒脫鈣,變成體積小、重量輕、易彎曲的軟尸,稱為泥炭鞣尸(cadaver tanned in peat bog)。泥炭鞣尸是一種很少見的保存型尸體,可保持某些生前損傷的痕跡,對分析死因和案件性質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4.特殊型古尸

葬于特制棺墓的年代久遠的保存型尸體稱為特殊型古尸(the ancient corpse)。我國近年來出土了不少古尸,其中以20世紀70年代湖南長沙馬王堆古尸、湖北江陵的兩具西漢古尸和2002年在江蘇省連云港出土的雙龍漢代女尸最具代表性。古尸對研究當時當地的文化傳統、風土人情、生活習俗及人類文明進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其他尸體變化

人死后,尸體除死后化學和生物化學變化形成上述的尸體現象外,還可能會遭受其他一些外在因素(如動物、昆蟲)以及人為因素的破壞作用,造成尸體不完整。

1.動物對尸體的毀壞

能毀壞尸體的動物主要是鼠、犬、豺狼、鳥類、水族動物和各種昆蟲。

(1)鼠類動物體積小、活動靈活,無論是在室內還是室外,都可能對尸體造成損害。鼠咬食尸體多見于鼻尖、口唇、耳廓和其他暴露部位;如系裸尸,也可在胸、腹部。咬傷處有鋸齒狀小齒痕,創緣不規則,創口小而淺表,多個創腔的深淺基本一致,現場可發現鼠跡、鼠糞等。

(2)犬、狼類動物咬食尸體時破壞性較大,輕者呈花環狀擦傷或較淺的創傷,重則肢體離斷。尸表可見犬爪搔痕及創口,創口大小不一,創面、創緣不整齊,呈撕裂狀;肢體離斷斷面可有血管游離,骨斷端可留有齒痕,有時斷端較整齊需與砍創相鑒別;若胸、腹腔被咬破,則內部器官可缺失;現場和尸體上可發現犬毛和犬足痕跡,周圍可有被拖散的組織碎塊。

(3)鳥類動物對尸體的毀壞主要是嗜食尸體,造成皮膚肌肉缺損,有的甚至食光全部組織。如我國西藏地區的天葬,實際上就是讓成群的飛雕食光尸體的組織。由于鳥的種類不同,其喙長短各異,故造成的創面粗糙不平,大小、深淺不一,創緣不整齊,可見被撕扯痕跡,嚴重時體表軟組織和內部器官可同時受到毀壞,甚或造成“白骨化”。

(4)水族類動物中的各種魚類都可能破壞水中尸體。損傷多位于身體突出的部位,常常先噬食軟組織,導致耳、鼻、口唇缺失,破壞面部特征;有時可嚴重破壞軀干和四肢的軟組織,僅剩下骨骼;大的魚類可以破壞肢體,鯊魚甚至可吞沒全尸。

(5)其他動物,如虎豹、野豬、狐貍、蟹、蝦、水蚤及其他動物均能不同程度地毀壞尸體。

2.死后人為現象(postmortem artifacts)

指由于人為因素對尸體的作用造成尸體破壞或其他改變。常見的死后人為現象有以下幾種:

(1)搶救過程中對尸體的損傷:

嚴格說此種損傷多屬瀕死期的損傷,如瀕死期時搶救時進行胸外心臟按壓和人工呼吸可造成肋骨或胸骨骨折、胃內容物反流并進入呼吸道,這些情況常導致對死因發生爭議。

(2)搬運尸體過程中所致損傷:

搬運尸體動作過大時可造成頸椎骨折、頭部損傷、長骨骨折等,拖拉尸體時可形成死后表皮剝脫等。

(3)罪犯:

為了干擾偵破也可能對尸體進行破壞,常見的有碎尸、焚尸、毀容、腐蝕尸體等。應注意進行個人識別,區別生前傷和死后傷。

死后人為現象在法醫病理學實踐工作中較常見,容易被誤認為生前損傷或病變,或因正常組織形態、結構的損傷和破壞,影響觀察與診斷。因此,鑒別這些死后人為現象極為重要,工作中應該盡量避免或減少人為因素對尸體的影響。

主站蜘蛛池模板: 繁峙县| 鸡西市| 留坝县| 麦盖提县| 汉源县| 旬邑县| 霍林郭勒市| 朝阳市| 赤城县| 恩施市| 江川县| 达尔| 琼中| 庄河市| 巴彦淖尔市| 嘉禾县| 卢龙县| 福贡县| 德阳市| 梧州市| 延安市| 漳平市| 浦县| 阿拉尔市| 洛阳市| 花垣县| 离岛区| 安泽县| 昔阳县| 重庆市| 攀枝花市| 灵丘县| 盐亭县| 陕西省| 东莞市| 堆龙德庆县| 青阳县| 鸡东县| 宁城县| 康定县| 高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