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文化漫游
- 魯成文
- 3104字
- 2020-02-14 18:26:41
.15. 經典的紐倫堡地標建筑
好幾個紐倫堡的地標建筑出現在《意志的勝利》這部紀錄片中。今日再在紐倫堡看見它們,其實都是被毀壞后按照舊式樣重建起來的。
最先出現在影片中的,是龐然的雙塔制式的圣洛倫茨教堂。非常奇詭的是,它在二戰的戰火中幾乎保存了完身。
圣洛倫茨教堂建于1260年,其晚期哥特式大廳的興建則完成于1477年。在西邊的外墻上,石質玫瑰花窗的直徑是10米。特別有意味的是,玫瑰園窗的8根軸線并沒有按規則的水平或垂直方向排列,從而造成一種靜中求動的轉輪般的視覺效果。
左側通道上的神龕高達約19米,是15世紀的亞當·克拉夫特設計建造的,其線狀雕紋一直蜿蜒到教堂的拱形天花板上??死蛱厣踔翆⒆约汉妥约旱膬蓚€學徒的單膝下跪著的雕像放在了神龕的最底層,以能夠成為一個力所能及的擔負者而自豪。
高懸在教堂主祭壇上方的木雕《受胎告知》是威特·斯托斯在70歲時創作的。
斯托斯在1486年從今日位于波蘭的克拉科夫來到紐倫堡,在那之前,他已經在教堂美術事業方面聲名大噪,不過來到紐倫堡后卻走了一段彎路。因為從事投機金錢交易受損,他竟然去仿造債券,結果雙頰被烙下了印子。最后,馬克西米利安皇帝為他恢復了名譽。
經歷過大起大落和大榮大辱之后,斯托斯寂然清澄,為當世和后世創造出了一件不朽的木雕。
木雕上的主要人物是圣瑪利亞和大天使加百列,兩者的尺度都超過了真人的大小,而且情節刻畫非常具體而生動:圣瑪利亞聽到驚人的消息之后,驚訝得用手遮住了嘴,連手里的書也掉下來了。圣母和天使像被一個由55朵玫瑰花團成的花環所環繞;花環上還有7個小的圓雕,繼續訴說著有關的宗教故事,最下端那個圓雕就雕刻了被亞當和夏娃咬過的蘋果。
圣洛倫茨教堂的教堂之鐘也很有特點,還專門錄制了唱片來售賣。
拿騷爾房屋就建在圣洛倫茨教堂西邊大約60米處,是目前市內保存最為完整的中世紀塔房。它最下面的兩層樓早在13世紀就建好了,上面的樓層和祈禱室小凸肚窗及有八邊小角塔的稚堞頂層則是在15世紀初期才加建的。有一段時間里,這座塔房用于保管西吉斯蒙德皇帝的冠冕,所以它的石欄桿上才能雕飾皇帝、教皇、選帝侯以及帝國直轄城市的紋章。

圣洛倫茨教堂外觀
在圣洛倫茨教堂所在的圣洛倫茨廣場,豎立著代表信仰、仁愛、希望、勇敢、堅強、耐心和正義這七項美德的道德噴泉。它是用青銅材料鑄成的,呈八面形。貝克迪克特·維澤爾保爾在1589年建造它時,在第二層安排了六名正在合奏樂器的小天使,而從他們手中的長號和另一層女性塑像的胸部都有水汩汩流出。
與圣洛倫茨教堂的命運決然相反,位于舊市政廳西邊的圣塞巴爾德教堂卻在二戰末期被炸得體無完膚。今日,其外觀完整如新,而內部景象依然給人慘不忍睹的感覺,部分墻面破損未修,很多曾有宗教用品擺設的地方或宗教美術物占據的空間都空空如也。堂內還專門布置了展覽,詳細呈現圣塞巴爾德教堂在二戰中的受損慘狀,并祈求各界人士對持續的復建予以捐助。
圣塞巴爾德教堂是紐倫堡最老的教堂,建造時間比圣洛倫茨教堂還要早30年。其體量略遜于圣洛倫茨教堂,但在紐倫堡城內算得上第二高大的教堂。它先是后羅馬風格,后來在擴建過程中先后改變為哥特式和巴洛克式。
塞巴爾德可謂是紐倫堡城市的守護人和商人的保佑者,他的墓就位于圣塞巴爾德教堂內。據說他是一個可以治療百病的神父,曾參與旨在將教堂從對貴族的依賴中解脫出來的虔敬運動,也曾在森林里過著隱居生活,大約在11世紀中期去世。當他不在人間之后,有關他的傳說就更加神乎其神,如當有人出于吝嗇而藏起木材的時候,他就用冰柱生火;當農民養的牛逃跑了,他就將農民的雙手照亮直到牛被農民找回。1397年,塞巴爾德的遺骸被保存到銀龕內,到了1425年,塞巴爾德被教皇馬丁五世封圣,前來圣塞巴爾德教堂朝圣的人流更加洶涌。

紐倫堡圣母教堂
圣母教堂在《意志的勝利》中出境率極高,因為當時的閱兵式檢閱臺就搭建在它前面的中心廣場上,于是,它成了一個怎么也躲不過去的背景。
要拍一張前景整潔乃至空曠的圣母教堂的照片并不容易,因為它前面的中心廣場也是一個露天市場之所在,平時都擠滿了售賣鮮花、食品、果蔬的攤位。
每年11月末到圣誕節期間,紐倫堡的這個市場成為德國最有名的圣誕市場。售貨攤的頂棚都是統一的紅白色,專此而來的游客多達上百萬,紐倫堡的德式姜餅和煎香腸是最暢銷的食物。
只有等到星期天或某些節假日的時候,德國人都規規矩矩地不上班也不加班的時候,才能拍到圣母教堂從頂到腳的全景照片。對這樣一個時機的把握,在每一個德國的教堂都適用。
圣母教堂建于1355年,大廳空間幾乎是正方形,在教堂建筑藝術上登上了14世紀的峰頂。值得留意的是,在圣壇地面上裝飾了一顆大衛之星,因為紐倫堡在1349年發生過屠殺500多個猶太人的暴行,圣母教堂就是建立在一座被摧毀了的猶太教堂的墻基之上的。
圣母教堂正面的音樂玩偶鐘每天中午12點都會奏起管鐘鐘樂,在鐘下的幾個木偶表演的是卡爾四世皇帝正在接受7個選帝侯偶像的問候。
19米高的美麗噴泉位于中心廣場的西北角,其造型類似哥特式教堂的一個塔尖頂。噴泉的蓄水層是矩形的,而后經過漸次縮小的三層而到達錐形十字的頂端。
共有40尊塑像占據在不同的層面,共同代表了羅馬帝國的世界觀。最底層塑的是哲學家和自由藝術家,其上層是福音作者和教父,再上一層是7位選帝侯和教父及9位英雄,最上層則是摩西和七位先知。
在美麗噴泉護欄的南邊有一個可以轉動的環圈,據說轉動它會帶來如子孫滿堂之類的好運氣,因此從鄰近的市政廳辦完結婚登記手續的新娘新郎們都特別喜歡過來轉動它。
紐倫堡老城是一個迄今還有完整的圍墻圍住的區域,雖然這些城墻大多是后來按照舊模式新修起來的,但它的城墻史要從1346年算起。
從火車總站出來,就幾乎正對著城墻體系中的國王門,國王門一帶的工匠市場試圖重現紐倫堡昔日的手工藝區。
幾乎就在這個被圍墻圍住的老城區的東西向中線位置,佩格尼茨河緩緩流過,這條河在《意志的勝利》中也多次出現。
有很多座橋貫通佩格尼茨河的南北兩岸,其中的鏈吊木橋建于1824年,曾經是德國最早的懸空掛鏈的過河橋,今天它得到妥善的修復,人一走上去,它就能出現原始自由擺動。
沿著佩格尼茨河漫游,是完整領略紐倫堡韻致的必要條件。
紐倫堡城市建筑師圖赫爾在1464年至1467年間就對該市衛生設施的維修布局情況做了記載。這些衛生設施中既有清理污水的溝渠,還另有清理糞便的溝渠。他繪制了整個城市用石子構筑的污水溝渠分布圖,它們的布局都很講究,有條不紊,秩序井然,每一條溝渠都挨家挨戶,從鄰舍間的地基結合部穿過。
在糞便排污方面,圖赫爾受市政部門委托,設計出一種獨特的糞便清理系統,即這套系統在地上開挖,挖出溝渠后,上面再用一塊塊石板蓋嚴,所有的糞便通過溝渠系統匯入到城市的公共糞池內,然后由專人負責掏出,再傾倒進流經市區的佩格尼茨河中。
今日漫游佩格尼茨河的途中,有三處極為出彩:一處是在河流進入紐倫堡大學校區的那一段,從那里往東望去,地勢陡然有所增高的東部城墻及其后面的建筑合成一幅頗為壯麗的圖景;一處是在靠近西部城墻的鏈吊木橋那一段,從那里往東望去,以圣洛倫茨教堂為首的建筑群與河流和馬克斯橋一起合成的圖景卻顯得無比柔美;一處是在河流中段博物館橋那一點,從那里向東望去,1331年就有的圣靈養老院的橋拱形底層及其上部分宛如一個潛泳者將頭頂與眼部露出了水面,緊挨在它南側的綠樹長得比它還高,在水面上留下暗綠色的倒影。
紐倫堡歌劇院就在火車總站西邊500米處,前面一個小廣場以瓦格納冠名,并立有一尊小型的瓦格納雕像。它建于20世紀初,采用了當時先進的鋼筋骨架和最新的舞臺技術,外面卻還是用砂巖裝飾,外墻和正門上方的雕像是有關北歐神話的,山墻上屹立的是虛構的紐倫堡女神洛麗斯。在劇院內收藏和展出了很多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引領藝術時尚的青春風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