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說多聽才能與“平和型”的人有效溝通
平和型的人很幽默,
談話很機智,
常能說出幾句很經典、很機智的話。
通過講述以上幾種性格的溝通技巧,我突然發現,現實生活中,還有一類人,他們看似很容易溝通,但往往最后會進入“單向溝通”的狀態。比如在飛機上,遇到空姐問:“你要什么飲料?”會有這樣一類人,他們會面帶微笑地回答“隨便”。此時,溝通就進入了一個尷尬的境地,什么叫“隨便”?萬事萬物本質上,根本上就沒有隨便。如果恰巧旁邊有一個人說“我要可樂”,那么,這類人馬上就會說“我也要可樂”。這類人不會給任何人帶來傷害,也不想給任何人帶來麻煩,正是基于這種心理狀態,凡事便很難做決定,從而也難以溝通。我把這類人定義為“平和型”人格。
在社交方面,平和型的人安靜、穩定,朋友非常多,因為他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聆聽者。但是,任何高情商溝通都應該是雙向的,而平和型的人,你讓他說話他也不說,能不開口就不開口。他們參加宴會時會面帶微笑,慢慢地、優雅地走進宴會廳,然后在一個不引人注意的角落坐下,如果那個角落非常安靜,他可能一會兒就能睡著。實在要參加討論的話,他們也很幽默,談話很機智,而且能說出幾句讓別人覺得很經典、很機智的話。但是,這樣的溝通,是沒有意義的。
說到這里,我不由得想到了一部的電影—《中國合伙人》。由于我也處于創業階段,所以對于“合伙人”這類題材非常感興趣。
對于了解新東方建校史的人來說,應該都不難看出,這部電影是以新東方為原型拍攝的,也不難把電影中的人物與現實中的俞敏洪、王強、徐小平逐一對應起來。
說起俞敏洪,我真是頂禮膜拜,我一直視俞敏洪為偶像。我們看到的俞敏洪,是知名企業家、創業導師、勵志傳奇、教育專家,但我更感興趣的,是作為知識分子、讀書人、父親形象的俞敏洪。我認為,《中國合伙人》這部影片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能夠通過黃曉明扮演的成東青,讓我們了解俞敏洪的過往。通過電影中成東青的喜怒哀樂,我們也能窺探出與“平和型”的人的溝通之道,因為成東青或俞敏洪,正是“平和型”的代表人物。
除了《中國合伙人》中的成東青,《我的前半生》中的老金也是平和型特質比較凸顯的一個人。下面是老金給羅子君家修爐灶時,他倆的一段對話。羅子君說,唐晶讓我跟你說啊,周末她有一個告別聚會,你去不去?老金說,你要希望我去我就去,你要覺得不合適啊,我就不去。羅子君說,看你自己的意見,想去就去嘛。老金說,像唐晶和賀涵,他們這樣的人,我覺得是這樣,叫“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是哪個群的,我知道。上次咱們在一起吃飯,賀涵明明知道唐晶要走,但是他就不說要留她,他不說出來,唐晶怎么能知道呢,你不說出來就證明你心里還沒有那么在乎唄,唐晶那么聰明的人,能感受不到嗎?她就應該死心。羅子君說,他們倆其實不是你想得這么簡單。老金說,要我說啊,這就是這些有錢人燒的,整天玩那些猜來猜去的游戲,你像我們這些普通人,整天忙著上班下班,忙家務都忙不過來,哪有時間,還,還這么磨磨嘰嘰的。
電視劇中老金的說話方式,呈現出來的就是特別沒有主見。他的意思就是,羅子君希望他去,他就去;羅子君要是覺得不合適,他就不去。這就是典型的平和型的表達方式,你說行就行,說不行就不行,怎么著都行,反正我是那種怎么樣都行的那種人。
生活中,平和型的人就是這樣喜歡隨大流。因為他們平和,一般情況下,遇到什么事情都是不急不躁的,但是并不代表他們的內心也是這樣平和,也有可能他們并不認可,但是他們不會第一時間表達出來。我們說平和型,還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他們,就是“調停者”。比如說兩個人發生沖突,平和型的人可能就是中間的那個和事佬,起到一個協調的作用。就像我們說生活當中有這樣一類人,誰也不得罪,怎么都行,人特別隨和,大多數這樣的人都是平和型特質的人。
平和型的人不大喜歡吵吵鬧鬧的聚會和應酬,通常比較宅。像這部電視劇中的老金也說過,“像我們這些普通人,整天忙著上下班,忙家務都忙不過來”就說明他們都是比較務實的那類人。他們會認為吵吵鬧鬧的,還不如回家睡覺休養生息。
平和型的人,沒有太多的愿望,總覺得平平淡淡才是真。如果夫妻都是和平型的,結婚不到一個月生活就會非常平淡,沒什么共同語言了。他們總是很善良,不愿意給對方帶來任何麻煩。平和型的朋友非常隨和,生活在平靜當中,坦然自若,非常有耐心,很少發怒,所以他們是一群相對來說比較健康的人,生活得非常和諧。
那么,對于“怎么都行”的平和型的人,如何與他們進行溝通呢?
(1)少說多聽,盡量多傾聽,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法。與平和型的人溝通,不在于你說多少,而在于對方能說多少。
(2)“平和”用當下最新潮的解釋就是“佛系”。“佛系”不僅僅是對身邊事物“平和”,對自身也很“隨緣”。你說我好,我不驕傲;你說我壞,我不苦惱。但是,如果你能有一雙“慧眼”,多發掘我的優點,我就愿意與你長久地“佛系”溝通下去。所以,與“平和型”的人溝通時,要適時地表達自己的贊美與認同。
(3)當他們贊成或執行某件事時,事實上有可能只是為了迎合別人,所以你不妨問問他們的想法,聽聽他們會怎樣說。
(4)如果你想真正了解他們的想法,不該過于急切、逼迫,否則他們會給你一個“你想聽到的答案”,所以還是給他們一點空間和時間來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