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品架構評估原理與方法
- 顧元勛
- 16字
- 2020-03-06 11:47:32
第3章 產品架構評估的理論分析框架
3.1 引言
評估產品架構是把握產品創新方向和做出產品研發決策的必要舉措。目前的相關文獻主要說明了模塊化產品架構的特點,比如,促進組織協調(Schilling, 2000)、加快研發進度(Baldwin & Clark, 2000)、創新商業模式(Davies, 2003)、提高產品的適應性(朱方偉等,2015;Engel et al.,2017)等,但也可能會帶來協調不暢(Press & Geipel, 2010;Furlan et al.,2014)等問題。由于模塊化是一種相對的架構形態(Form),同時,產品架構也會不斷地演化(Fixson & Park, 2005;Shibata, 2006: Schilling, 2000),例如從簡單到復雜、從新生到成熟等,因此模塊化既不是產品架構的代名詞,也不是評估產品架構的唯一策略。由此,為評估產品架構,應該在理解架構自身的特點基礎上,運用架構形態來反映架構自身的構造特征——系統、模塊和界面三要素(Baldwin & Clark,2000;顧元勛等,2015),并進一步挖掘產品架構的內在特質——架構知識(Henderson & Clark,1990;Gu,2012;顧元勛和紀佩寧,2017)。除了架構自身以外,架構所處的組織情境也會影響我們對架構價值的判斷,當產品架構在價值鏈(網)的不同環節之間移動時,架構自身的分解與組合能力能夠適應性地改變架構在特定價值活動上的內在特性和架構知識,從而反映為架構價值的特定表現和相應決策。由此,架構自身和架構情境是影響架構評估的內部和外部環境(Simon, 1996),這也是我們構建架構評估框架的基本出發點。進一步地,我們提出的研究問題是:該如何構建產品架構評估的分析框架?此分析框架該如何使用?針對研究問題我們得到的是架構評估分析整合框架及其四個基本準則,以及評估程序。
在產品架構評估的具體機制與方法上,目前的文獻可以劃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以架構形態(form)為導向,認為模塊化架構是產品設計的首選,這是因為模塊化程度的高低決定了模塊間的相互依賴性和選擇空間(Sanchez, 2000: Baldwin & Clark, 2000)。模塊化程度越高,模塊間的相互制約能力越弱,各個承擔不同模塊任務的團隊就可以相對獨立地工作而不會相互干擾(Baldwin & Clark, 1997),從而形成了以架構系統為平臺的自組織形式。此時面臨的主要挑戰是如何劃分模塊(Smith, 1976;Simon, 1962: Von Hippel, 1990)以及模塊間的關系如何協調處理(顧元勛,2001;Cabigiosu & Camuffo,2012;Furlan et al.,2014;Engel et al.,2017),亦即,模塊化并不必然導致高效的協調,而且對模塊化程度的判斷也需要依賴經驗和持續學習。因此,當架構演變(Fixson & Park,2006;Shibata,2006;顧元勛,2017)時,原有的模塊化體系是否能夠保持和如何保持就成為新挑戰。所以,依據架構形態的模塊化程度來進行架構評估是一種經驗依賴型的評估,越是從業經驗豐富的團隊越容易通過實踐中的學習和總結而更好地把握如何設立和維系模塊化架構的優劣,從而模塊化的掌握是一種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Nonaka & Takeuchi,1995)的融合。
另一類產品架構評估是以架構情境為導向,認為架構在價值環節間的擴散會影響到架構的價值判斷和評估(Zwerink,2007;Wouters et al.,2011;顧元勛,2012)。相比于形態導向,情境導向能夠把架構的形態表達與所處的具體組織條件相結合,把處于“真空”中的籠統的模塊化具體化。這樣一來,模塊化就成為了一個價值環節上的狀態而不是“最終設計”(Kogut & Bowman, 1995)。因此,組織因素是影響架構價值實現的重要基礎條件,實現了技術創新與組織創新的結合,在Convey(1968)、Henderson & Clark(1990)、Utterback(1994)、Sosa et al.(2004)、顧元勛(2012)等的文獻中,都明確地表明了組織與架構間的相互關系,即架構的價值依賴組織學習、協調和結構及匹配狀況。因此,單方面贊同模塊化架構的優越性就顯得不夠充分,因為模塊化的缺點是容易導致知識和技術泄漏,容易破壞在技術上有競爭優勢企業的核心能力,這也是核心能力所強調的產品體系、架構和關鍵技術的保護(Prahalad & Hamel,1990;Ferguson & Morris,1993)。由此,情境導向的架構評估不僅關注架構的形態,而且關注架構的組織情境和生態情境(蘇敬勤和張琳琳,2016),一個企業越是能夠控制價值鏈環節,越強調組織學習、協調和模塊界面柔性化;一個企業越是無法控制價值鏈環節,越強調溝通、技術保護和模塊界面固定化。
綜合已有的形態導向和情境導向的評估機制可以發現,前者是顯性評估,著重于架構自身構造特點所帶來的直接優勢,比如模塊化容易協調、產品快速研發等;后者則是隱性評估,著重于架構外部情境所產生的約束效應,比如技術保護、組織學習與溝通等。這也啟發我們需要結合架構的內外兩種環境來構建架構評估的分析框架。
- Android Wearable Programming
- Java入門很輕松(微課超值版)
- C語言最佳實踐
- Windows Presentation Foundation Development Cookbook
- Windows Server 2012 Unified Remote Access Planning and Deployment
- 精通Python自然語言處理
- 學Python也可以這么有趣
- QGIS By Example
- Gradle for Android
- Hands-On Full Stack Development with Go
- SQL 經典實例
- C語言從入門到精通
- 現代JavaScript編程:經典范例與實踐技巧
- TypeScript High Performance
- Qt編程快速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