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字中的家庭教育智慧
- 殷飛
- 1169字
- 2020-05-22 17:09:41
26. 需要

需,渴望時的柔軟狀態
《說文》:“需,須也。遇雨不進,止須也。”“需”字從雨從而。“而”本義為“胡須”,引申為“柔軟的”,轉義為“柔和的”。“需”,“雨、而”指雨下得緩和而有節度,既不是把莊稼打得七零八落的暴雨,也不是久旱無雨使莊稼渴死。人們需要的是和緩而有度的雨。《康熙字典》:“《韻會》遲疑需待也。”
莊稼如此,孩子也是如此,在有需要的時候都是脆弱的、柔軟的。因為脆弱,所以需要呵護。因此,理解孩子就是要理解孩子的需要,懂得孩子在需要時的脆弱。
漢字中從“需”的字都有“柔軟”的意思,如“糯”“孺”“儒”“蠕”“懦”等字。
人在有需要的時候,都是因為缺少了什么,在缺少了什么時又都是柔弱的。如幼兒需要安全感,這時的孩子十分敏感,對父母的懷抱有迫切的需要,父母不能用剝奪愛的方式去管教孩子,因為孩子此時的行為問題來自于對愛的需要,如果父母以剝奪愛的方式簡單粗暴地控制孩子,結果可能會適得其反。對幼兒來說,無論什么要求都需要在愛的狀態下表達,在接納的前提下堅持要求。
再后來,孩子需要的更多是成就感,這時的需要不再是簡單地滿足愿望,而是努力之后的突破所帶來的成就體驗,孩子突破自我時表現出來的可能是煩躁,甚至是激動的情緒,而這正反映了孩子需要時的脆弱狀態。父母在理解了孩子狀態背后的機制后,就能給予孩子應有的寬容與等待,最終在堅持中讓孩子得到進步與成長的滿足。
要,滿足孩子的藝術
要,象形字,小篆字形,中間象人形,兩旁為兩手形,表示兩手叉腰。《說文》:“要,身中也,象人要自臼之形。”“要”字,在人們大腦中的印象可能就是“伸手討要”“要求”的意思。《康熙字典》:“《篇海》凡要也,要會也。”本義:人腰。也有人將“要”會意成西女,即胡女,是朝廷向胡人索要的善于跳舞的女子。
“我要。”雙手叉腰狀,是不是像要債的姿勢?
很多孩子在向父母表達需求時,就是“我要,我就要”這個姿態。而很多父母對孩子的需要不知道如何應對,不是武斷拒絕,增加孩子因不被理解形成的對立情緒,就是無原則妥協,縱容孩子的欲望。
如何應對孩子的“要”,或許我們可以從“要”字的另外幾個意思獲得啟發。
首先,“要”有要點、重要、要塞的意思。“要”古字通“腰”,是人體的關鍵部位、中轉位置,聯系上下半身,后比喻成一件事的關鍵點、戰場上的必爭之地。
因此對孩子所要的東西要在必要性和重要性上加以區分,既不武斷拒絕也不縱容。如果是必要的,就支持孩子,即時滿足孩子的需求;如果不是必要的需求,就要和孩子溝通,讓孩子知道父母的期待和價值觀,并堅持自己的觀點。
其次,“要”還有“要么、要不”的意思。對孩子提出的要求,雖然認為有必要,但是受家庭條件和父母能力所限無法滿足,那么就要和孩子討論其他替代性的選項。這不僅能讓孩子理解父母的價值觀,也能讓孩子了解父母和家庭的狀況,培養孩子切合實際、因地制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