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NA是如何發現的?:一幅生命本質的探索路線圖
- 吳明
- 1105字
- 2020-03-06 11:34:48
2.1 米歇爾其人其事

圖2.1 米歇爾
米歇爾于1844年8月生于瑞士巴塞爾,其父是一位病理解剖學教授,并在一家醫院當醫生。米歇爾兄弟五個,他排行老大,從兒時起,就有了對弟弟們關愛、照料、扶持的心態。他遇事謹慎、循規蹈矩,出格的事不做,出格的話不說。這些性格或許正是他后來在科研生涯中出現歷史性遺漏或疏忽的深層次原因,也使他與DNA分子擦肩而過。更遺憾的是,米歇爾自幼體弱多病,落下耳背的疾患,不過這些毛病并不影響他與周圍人的交往,也不妨礙他在同時代的伙伴中擁有人緣好、待人熱忱等美譽。
米歇爾早年對神學發生過興趣,想當一名牧師,遭到拒絕后,決定從醫,子承父業。他的大部分醫學教育是在巴塞爾醫學院接受的,他于1868年完成了博士論文。關于他的未來發展去向,老米歇爾還專門召集了一個小型家庭會議,其中參加會議的有他的大叔。他的大叔是那個時代的著名解剖學和組織學家,對米歇爾日后在核酸化學上的巨大建樹還真的起過重大作用。在這次家庭會議上,大家都認為,米歇爾聽力欠佳,不適宜當醫生,因為醫生要認真聽取患者自訴癥狀,還要聽診患者體內可能發出的聲音等。他們提出,米歇爾最好從事化學方面的研究,他的大叔更起勁地倡導:“歸根結底,只有通過化學這一途徑,人們才能解析組織發育這個大問題。”這也是他根據自身對組織學多年研究后得出的經驗之談。
米歇爾后來也認為,醫學所涉獵的領域過于狹窄,他要沖出醫學這個小圈子,到外面世界看一看,闖蕩闖蕩,開拓新的研究領域。不過,令他離開醫學,重新選擇就業方向的一個決定性因素是,他對自然科學的興趣。到了這時,他才深切感受到“書到用時方恨少”,后悔當初大學階段對作為“副課”的數理化及生理學的知識掌握得太少。然而,憑著天賦和過人的智慧及超強的毅力,從容地從事各種職業,他只要滿懷熱忱勇往直前,都將獲得滿意的結果。從個人性格來講,米歇爾確實更像是當科學家的料,他不善與人交往,更少言談,這可以使他騰出更多的時間來思考。做醫生的種種不足恰好都會在科學研究領域里得到補償,缺陷將成為優勢,劣勢將成為強勢。
他最終聽從了大叔的建議,到德國蒂賓根大學(University of Tubingen)攻讀化學專業。該大學位于德國南部,緊鄰瑞士巴塞爾,是德國第一所創建了自然科學學院的大學。米歇爾1868年進入當時極負盛名的有機化學大師豪勃—塞勒(Hoppe-Seyler,E.F.)實驗室接受博士后資格培訓。豪勃—塞勒的主要興趣是血液化學,由于血液中的淋巴樣細胞和膿細胞極其相似,且具有一定的醫學研究意義,于是他便建議這位年輕人研究淋巴樣細胞的組分。從此,米歇爾便潛心于淋巴樣細胞組分的分離、精制等復雜而繁瑣的重復操作程序,開始了他的不為人們注意的但意義十分深遠的開創性工作,為日后人們開展核酸生化研究奠定了基礎[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