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導讀

20世紀20年代,是中國近代歷史上一個兵荒馬亂、社會動蕩的時期。對于普通人而言,感受這段并不遙遠的歷史,更容易關注到歲月變遷、民族命運和家國情懷。但那個時代留下的文字資料,并不總是關注于宏大的歷史敘事,也有的從另一個側面,記錄當時中國社會微觀的方方面面。借助這樣的文字,亦可以作為研究當時中國國情、中國國民與中國文化的資料補充。

后藤朝太郎(1881—1945),號石農,日本愛媛縣人,日本近代著名漢學家。初習語言學、文字學,后多次到訪中國,成為“中國通”。生前聲名烜赫,身后幾乎被人遺忘,但近年來又重新被人審視。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后藤朝太郎出版多本與中國有關的書籍,而本書是一部以中國文化藝術為內容的作品。在他看來,這本書是《中國風俗逸話》的姊妹篇。該書從一個外國人的視角,觀察中國的文化與民眾,并加以善意的解讀。作者在其引子中寫道:“如果不把中國意趣融入日本青年人能夠理解的學習話題或者日常生活中的話,那了解中國真相的大門就會永遠緊閉。”他的初衷,在于增進當時的日本青年人對中國真實面貌的了解,為兩國普通民眾的交流架設一座橋梁,并對當時日本社會上流行的,對中國污蔑性的曲解加以糾正。可能對于當時的日本人(包括日本青年人)而言,本書只不過是一本談論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普及性讀物,但歲月荏苒、如夢似幻,那些曾經屬于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在歷經人事變遷和社會轉折的巨變后,使今天的普通中國人感到既熟悉又陌生。

書的主題“風雅之心”,指的是超凡脫俗的風雅意趣,是中國人“悠然面對人生的生活態度”,關注的是其“無盡的意蘊”。初觀本書的書名,或許會覺得它是一本藝術理論書籍,后藤朝太郎提出“拋棄掉那些理論層面的東西,從柔性的傳統意趣入手,挖掘這個衰老大國所蘊藏的深切內涵”。縱觀全書,由藝術之韻、收藏之癖、象形之意、景致之盛、生活之趣、國民之志六個章節組成:藝術之韻敘述中國傳統藝術,收藏之癖敘述中國傳統文玩,象形之意敘述中國傳統文字,景致之盛敘述中國各地景致,生活之趣敘述中國風俗習慣,國民之志敘述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涉及書法、繪畫、詩歌、建筑、雕刻、工藝美術、文字、園林、戲劇等諸多文化藝術門類,也有名勝、古跡乃至于普通中國人的觀念與風俗等,幾乎囊括中國傳統藝術的各門類乃至普通人的思想與審美趣味。

總體上,書中較少有形而上的理論,后藤朝太郎結合在中國各地游歷中的具體觀察感受,采用講故事的方式娓娓道來。由于文字樸實鮮活,故在日本后藤朝太郎被當作“通俗作家”。但細觀本書,書中既使用中國傳統的小學研究手法,還采用人類學、民俗學的研究方法。而日本學界囿于自身的局限,使后藤的學術價值長久埋沒于“故紙堆”中,不能不說是種遺憾。全書近22萬字,內容龐雜,涉獵廣泛,有足夠的空間來窺探我們并不遙遠的先祖們在生活中的風雅意趣。

由于有在中國大地上的游歷經歷,后藤朝太郎對中國藝術的理解,要比一般的日本游訪者更為深入與透徹:“中國藝術是在中國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基礎上形成的。要想理解中國藝術,首先得去了解中國的自然和社會。如果不了解中國的自然環境,又不了解中國社會,對中國的風俗人情、生活習慣更是一無所知的話,就根本不可能對中國藝術有深入的理解。中國的藝術作品都有其自然環境和社會背景,如果離開了這一背景,就根本不可能認識到藝術作品的真正價值。因此,我特別想強調的是,要想研究透中國藝術,就一定要到中國的土地上去進行實地調查和實地觀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理解中國藝術。”后藤在書中提到他曾踏足“中國四百州”,即使放到今天,這也是一個驚人的數字。該書圖文并茂,有不少后藤朝太郎在中國的攝影作品,今天再看這些老照片仍然具備一定的史料價值。

此外,后藤朝太郎還記錄下他的交游圈子,這些“文藝圈”中人物,既有像薩鎮冰、張宗昌、盧永祥、閻錫山、孫傳芳這類軍政官員,又有如吳昌碩、金紹城、陳衡恪和吳煕會這樣的文人畫家。正是因為在中國長期生活與社交的經歷,切身感受到中國文化的魅力,他才會冀望以一己之力,去排除當時日本國民對中國的狹隘認識與偏見。書中記述的不少事件是他親歷并有感而發,這使得文字富有鮮活的生命力與自由的個性。

如第一章中作者提到書法,是東亞漢字文化圈的一門獨特藝術。作為一位日本人,他對中國書法的歷史傳承、授受方式與時代風格,有著清醒的認識,他認為一個時期的書法藝術與書寫者本人、書寫者的社會和時代有密切聯系,“一旦錯過了那個時代,后世的書法作品就不可能再有那個時代的氣韻了”。在談論書法藝術的最后部分,他提到與福建省長薩鎮冰的交往。薩鎮冰原為海軍軍官,但文化素養卻很高,也能文善書。薩鎮冰曾親自作詩并寫成一幅書法作品相贈,在后藤的眼中,這是一幅“用筆鮮明和緩,筆端露鋒,一絲不茍,充滿了溫潤之感”的書法。在后藤的眼中,類似能文善書的軍政長官還有杭州的盧永祥、太原的閻錫山、南京的孫傳芳、重慶的鄧錫侯等,他欽佩書寫者的人格魅力、文化素養與書法功底。看似前后脫節的書法部分,后藤朝太郎不僅將自己對書法的理解付諸筆端,并且將現實中觀察到的人事記述下來。表明后藤對于中國藝術的認知,不限于形而上的個人感受,還有對藝術創作者的解讀。

書法之外,后藤還關注中國古代雕塑,曾拜訪過大同的云岡石窟。在他的筆下,留下了大同古城與云岡石窟在20世紀初的記錄。文字記述從大同古城到云岡石窟的路途上的古跡,像觀音堂、佛字崖等,今天這些古跡依然存在。后藤提出了個人的見解,甚至是對日本藝術的反思。他以云岡石窟為例,認為“中國的雕刻顯得比較粗笨,但其所用的藝術手法卻是比較強勢的。中國的藝術作品整體給人一種比較穩重大氣的感覺,而且在材料的使用上也是從不吝嗇。中國的大型藝術作品大都采用‘遠景本位’的手法,走近了看可能會覺得做得比較粗糙,但是離遠了看就會覺得非常美觀”。后藤認為日本的藝術家要把“目光放得更遠一些……藝術多少要有些脫離常規的地方……藝術家要從俗事中解脫出來,本著灑脫的心境從更高、更宏大的視角來觀察社會和宇宙”。

書中也談及中國人對待藝術的態度:“中國人不太在乎工作的功績,尤其是一些藝術家,他們根本不在乎自己最終做出來的作品會怎么樣,只要自己享受做的過程就可以了。中國藝術家在內心中都有屬于自己的一方快樂天地,在這方天地內,自己是主宰……這樣一來,中國的藝術品呈現出的自然是藝術家最高的制作水準。”這樣的說法,套用在所有中國藝術家身上,有夸大之嫌;而對于最優秀的中國藝術家,則并非虛言。

在中國的游歷,使后藤也有了對日本本土藝術教育的反思。他甚至直言不諱其中的弊端:“在明治時代的后半段,日本為了提升國民的文化素養,將各專業分得特別細,結果導致畫家只會畫畫,書法家只會寫書法,詩人只會作詩,學者只會研究學問,能夠詩、書、畫三者皆備或者詩、書、畫和學問四者皆備的人寥若晨星。”后藤朝太郎的解讀看似較為淺顯,實則一針見血。而歷史卻又是如此相似,就今日中國傳統繪畫的學習而言,專業過分細化造成畫家的人文素養的缺失,進而影響到中國傳統繪畫的全面發展。今天中國文化在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與日本在文化現代化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頗為相似,書中提到的一些問題,對當下依然有積極的啟示作用。

更難能可貴的是,后藤朝太郎具備宏闊的歷史性眼光,對于他生活時代藝術品的優劣,并不急著下結論,而是保持著客觀中立的態度:“我們作為今人,對今天的工藝品做出評判可能不太合適,但千百年之后,今天的工藝品已經變成了文物,到那時我們的后人自然會做出公正的評判。”這樣謙遜懇切的態度,在今人眼里也不會顯得過時。

除去高雅的書法、繪畫與剛強的雕刻、建筑,書中也記述一些普通中國人的思想與風俗。后藤朝太郎由中國普通民眾的心理與民俗出發,升華為對中華民族整體性的理解。他觀察到中華文明一直延續到今天,而中華文明的延續性與中華民族的特點有關,只要中華民族存在,中國的文化就不會消亡,且中國文化根脈深厚,并生生不息。

在當時的日本,絕大多數日本學者對中國與中國人持否定態度的情況下,后藤朝太郎無異于是一個異類——他并不是不知道中國的衰敗,就如他在序言中所說“中國是一個曾經輝煌過,但現在正在逐漸老去的大國”。只是在他看來,這樣的否定態度意義不大,他更愿意平心靜氣地去研究中國。為此,他在晚年受到了來自日本軍國主義當局的政治迫害,他的不少作品成為禁書,這對于一位堅守人文主義立場的學者是極度不公的。而后藤朝太郎寫這本書的初衷,是增進當時的日本青年人對中國真實面貌的了解。今天,這本被翻譯成中文的書籍,既是今人窺探20世紀初中國文化生活的一扇窗口,也是我們認識后藤朝太郎這位久被遺忘的日本漢學家的一道大門。

今年暑假訪清華園,孫元元女士言有日本漢學家后藤朝太郎本書在譯,囑余作導讀簡述之。吾觀全書立意尚佳,文字深入淺出,于今日有文化與藝術價值,遂書之以為引言。

2019年8月21日夜

三山館主姜帥寫于返杭途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靖县| 迭部县| 资中县| 子长县| 威海市| 鄂尔多斯市| 宿州市| 平顺县| 东阿县| 山丹县| 灵宝市| 玉田县| 安化县| 寿宁县| 万山特区| 无锡市| 禄丰县| 武安市| 青铜峡市| 黑河市| 乐清市| 广丰县| 嘉善县| 平舆县| 马公市| 吉林市| 蚌埠市| 绥宁县| 平塘县| 雷波县| 尉犁县| 察哈| 杂多县| 华阴市| 翁牛特旗| 东明县| 昌都县| 道真| 南岸区| 河西区| 当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