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宇宙奧德賽:穿越銀河系作者名: 王爽本章字數: 2579字更新時間: 2020-01-20 14:53:16
03 飛馬座51b
3.1 人類如何發現系外行星的新大陸?
銀河系之旅的第三站,我們要拜訪與地球相距50光年的飛馬座51b(圖3.1)。可能你會對飛馬座51b感到陌生,但它的確是一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景點。這是因為,它是人類發現的第一顆繞主序星旋轉的系外行星,而它的發現也宣告了系外行星探索時代的到來。

圖3.1 飛馬座51b
很長一段時間,人類都只能看到太陽系的行星。但早就有人懷疑,在茫茫宇宙中還有許多其他的行星。比如說,被羅馬教廷燒死的意大利哲學家喬丹諾·布魯諾就曾猜想,漫天繁星其實就是遠方的太陽;它們也都像太陽一樣,擁有很多繞自己旋轉的行星。此外,大名鼎鼎的牛頓爵士也在他的傳世巨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表達了相同的觀點。
但尋找太陽系以外的行星(簡稱系外行星)是一件極端困難的事。原因很簡單,行星本身并不會發光,只能反射恒星的光芒。與此同時,即使是最近的系外行星(即比鄰星b),與地球的距離也要以光年計。這意味著,系外行星肯定會被它周圍恒星的光芒籠罩。換言之,系外行星根本無法被地球上的望遠鏡直接看到。
從19世紀開始,不斷有人嘗試尋找系外行星,但這些努力最后都以失敗告終。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有一對瑞士的師徒橫空出世,用相當有力的證據證明了系外行星的存在。
其中的老師是米歇爾·麥耶(圖3.2)。他是日內瓦大學的博士,在歐洲和美國工作了幾年以后,又回到了日內瓦大學任教,并在那里干到退休。
而學生是迪迪埃·奎羅茲(圖3.3)。在20世紀90年代,奎羅茲考進了日內瓦大學天文系,成為麥耶的博士研究生。博士畢業后,他最終在劍橋大學卡文迪什實驗室找到了永久職位。

圖3.2 米歇爾·麥耶

圖3.3 迪迪埃·奎羅茲
這對師徒到底是用什么辦法,才捅破了這層天文學界花了幾百年也沒能捅破的窗戶紙呢?答案是我們在1.3節就已經講過的徑向速度法。
下面,讓我們簡單回顧一下徑向速度法。如果一顆恒星的周圍真的存在一顆行星,此恒星和此行星就會構成一個彼此繞轉的兩體系統。這樣一來,當行星離地球遠去時,恒星就會略微地靠近地球;此時,恒星發出的光就會發生輕微的藍移。反過來,當行星向地球飛來時,恒星就會略微地遠離地球;此時,恒星發出的光就會發生輕微的紅移。因此,如果一顆恒星的周圍真的存在一顆行星,這顆恒星的光譜就會出現周期性的藍移和紅移交替的現象。換言之,如果發現一顆恒星的光譜出現了周期性的藍移和紅移交替的現象,就能斷定這顆恒星擁有一顆行星。
1995年底,麥耶和奎羅茲在《自然》雜志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宣布他們發現一顆與太陽相距50光年、名叫飛馬座51的恒星的光譜中,存在一個周期為4.2天的藍移紅移交替的現象。由此可以推斷出,在離飛馬座51大概800萬千米的地方,有一個和木星差不多大小、公轉周期為4.2天的行星。麥耶和奎羅茲把這顆行星稱為飛馬座51b。
飛馬座51b是人類歷史上發現的第一顆繞主序星旋轉的系外行星。著名的《紐約時報》甚至把麥耶和奎羅茲發現飛馬座51b與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相提并論,稱這對師徒為“新世界的發現者”。
這個劃時代的重大發現,為人類打開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此后的20多年的時間里,追隨著麥耶和奎羅茲的足跡,天文學家們已經發現了將近4000顆系外行星。
這個諾貝爾獎級的重大發現,為麥耶帶來了數不清的榮譽,但奎羅茲就沒這么幸運了。20多年來,他一直被排除在天文學界的各大獎項之外。為什么奎羅茲會如此倒霉呢?因為有一個“程咬金”從半路殺了出來。此人就是美國天文學家杰弗里·馬西(圖3.4)。

圖3.4 杰弗里·馬西
馬西本來是一個文科生,但讀研究生的時候投入了天文的懷抱。他是加州大學圣克魯斯分校的博士,后來在舊金山州立大學找到了終身教職。
20世紀90年代,馬西也開始尋找系外行星。一開始,他沒能斗過麥耶、奎羅茲師徒,被他們在1995年率先發現飛馬座51b。雖然輸在了起跑線上,但是馬西卻后來居上。在人類發現的前100顆系外行星中,居然有70多顆是馬西的研究團隊發現的。
為什么馬西能在尋找系外行星的競賽中一騎絕塵呢?因為他率先采用了另外一種探測系外行星的方法:凌星法。
凌星法的原理非常簡單。假設某顆恒星的周圍有一顆行星在繞它旋轉。一般情況下,我們看這顆恒星的視線方向,不會與行星繞恒星旋轉的平面垂直。這樣一來,當行星恰好運動到地球與恒星之間時,就會擋住恒星發出的部分光芒,從而讓恒星的亮度出現微小的下降;而當行星離開這個位置以后,恒星的亮度又會恢復正常。這意味著,當行星在地球和恒星之間穿行時,恒星的亮度會出現一個U形缺口(圖3.5)。

圖3.5 凌星造成的亮度U形缺口
因為行星總以一個固定的周期繞恒星旋轉,所以它在地球和恒星之間穿行的時間就具有周期性。這意味著,如果我們觀測到一顆恒星的亮度總是出現周期性的缺口,就能斷定此恒星一定擁有自己的行星。這種探測系外行星的方法就是凌星法。時至今日,凌星法已超過徑向速度法,成為人類發現系外行星的頭號利器。
憑借著發現了更多系外行星的優勢,馬西擠掉了奎羅茲,成為與麥耶并駕齊驅的系外行星探索領域的標志性人物。1999年,他跳槽到美國第一公立名校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2002年,他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此后,他和麥耶拿遍了天文學界的所有大獎,包括2005年的邵逸夫天文學獎。
由于在系外行星探索領域的杰出貢獻,馬西一度成為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大熱人選。可能你已經注意到這種說法的詭異之處了:為什么要說是“一度”呢?因為現在的馬西,已經從神壇墜入了深淵。
2015年,有4位女士向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投訴,說馬西曾對她們進行過性騷擾。隨后,校方對馬西展開了調查,并于2015年10月公布最終的調查報告。調查報告指出,從1995年開始,在長達20年的時間里,馬西至少對7位女士進行過性騷擾。這份調查報告一經公布,立刻在學術界掀起了軒然大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一大批教授隨即發表聯名信,要求讓馬西立刻滾蛋。
迫于壓力,馬西于2015年10月7日在網上貼出了一封公開信,宣布對自己的所作所為道歉,并辭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的職位。此后,馬西就在學術界銷聲匿跡。這個系外行星探索領域的先驅,就這樣成為一場影響深遠的社會運動(即Me Too運動)的“先烈”。
馬西墜入深淵,為奎羅茲掃除了障礙。2017年,他取代了馬西,與自己的老師麥耶一起獲得了著名的沃爾夫物理學獎。我有一種預感,早晚有一天,這對師徒會戴上諾貝爾獎的皇冠。(1)
最后再多說一句。馬西的性騷擾丑聞大白于天下之后,另一個在天文學界赫赫有名的研究團隊也把他掃地出門。這個研究團體所負責的,就是3.2節要為你介紹的開普勒望遠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