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3 是誰發現白矮星并非恒星死后的唯一結局?

2.2節,我們介紹了愛丁頓于1920年提出的恒星演化理論。但這個取得了巨大成功的理論,還殘留著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到底是什么力量平衡了白矮星自身的引力,讓白矮星可以穩定地存在下去?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們從一次遠洋旅行說起。

圖2.11 錢德拉塞卡

1930年,一艘輪船從印度的加爾各答市出發,前往歐洲大陸。在這艘輪船的二等船艙里,住著一個19歲的印度青年,他就是我們這個故事的主人公錢德拉塞卡(圖2.11)。

錢德拉塞卡是神童出身,15歲就考上了大學。盡管年紀比其他同學都小,但他的學業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17歲那年,在完全沒人指導的情況下,他自己寫了一篇科研論文,并發表在了《英國皇家學會會刊》上。這讓他獲得了一筆印度政府的獎學金,從而得到了去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深造的機會。

拿到獎學金后,錢德拉塞卡和當地的教育局官員見了一面。那個頗為外行的官員,問了錢德拉塞卡一個讓人啼笑皆非的問題:“我們對你寄予厚望,所以才會把獎學金發給你。你去了英國以后,能否在4年之內當上英國皇家學會的院士,好讓我們長長臉?”錢德拉塞卡哭笑不得,只好盡量委婉地告訴那個官員,英國皇家學會院士是一個極高的榮譽,就連英國的大物理學家狄拉克,當時也還沒能被選上。

順便說一句,錢德拉塞卡后來雖然沒能在4年之內當上英國皇家學會的院士,不過,這也只花了他14年的時間。

19歲那年,錢德拉塞卡坐上了開往歐洲大陸的客輪,準備先到法國,然后再從那里前往英國。但他上船的時候卻滿懷悲傷,因為他剛得知自己的媽媽得了重病,恐怕活不到他學成歸來。此外,由于是第一次坐船旅行,錢德拉塞卡也深受嚴重暈船的折磨。

為了擺脫這些心理和生理上的痛苦,錢德拉塞卡決定在旅行期間做一點科學研究。他想搞清楚,到底是什么力量平衡了白矮星自身的引力。他最后得到的答案是“電子簡并壓”。

相信你對電子已經不陌生了。問題在于,什么是簡并壓?為了解釋簡并壓的概念,我得先給你科普一下著名的泡利不相容原理。

泡利不相容原理其實是“一山不容二虎”在微觀世界的具體體現。為了便于理解,你可以把原子核和電子當成是一對跳舞的男女。跳得正開心的女生,會很討厭別的女生來搶自己的舞伴。換句話說,如果有一個新電子來搶舞伴,原來的電子就會對它產生出一種強大的排斥力,從而把這個新電子趕走。這種趕走競爭對手的排斥力,就是簡并壓。 而由電子發出的、把其他電子趕走的排斥力,就是電子簡并壓。

錢德拉塞卡認為,正是這種電子簡并壓,阻止了白矮星進一步的引力塌縮。

更重要的是,錢德拉塞卡還發現,電子簡并壓對引力的抵抗能力是有限的。換句話說,白矮星存在一個質量上限(目前公認的結果是太陽質量的1.44倍)。一旦白矮星的質量超過這個質量上限,其內部的電子簡并壓就無法再與引力抗衡,從而讓這顆白矮星繼續塌縮下去。這個白矮星的質量上限,就是著名的錢德拉塞卡極限。

錢德拉塞卡的發現打開了一個潘多拉魔盒:宇宙中有那么多恒星,不可能每個死后的質量都小于錢德拉塞卡極限。如果恒星死后的質量大于錢德拉塞卡極限,引力就會把所有的電子都塞進原子核內部,甚至把整個恒星都壓成一個沒有大小的點。這對當時的天文學界來說,是一件極端荒謬的事情。

在所有天文學家中,最厭惡錢德拉塞卡白矮星理論的,非愛丁頓莫屬。

錢德拉塞卡剛到劍橋大學的時候,愛丁頓就對他的白矮星理論嗤之以鼻。不過,愛丁頓當時并沒有表現出明顯的敵意。因為他認為錢德拉塞卡的推導過程中使用了很多近似和假設;如果使用的是嚴格的數學方法,肯定能推翻這個錯誤的結論。因此,他不屑去找一個初出茅廬的研究生的麻煩。但幾年之后,錢德拉塞卡博士畢業,并成為愛丁頓在三一學院的同事。而且,他還使用最嚴格的數學方法,再次證明了自己白矮星理論的正確性。此時的愛丁頓被徹底激怒了。

在1935年的一次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會議上,愛丁頓以公開羞辱的方式向錢德拉塞卡發難。他宣稱泡利不相容原理根本不能用來研究白矮星,所以錢德拉塞卡的白矮星質量極限是徹頭徹尾的歪理邪說。

受到公開羞辱的錢德拉塞卡想到向物理學界求助。他輾轉聯系到了泡利本人,想聽聽他對愛丁頓負面觀點的看法。泡利還是一如既往的毒舌,嘲笑愛丁頓是一個完全不懂量子力學的飯桶。但是,泡利不愿意公然與愛丁頓為敵。

此后數年,愛丁頓只要參加學術會議,就必然痛批錢德拉塞卡的白矮星理論。

愛丁頓的巨大敵意徹底改變了錢德拉塞卡的人生軌跡。他不得不離開恒星演化的研究領域,并且去美國尋找工作。這段痛苦的經歷也讓錢德拉塞卡形成了獨一無二的研究風格:他一生中先后進入了7個不同的天文學研究領域,并且在每個領域都做到了世界第一。

錢德拉塞卡的傳奇人生還在繼續。1937年,他加盟了芝加哥大學天文系。那時,他是系里唯一的理論家,所以就承擔起了為研究生制定專業課的任務。他總共制定了18門課,要在兩年之內全部上完。而錢德拉塞卡本人要上其中的12門。要知道,一般的大學老師每年上三四門課就已經累得夠嗆了。

盡管有如此繁重的教學任務,錢德拉塞卡的科研工作卻完全沒受任何影響。以1937年為例,那一年,他總共發表了6篇科研論文,并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本學術專著。

恐怖的是,這與他一生中最忙碌的時期相比,還相差甚遠。

1952年,錢德拉塞卡進入了他一生中最忙碌的時期。那一年,他開始擔任《天體物理學雜志》(Astrophysical Journal, ApJ)的主編。那時,ApJ還只是芝加哥大學的一個校內期刊。很長一段時間,雜志社都只有兩個員工:錢德拉塞卡和一個兼職的秘書。也就是說,他們兩人要應付雜志社大大小小的全部事務。

更要命的是,錢德拉塞卡本身也是兼職。擔任主編期間,他照樣得在芝加哥大學天文系教書。此外,他自己在科學上的產出也一點都沒有減少。

這種勞累的生活持續了整整20年。20年間,錢德拉塞卡被牢牢拴在芝加哥大學,幾乎沒出去開過學術會議,更別提出去旅游了。但也正是這20年,讓ApJ從一個純粹的校內刊物,搖身一變成為全世界排名第一的天文學頂級期刊。

1971年,年過六旬的錢德拉塞卡終于撐不住了,主動辭去了ApJ主編的職務。在他的告別晚宴上,一位雜志社的高管動情地說道:“在ApJ的稿件中,經常看到有人談論錢德拉塞卡極限;但那些作者不知道的是,錢德拉塞卡根本沒有極限。”

1983年,72歲的錢德拉塞卡因為他19歲提出的錢德拉塞卡極限,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這個歷經半個世紀才得到諾貝爾獎認可的理論,為人類揭示了白矮星并不是恒星演化的唯一終點。

最后,讓我用一個錢德拉塞卡本人最喜歡講的故事,來作為本節的結尾。

一個年紀很大的園丁正在果園里種芒果樹。國王看到后覺得很好笑,就走上前去問他:“老頭,你是在種芒果樹吧?”

“是的,陛下。”老園丁說。

“你今年多大年紀了?”國王又問。

“我已經快90歲了,陛下。”老園丁回答。

“你覺得你能活到這些芒果樹長大結果嗎?”國王嘲諷道。

“不能,”老園丁說,“但我吃的芒果來自于我的父輩所種的樹。我希望我的兒孫將來也能吃到我種的這棵樹上的芒果。”

國王被這番話打動了,所以就賞給老園丁5枚金幣。國王走后,老園丁偷笑道:“好傻的國王,居然說我從種樹上什么也得不到。”


(1) 秒差距是天文學中常用的一個距離單位,1秒差距=3.26光年。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六盘水市| 冕宁县| 大丰市| 四平市| 锦屏县| 依兰县| 瑞昌市| 和平县| 南乐县| 栾川县| 巴楚县| 紫阳县| 项城市| 蓬溪县| 三门峡市| 新乡市| 仲巴县| 招远市| 巫溪县| 家居| 双辽市| 旬阳县| 体育| 葵青区| 娄烦县| 洪江市| 宣威市| 莱州市| 丽水市| 广水市| 资中县| 恩平市| 七台河市| 宁国市| 全椒县| 自贡市| 泰宁县| 祁连县| 鲁山县| 鹤庆县| 塘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