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奧斯曼帝國:五百年的和平(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 05)
- (日)林佳世子
- 3887字
- 2020-01-16 17:21:24
巴耶濟德二世的時代
繼承人之爭與王子杰姆
1481年1月,貝利尼回到威尼斯。同年夏天,穆罕默德二世召集軍隊,沒有告知目的地,就從安納托利亞出發了。這是使敵人猝不及防的策略。因此,戰爭的對象是誰?一時間眾說紛紜。但是,出發不久,穆罕默德二世病故。他的死使奧斯曼帝國再次陷入繼承人之爭。
穆罕默德二世有三位王子,最有才能的穆斯塔法在1474年早逝。根據斯塔夫里迪斯(Stavrides)的研究,這是一起大宰相實施的暗殺事件。圍繞大宰相卡拉馬尼·穆罕默德·帕夏的妻子,王子與大宰相產生爭執。余下的是杰姆與巴耶濟德。耶尼切里常備軍支持巴耶濟德。支持杰姆的是突厥貴族出身的大宰相卡拉馬尼·穆罕默德·帕夏,這位大宰相主張把杰姆先迎接到伊斯坦布爾,但他被耶尼切里軍團殺死,隨后巴耶濟德二世宣布繼位。杰姆王子以布爾薩為據點發起叛亂,失敗后帶著妻子和母親(穆罕默德二世的妃子)逃往馬穆魯克王朝統治下的開羅。
這是耶尼切里常備軍影響蘇丹繼承的最早例子。在下一任蘇丹(塞利姆一世)繼位的時候,類似的劇情重演。即位后的巴耶濟德二世不得不給耶尼切里軍團重金回報,授予他們種種特權。
在混亂中開始的巴耶濟德二世時代同前任相比,遠征和戰爭的次數大為減少。只有穩操勝券,蘇丹才肯出兵。奧斯曼帝國很難保證在與東西兩線的宿敵的對峙中同時取得優勢。

杰姆王子的墓(左側)
從意大利運回的杰姆的遺體被送到布爾薩,葬在其兄穆斯塔法的墓地
一系列政策標明,巴耶濟德二世在避免窮兵黷武。結果,巴耶濟德二世統治的三十年間,使穆罕默德二世末期已消耗殆盡的國力略有恢復。在避免戰爭的策略之下,巴耶濟德二世全力更新陸海軍武器。武器革新的成果為16世紀帝國新一輪擴張奠定了基礎。
在財政方面,巴耶濟德二世繼位的時候,國家財政非常困難。巴耶濟德二世廢除了穆罕默德二世推行的導致社會不滿的各種稅收。削減支出,重建財政是巴耶濟德二世的使命。
弟弟杰姆離開開羅,經安納托利亞前往圣約翰騎士團控制的愛琴海的羅德島。他依靠歐洲人的支持在羅德島盤踞十三年,這種異常的情況對巴耶濟德二世時代的外交有很大影響。杰姆是羅馬教皇與歐洲各種政治力量對奧斯曼帝國政策的一枚棋子。1495年,杰姆王子客死那不勒斯。遣送遺體也成為政治交涉的籌碼,四年之后,他的遺體被運回國內,埋葬在布爾薩,陪同英年早逝的兄長穆斯塔法。他的母親和妻子、女兒受到巴耶濟德二世的保護,但是,男性子孫除一人逃往羅德島后改宗基督教外,全部被巴耶濟德絞殺。
穩中有進的對外關系
杰姆流亡歐洲期間,巴耶濟德對威尼斯、匈牙利的戰略都面臨困境。但是,在其周邊卻取得了少數重要對外戰果。首先,他遠征多瑙河北岸,攻占了黑海西岸的阿克凱里曼和多瑙河口的重要城市,將摩爾多瓦并為屬國(1492)。這樣黑海西岸的交通路線得以確保,對外戰爭中可以動員屬國克里米亞汗國的騎兵。
另一方面,在東方,他們與馬穆魯克王朝的對抗進一步深化。雙方之間夾著突厥系的杜爾卡迪爾(Dulkadiro)侯國。馬穆魯克王朝對分布在敘利亞平原,在安納托利亞南部有據點的突厥系游牧民族有很大影響力。一時間,攻勢咄咄逼人的馬穆魯克王朝進攻到中央安納托利亞的開塞利,威脅到奧斯曼帝國。馬穆魯克王朝為確保對阿達納地區的影響力,在1491年與奧斯曼帝國達成和平協議。在敘利亞平原和安納托利亞高原,拉馬贊(Ramazan)侯國和杜爾卡迪爾侯國成為馬穆魯克王朝與奧斯曼帝國的緩沖區。
1495年杰姆王子的死,成為巴耶濟德二世對威尼斯和匈牙利開戰的良好契機。巴耶濟德二世調動克里米亞汗國騎兵和阿金基進攻波蘭,挫敗了波蘭在黑海取得出海口的計劃。
另一方面,奧斯曼和威尼斯爭奪在伯羅奔尼撒半島南岸和西岸面向亞得里亞海的城市,雙方在各有勝負之后,于1503年議和。威尼斯依然保持著海上作戰的優勢,但面對從陸海兩方進攻的奧斯曼帝國,逐漸失去了很多陸上據點。
為對抗威尼斯,奧斯曼帝國大力發展海軍。15世紀末,大西洋已經進入大航海時代,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大型帆船開始遠距離航海。在地中海,單層甲板的大帆船也在改良,已經可以搭載火炮。在這一時期,奧斯曼帝國的海軍在技術革新方面并不遜色于歐洲各國的海軍。在和威尼斯的戰爭中,奧斯曼帝國使用了最新的配備武器的船只,所以才能在海戰中首次壓倒威尼斯。
奧斯曼帝國的成功得益于在戰爭技術革新的時代從意大利還有歐洲其他國家積極招聘技術人員。其中就有“收復失地運動”之后被流放到西班牙的猶太教徒。這群人的后裔在15世紀90年代移居伊斯坦布爾,在五百年后依然生活在這座橫跨歐亞兩洲的大都市。同樣,在地中海活躍的海盜,有一部分也加入了奧斯曼帝國海軍,并且受到重用。由多“民族”構成的奧斯曼帝國,特別歡迎對國家有用的人才,而不是過分警戒他們。對于那些居無定所、渴望重用的歐洲技術人員和軍人來說,奧斯曼帝國是不錯的就職選擇。
東安納托利亞與薩法維王朝
巴耶濟德二世時代的另一個特征是伊斯蘭文化傳統開始在帝國統治階層中滲透。巴耶濟德的王子時代是在安納托利亞的馬西亞度過的。和父親穆罕默德二世不同,他醉心于波斯和中亞地區成熟的伊斯蘭文化。蘇菲主義的思想、韻文詩、波斯傳來的史書和文學作品流行于巴耶濟德的宮廷中,和穆罕默德二世時代相比,奧斯曼宮廷“東方化”了。
新的力量在帝國東方崛起。高舉什葉派旗幟的薩法維王朝,從正面向奧斯曼帝國對安納托利亞的統治提出挑戰。奧斯曼帝國牢固統治著巴爾干地區,正在強化海軍,向西側的海洋發展,但在穆罕默德二世時代,帝國才剛剛開始對生活著大量突厥系游牧民的中央安納托利亞實現直接統治。安納托利亞的東部和南部依然是帝國間接統治的區域。
奧斯曼帝國對安納托利亞統治的脆弱性,在與薩法維王朝的對峙中不時暴露出來。在巴爾干穩固統治、加強中央集權的奧斯曼帝國對安納托利亞游牧民族來說是外來政權。剛滅亡不久的突厥系諸侯國的騎士,即便被奧斯曼帝國錄用,接受了蒂瑪爾封地,但只要一有機會,就會擺脫帝國的束縛,尋求更自由的立場。這部分人是薩法維王朝極力爭取的對象。不過,和什葉派的教義相比,游牧民族相似的價值觀、部族血統的親緣關系和部族成員間的平等更能打動這部分人的心靈。游牧民族對伊斯坦布爾推行的中央集權制有一種樸素的“反感”。
薩法維教團秉承極端的什葉派穆斯林教義。他們在里海南岸的阿爾達比勒產生,后來遷往東安納托利亞,在從安納托利亞到波斯的廣大游牧民中爭取信眾。薩法維家族的族長伊斯瑪儀自稱是先知穆罕默德女婿、什葉派最初的伊瑪目(負責主持公共儀式的宗教領袖)阿里再世,似乎經常宣稱自己是神。1501年,薩法維家族擊垮白羊王朝,攻占大不里士,隨后占領整個伊朗高原,進而在1508年進入伊拉克,奪取巴格達。跟隨伊斯瑪儀的薩法維教團的游牧民,頭戴紅帽,圍白色頭巾,因此被稱為“凱茲巴什”,即突厥語“紅帽”之意。
伊斯瑪儀自稱神的代表,時常對信眾吟唱為神而戰的宗教色彩濃厚且具有煽動性的詩篇。這些詩篇在安納托利亞的游牧民中傳播,為伊斯瑪儀爭取了更多的支持者。多數凱茲巴什出生在安納托利亞,他們已經成為波斯的統治階層。安納托利亞的許多游牧民受伊斯瑪儀宣傳的影響,或多或少有些動搖。當時在特拉布宗任職的塞利姆王子對此了如指掌,但也許是巴耶濟德年事已高,也許是他對蘇菲派的教義有所向往,總之,巴耶濟德并未拿出有效的辦法,反而是靜觀其變。但是,1511年,伊斯瑪儀的同道者在西安納托利亞的發起叛亂,事態變得嚴峻了。
塞利姆王子政變上臺
西安納托利亞叛亂的首領是安納托利亞本土的小型蘇菲主義教團領袖沙庫爾。沙庫爾的意思是“沙(王)·伊斯瑪儀的奴仆”。他在阿舒拉節起兵,即什葉派最早的伊瑪目阿里的兒子侯賽因殉教的日子,并且北上進逼布爾薩。很多對奧斯曼帝國心懷不滿的人紛紛加入,恰如一伙暴徒,他們擊敗了科爾庫特王子的軍隊,使奧斯曼帝國陷入混亂。巴耶濟德二世派遣另一位王子艾哈邁德率軍鎮壓沙庫爾之亂,但平叛過程中,大宰相戰死,帝國軍隊損失慘重。在此之中,下一任蘇丹候選人科爾庫特王子與艾哈邁德王子失去了耶尼切里軍團的信賴,塞利姆王子后來居上,支持者越來越多。
先前介紹過,奧斯曼帝國新即位的蘇丹殺掉兄弟已經成為慣例。每位王子都盡可能地作為市軍政官積累行政和軍事指揮的經驗,為爭取蘇丹寶座做準備。在此過程中,王子們爭先恐后地發揮才能、建立軍功、在伊斯坦布爾的各派政治力量中尋求支持。老蘇丹通過把自己的后任任命為距離伊斯坦布爾較近的市的軍政官,顯示出王子們繼承大位的可能性的順序。最先進入伊斯坦布爾的王子將繼承王位,但這已經是老蘇丹去世以后的事情了。最終,在伊斯坦布爾獲得廣泛支持的王子才有繼承王位的機會。這樣,耶尼切里軍團等首都常備軍勢力在王位繼承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個王子中最年輕的是塞利姆,在此之前,他繼位的機會最為渺茫。塞利姆決定為政治前途做最后賭注,離開遙遠的任地特拉布松,對父親巴耶濟德舉起了叛旗,要求在巴爾干一側獲得距離首都較近的任地。這時,另外兩名王位繼承的競爭者正忙于應對沙庫爾之亂。不過,這個時點的叛亂沒有立刻成功,塞利姆王子被逼退到克里米亞半島的卡法。父親巴耶濟德明確表示支持艾哈邁德王子。但是,鎮壓了沙庫爾之亂后,計劃率軍進入伊斯坦布爾繼承王位的艾哈邁德王子卻被耶尼切里軍團擋在城外,無法渡過博斯普魯斯海峽,迫不得已退回安納托利亞。盤踞在克里米亞半島的塞利姆最后逼迫父王讓位,并在1512年4月19日登上了蘇丹的寶座。整個事件起決定作用的是耶尼切里軍團。
巴耶濟德二世在6月10日離開人世,有傳言說是被塞利姆毒死的,不過真實情況已無法考證。即位的塞利姆一世在第二年率軍擊敗了兩個哥哥,將他們處死。留在帝國疆域內的兩位兄長的孩子也都被斬草除根。這種兄弟殘殺的慣例,讓奧斯曼帝國皇室的血統喪失了很多支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