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中海世界與羅馬帝國(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 02)
- (日)本村凌二
- 12字
- 2020-01-16 17:19:49
第二章 追尋世界帝國的原貌
高壓帝國—亞述
懸掛在枝頭的國王首級
我訪問倫敦時,其中一個樂趣當然就是參觀大英博物館。因為是私事出訪,我去大英博物館大多是在夏天休假的時候。盡管參觀了一百多次,但仍感到還沒看完,而且每次去都有新的驚喜。
在大英博物館,有一個被稱為亞述回廊的角落。亞述曾在尼姆魯德和尼尼微建有王宮,這些王宮的墻壁用石板浮雕來裝飾。大英博物館就展示了很多這樣的浮雕,這些浮雕展示了亞述強大的力量、豪華絢爛的生活,其造型表現之完美,無與倫比。如卷軸般展開的浮雕不只展示遠征和戰斗場面,也有王宮的日常生活、禮儀祭祀、狩獵等場面。君臨西亞的亞述王不僅滿載被征服土地的金銀財寶歸來,還把具備工藝美術技能的工匠帶回了首都。

阿舒爾·巴尼帕爾國王的慶功宴 在舉杯暢飲的國王和王后旁邊的側柏上懸掛著埃蘭國王的首級(左邊)。大英博物館藏
這些浮雕中有描繪亞述王在庭院召開慶祝勝利宴會的場面,在棗椰樹和側柏的環繞下,亞述王阿舒爾·巴尼帕爾和王后在一起暢飲,二人舉著酒杯,侍者在他們背后侍奉。如果仔細觀察的話,就會發現在侍者旁邊的側柏枝頭懸掛著一顆人頭,這個被梟首的人是埃蘭王泰烏曼。埃蘭位于亞述東南部,泰烏曼統一全埃蘭,對亞述造成了威脅。雄才大略的阿舒爾·巴尼帕爾決定遠征埃蘭,兩軍交戰的情形被雕刻成浮雕。亞述軍隊打敗埃蘭軍隊,追擊殘兵,俘虜了躲在樹林中的泰烏曼和他的兒子。二人被殺,首級被割下,這件事發生在公元前653年。
猶太人的屈辱
凝視亞述回廊的浮雕,我腦海中不斷浮現那些熱衷戰爭的亞述人的形象,給我留下了亞述人好戰、殘酷的印象。亞述每次派遣遠征軍,都會有無數的城市、鄉村被破壞,大量居民被虐殺,大量物資、財物被掠奪,幸存的居民作為俘虜被帶回亞述。俘虜們的脖子上拴著繩子,手被綁到后面,還有細繩穿過嘴唇緊緊系住。作為奴隸難逃被虐待的命運,其可憐無助的場景,形象地刻畫出那些勝利姿態的亞述人殘忍、無情的一面。
但對亞述人的這些印象是真實的嗎?征服者往往為謳歌作為強者的自己,特別突出被征服居民的慘狀。在莊嚴的王宮里,所有墻壁上都描繪了強者的榮華富貴與弱者的悲慘景象。每當參觀這里,探訪者一定預感到了反抗亞述者的命運。
對亞述這種殘酷無比的印象,在“啟典之民”的經典中被特別強調,這里所謂的“啟典之民”是指猶太教徒、基督教徒、伊斯蘭教徒。尤其是猶太人,他們在亞述高壓苛刻的統治下生活過,所以特別憎惡亞述。
猶太人贊美那些報復敵人的神靈,希望得到神的救贖。預言尼尼微陷落的《那鴻書》就把這個愿望明確說了出來:
亞述王啊!
你的牧人在睡覺,你的貴胄在安歇;
你的士兵們散在山間,無人招聚;
你的損傷無法醫治,被打的傷痕極其嚴重;
凡聽你消息的,都因此向你拍掌;
你所行的惡,誰沒時常遭遇呢?
從公元前9世紀中期的“黑色方尖碑”浮雕上,可以看到以色列王耶夫的屈辱圖像。在以色列國內建立霸權的耶夫只有向亞述進貢、跪拜,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在這幅圖像中,耶夫像自己的隨從們一樣戴著尖尖的帽子,脫掉上衣,只穿著流蘇裝飾的汗衫,緊勒著腰帶。

“黑色方尖碑”上的浮雕 亞述國王在首都尼姆羅德(Nimrud)所立的紀念柱。在下半段能看到以色列王跪拜在地、進行朝貢的場面。大英博物館藏
以國王為首,如奴隸般屈受壓迫的以色列人,對征服者抱著巨大仇恨。何況他們大多被強迫離開世代居住的土地,遷往他鄉。這種情況在《舊約》中隨處可見。
公元前722年,亞述軍隊包圍并攻陷了以色列的首都撒瑪利亞。亞述王“將以色列人擄到亞述,把他們安置在哈臘與歌散的哈博河邊,并瑪代人的城邑”(《列王記下》17:6)。這種強制性移民不斷在進行。
也有很多居民留在成了亞述屬地的撒瑪利亞,但從別處遷來的人口不斷涌來,“亞述王從巴比倫、古他、亞瓦、哈馬和西法瓦音遷移人來,安置在撒瑪利亞的城邑,代替以色列人。他們就得了撒瑪利亞,住在其中”(《列王記下》17:24)。很快,從東方遷來的殖民者們和住在撒瑪利亞的人相融合,生出混血的后代。盡管幸存下來,但很多人卻只能背井離鄉。即使留在故鄉,卻又不知被來自何處的外來者侵擾。對以色列來說,這種令人戰栗不安的日子完全看不到盡頭。
亞述這種不斷強制移民的政策,使原來居住在以色列王國土地上的各部落離散、消融了。亞述作為高壓政策的實施者,其形象之所以被后人銘記,是因為其事跡大多保留在《舊約》的記述中。雖然這只是猶太人單方面的控訴,但即使客觀地看,也推翻不了人們對亞述殘酷無比的第一印象。
與游牧民族接觸,學會戰術
亞述原本以底格里斯河中游西岸的城邦阿舒爾為據點,公元前三千紀中期左右就有人居住在這里,作為貿易中轉站的阿舒爾逐漸繁榮起來。到公元前二千紀,亞述雖受到巴比倫王國、米坦尼王國等霸權的壓力,歷經滄桑,幾度盛衰,但還是保住了命脈。
亞述勢力重新崛起的時間是公元前10世紀左右,那時的東地中海及其以東地區是什么樣子呢?
巴比倫王國、赫梯王國、米坦尼王國等霸權國家已經消失很久。另外,統稱為“海上民族”的難民集團出沒在地中海東部沿岸一帶,長時間以來給這里造成了很多混亂。希臘的邁錫尼文明也毀滅了,小亞細亞的特洛伊王國、敘利亞的烏加里特等城邦國家也都早已被毀。
各民族或部落本就處于散亂狀態,加上外來民族侵入,這一地區就更加混亂了。阿姆人入侵敘利亞,特別是美索不達米亞一帶。隨“海上民族”浪潮而來的腓力斯丁人,定居在巴勒斯坦。在希伯來人的統一國家以色列,所羅門王時期的繁榮已經過去,現在又瀕于分裂的危險。眾多語言、宗教、習俗各異的小國出現,各城邦和部落王國交替不斷。
加之,美索不達米亞北部游牧民族的活動也日益活躍。游牧民族是以放牧家畜獲取生活資源的民族,人們把其中善于騎馬的游牧民族稱為騎馬游牧民族。這些騎馬游牧民族中,最早登上歷史舞臺的是屬于印歐語系的辛梅里安人。
辛梅里安人在美索不達米亞北部以勇猛著稱,對定居部落構成威脅。關于辛梅里安人的情況只有一些零散的二手史料,模糊不明,難以使用。盡管如此,我們了解到他們和騎馬游牧民族斯泰基人關系密切。由于他們自由馳騁、神出鬼沒、行動靈活,農耕民族感到無望的恐懼。
公元前一千紀初的世界,在地中海東部以東的地區,各種勢力群雄割據,特別是受到來路不明的騎馬游牧民族的威脅。亞述就在此地蓄積國力,發展成強大的勢力。
縱觀整個世界史,經過長期混亂后,往往會有大霸權產生。在東亞,經過五百年群雄割據的春秋戰國時期,有了秦帝國,很快又建立了漢帝國。在地中海東部以東地區,霸權的產生比東亞大約早了五百年。
某個勢力的快速發展,其背后必定隱藏著技術革新。我們應該留意亞述和騎馬游牧民族的交往。亞述并不是騎馬游牧民族,但由于頻繁受到騎馬游牧民族的威脅,亞述人也學會了有關馬匹和騎乘的知識。

米吉多要塞馬廄遺址 巴勒斯坦北部。青銅時代
亞述地區沒有天然的地理障礙,土地肥沃,周邊部落要遷徙和入侵這里都非常容易。面對外敵入侵,不斷的戰斗磨煉出亞述人強大的實戰能力。在外敵入侵的威脅下,亞述有時會表現出騎馬游牧民族的特點。盡管亞述在東方,但因其位置偏北,與北方的騎馬游牧民族一定很早就有交往。
在亞述以南希伯來人生活的地區,當地民眾與騎馬游牧民族交往的機會就少了。盡管如此,傳說公元前10世紀達到鼎盛的所羅門王“有套車的馬四萬,還有馬兵一萬二千”(《列王記上》4:26)。如果傳說屬實,所羅門就是歷史上擁有馬匹數量最多的人。這個數字應該是被夸大了。在米吉多要塞遺址中就有馬廄遺跡,可見,就連希伯來人的國家都擁有數量眾多的馬匹,位于北部的亞述應該以更大的規模引進了馬匹和騎乘技術。
在楔形文字的泥板文書上,關于野驢和馬匹、戰車,特別是馬的飼養和調教方法,都有所記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關于戰爭軍備的文書,該文書記錄了公元前9世紀的烏拉爾圖戰役,亞述在該戰役出動戰車106輛、騎兵9374名、步兵20000人。亞述與北方的烏拉爾圖交戰,目的是爭奪位于其東南部的曼奈國,那里盛產馬匹。
亞述帝國初期擁有騎兵近萬人,可見戰斗力強的騎兵部隊受到何等重視。亞述人在接觸外族騎馬風俗過程中,很早就把騎馬技術作為軍事技術來組織。從描繪戰爭和狩獵的浮雕上,我們能看到騎手拉弓射箭的形象。從中可知,亞述人掌握騎乘技術的同時,也一定學會了射箭技術。
亞述馬肌肉發達、身軀偉岸,而且馬腿筆直伸展,跑起來非常引人注目。一般認為,這是與其他品種的馬雜交,改良飼料,培育技術提高的結果。馬的飼養、調教對于強化騎兵兵團戰斗力非常重要,如果軍事力量增強,在與各鄰國的戰爭中就會占據極大優勢。
東方霸權國家—亞述
公元前10世紀,亞述受阿拉姆人侵擾,失去大半領土。前10世紀末,亞述力量增強,開始了收復國土運動。它不斷進行軍事遠征,擴大征服地區,大多數亞述人遷入新建立的村落。其后,由于國內政治沒有出現大的疏失,亞述通過不斷進行的軍事征服,終于建立起大國霸權。
盡管如此,亞述在公元前8世紀中期左右,特別是在消滅了西方的阿拉姆語系各國以及赫梯的霸權之后,才開始掌握“帝國”霸權。在南方,亞述掌握了巴比倫的王權,進而兼任巴比倫國王。亞述在東方土地上發展成一個前所未有的巨大霸權國家—世界帝國。尤其是從公元前8世紀末開始,薩爾貢二世開創的薩爾貢王朝延續了一個世紀,這個王朝歷經四代,是亞述帝國最鼎盛的時期。大英博物館浮雕所描繪的勇將阿舒爾·巴尼帕爾就是薩爾貢王朝第四代國王。

阿舒爾·巴尼帕爾國王獵獅圖 描繪了捕獲獅子的勇敢形象。公元前7世紀,尼尼微出土。大英博物館藏
亞述帝國定都尼尼微,把征服的土地作為行省直接進行統治,把臣服的土地作為屬國間接進行統治。這種統治方法被后來的波斯帝國和羅馬帝國沿用,亞述成為世界帝國的典范。
亞述的王宮設有官僚機構,光官職名稱就有兩百個。這種以國王為頂點的金字塔形統治機構符合東方專制政治的形式,但在規模上不斷膨脹。
一百多個行省都有自己的中心城市,都有以長官官邸為中心的官僚組織。官員們征收農作物、麥稈作為稅收,公民要服一定期限的勞役,并有服兵役的義務。應國王的要求,行省應該提供士兵、賦役、軍馬、武器、手工業品,以及糧食。宮廷官吏和地方官吏擁有大規模私有土地,從自耕農的耕地上征收來的財富,集中到城市里的統治階級手中。
當然,屬國要承認亞述的宗主權,并有協助及納貢的義務。而且,有時屬國的王室和實權人物或他們的兒子、女兒等,也會被派到亞述王宮。
寫在誓約文書里的詛咒
無論在哪里,關于古代的史料都是極少的。由王宮和官僚階級書寫的文書保存下來,某種程度上成了我們能掌握的資料。這些資料中較為特別的是為遵守王位繼承規范而舉行誓約儀式,并向每個起誓的人發放誓約文書。
阿舒爾·巴尼帕爾的祖父辛那赫里布指定小兒子阿薩爾哈東為繼承人,但遭到其他兒子的反對而被殺害。身處險境的阿薩爾哈東逃往他處,并很快鎮壓了反對勢力,就任國王。他指定不是長子的阿舒爾·巴尼帕爾為繼承人,并召開誓約儀式,頒布誓約文書。
亞述王阿薩爾哈東、皇太子阿舒爾·巴尼帕爾及其兄弟,如果我們和子孫對皇太子企圖叛逆和實施陰謀,使其成不了國王,擁戴別的王子,請神明追究我們和子孫的責任。(根據《世界歷史1·人類的起源和古代東方》所收,略有縮減,以下同)
這些第一人稱誓言前后,以第二人稱列舉威嚇和詛咒之詞。
萬一對皇太子阿舒爾·巴尼帕爾做出邪惡陰險之事,逮捕他、殺害他、把他交給敵人,使他遠離王位。如向別的王、別的主人起誓……諸神之王阿舒爾、主宰天命者將降下災難與疾病。你們的壽命即使可活到老邁,也不給你們充實的一生。(以下略)
這些詛咒來源廣泛,有的詛咒來自巴比倫文化圈,有的源自赫梯文化圈,有的屬于阿拉姆文化圈。但無論來自什么民族,誓約文書都表達了如何盡力效勞亞述之意。亞述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帝國。
對于亞述,人們往往只強調其建立在壓倒性軍事力量上的霸權。但阿舒爾·巴尼帕爾夸耀自己能讀懂文字,還對收集文書顯示出極大興趣,并為此建造了收集古代文獻的尼尼微圖書館。尼尼微圖書館遺址現在還能看到,這個圖書館出土了很多泥板文書,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亞述學”。通過這些文書的記錄,我們可以研究以亞述為中心的整個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歷史。
在這些文書記錄中,最令人關注的是幾乎沒有發現有關商業貿易的資料。盡管亞述統治疆域擴大,但遠距離貿易卻一點都沒有興盛的痕跡,很令人奇怪。這也許是其生活必需品大多通過貢品、租稅或戰利品的方式流入,從而阻礙了遠距離貿易的發展。例如,腓尼基人作為當時地中海東部世界的商人非常活躍,但他們從港口貿易中獲得的利潤卻被亞述攫取。征稅機構的擴大與強化,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自由商業貿易的發展。
令人反感的強制移民政策
亞述在東方世界構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霸權,統治各地不同的民族,這是沒有哪個國家曾經體驗過的。對此學界有必要進行整體研究。但這里僅就亞述臭名昭著的強制移民政策產生的背景展開闡述。
強行遷移被征服地區居民的例子,在亞述之前就有過,不僅在美索不達米亞,埃及、赫梯等地也都曾出現過,可以說是東方世界慣用的政策。但亞述在強制移民方面規模之大、持續時間之長,已遠遠超過這些例子。
這一捕捉大量俘虜的強硬政策,首先把被征服地區的統治階層全部遷往他處,鏟除叛亂的萌芽。為保證帝國統治機構正常運轉,還要在重要地區確保一定數量的士兵、官員和勞動者。而且,為了不使俘虜遷出地區土地荒蕪,會把其他國家的俘虜強行遷到那里。
這樣一來,強行遷移的俘虜人數眾多,特別容易給世人留下亞述實行高壓統治的印象。亞述帝國滅亡之后,還有著名的“巴比倫之囚”,那只不過是仿效亞述帝國統治的強硬政策而已。
亞述帝國的高壓政策越來越強硬,必然會招致被征服地區居民的反抗。阿舒爾·巴尼帕爾死后,帝國內外各種勢力蠢蠢欲動,企圖反叛或獨立。而且亞述帝國無力壓制新興勢力抬頭。公元前609年,亞述帝國頃刻瓦解了。
亞述帝國統治疆域之廣闊、民族之眾多,是任何一個國家都未曾經歷過的。它實行了很多錯誤甚至殘暴粗野的政策。不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亞述作為世界帝國初次登上歷史舞臺的一大缺陷。只要維持這種“高壓的帝國”,亞述的霸權就難以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