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無法實現的王道

當初孔子為了推行自己的主張,帶著弟子們周游列國,親自游說各國君王,雖然最后失敗了,后世的儒家學者們卻繼承了他的衣缽,繼續向君王們推行自己的學說。

孟子復制了孔子的人生道路。

早年他鉆研學術,辦學授徒,發展出自己的一整套理論體系,也招攬到一大批追隨者,在國際上漸漸積累起了名氣。

中年以后,他帶著手下的弟子們,駕著浩浩蕩蕩的車隊,在各國之間穿行,游說列國。

當時中原兩大國魏國跟齊國正拼得很兇,孟子的游說對象便主要瞄準魏惠王和齊威王,以及后來的齊宣王。另外,他也向宋康王和滕文公推銷過自己的學說。

這些君王們正在為國內外危機四伏的局面焦頭爛額,他們也在急切地尋訪賢才,希望找到振興國家的方略。

所以他們對于孟子的到來是非常歡迎的,總是給予孟子特別高的禮遇——一方面希望他給自己提出有用的建議,另一方面也希望在國際上留下“愛才”的名聲,吸引更多人才的到來。

這是一個君王與大師相映成輝的時代,天下最聰明的一群人正面交鋒,思想的碰撞,爆發出耀眼的火花。

《孟子》這本經典里面,記載了孟子游說各國君王的許多言論,為后人所津津樂道。

孟子到魏國,魏惠王見到他大喜過望,激動地抓住他的手問:“先生不遠萬里來到鄙國,是要教導寡人怎樣爭得利益嗎?”

孟子搖頭說:“大王何必考慮利益?大王只想‘怎么才有利于國家’,下邊的大臣們就想‘怎么才有利于我的封邑’,老百姓就想‘怎么才有利于我自己’,人人都在為利益考慮,但人心是不滿足的,最后都在互相爭奪利益,國家不就亂了嗎?依在下之見,大王最應該考慮的是‘仁義’,大王考慮仁義,下邊的人們也都在考慮仁義,整個國家都講究仁義了,人與人之間才能和諧相處,這才有利于大王的國家呀?!?/p>

這正是孟子一心一意推行的“仁政”理論。

魏惠王又向孟子請教“仁義”的問題。

孟子問:“用棍棒殺人和用刀殺人有什么區別嗎?”

魏惠王回答:“沒區別?!?/p>

孟子又問:“用刀殺人和用政令殺人有區別嗎?”

魏惠王回答:“也沒區別?!?/p>

孟子接著說:“如果一個國君的后廚里有肥肉,廄里的馬都喂得很肥壯,路上卻滿是饑餓的百姓,這不相當于率獸食人嗎?野獸相互殘殺,人類都覺得很殘忍,一國之主卻率獸食人,又怎么能被稱為人民的父母呢?”

這是勸告惠王要善待百姓。

又一次,魏惠王說:“我治理國家夠用心了,我看周圍幾個國家,沒有誰比我做得更好。但他們國家的人口卻不減少,我國的人口也不增加,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就好比戰場上有兩個士兵,一聽到鑼鼓響了,前邊開戰了,嚇得掉頭就跑,其中一個跑了五十步停下來,另外一個跑了一百步才停下來,跑五十步的那人就嘲笑跑了一百步的,說他膽小。大王您怎么看呢?”

魏惠王說:“這怎么行?明明兩個人都膽小,五十步的哪有資格嘲笑一百步的?!?/p>

孟子說:“國家之間也是這樣呀。大王只有在魏國推行‘王道’,確實做得比別人都好了,才能指望別國的民眾都到魏國來?!?/p>

馬陵之戰過后,魏惠王對孟子感慨說:“先生也知道,當初魏國多么強大啊。結果傳到我手里,在東邊被齊國打敗,連我的兒子都被殺了;西邊被秦國奪走七百里土地;南邊又輸給楚國。寡人深以為恥,想要報仇雪恨,卻不知道該怎么做。請先生賜教?!?/p>

孟子回答:“古人說‘地方百里可以稱王’,魏國如此優越的條件,大王如果施行‘仁政’,減輕刑罰,減免稅賦,使人民專心務農,閑暇的時候照顧父母家人,培養孝悌忠信的品質,那么人民一定全心全意替您打擊敵人的軍隊。反觀秦國、楚國那邊,他們不愛惜民力,使人民疲于奔命,父母凍餓,妻子離散,他們的人民怎么肯盡力為國家賣命呢?所以說,‘仁者無敵’,大王只要施行‘仁政’,必將無敵于天下?!?/p>

……

這些言論最后并沒有得到魏惠王的認可,魏國沒有實行“仁政”,孟子沒能在魏國實現自己的理想。

他又來到齊國,當時當政的是齊宣王。

齊宣王問他:“當初齊桓公、晉文公是怎么稱霸的?先生能講講嗎?”

孟子回答:“孔門弟子都不談論齊桓、晉文之事,在下也沒聽說過,如果大王一定要問的話,請允許在下談談稱王之道。”

宣王問:“那么怎樣才可以稱王呢?”

孟子答:“‘保民’則可以稱王。”

宣王問:“像我這樣的情況,可以保民嗎?”

孟子答:“可以。在下聽說,有一次有人牽著一頭牛從大殿前走過,大王您看到了,聽說他們要殺這頭牛來祭祀,就讓他們放過這頭牛,換了一只羊來祭祀,結果老百姓都說大王吝嗇,連一頭牛都要節省,大王還記得嗎?”

宣王說:“沒錯,是有這事。不過老百姓誤會了,我是看那牛嚇得瑟瑟發抖的樣子,不忍心,不是舍不得一頭牛。”

孟子說:“這正說明大王有仁愛之心。君子對于禽獸,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大王親眼看到牛害怕的樣子,所以牛能引發大王的惻隱之心,別人當然不明白這個道理?!?/p>

宣王高興地說:“先生真能體察人心呀。我自己都沒想到這么多,您這樣一說我才明白了,但是就憑這一點就說我有能力實行王道嗎?”

孟子說:“請讓在下打個比方,有人說‘我能力舉千鈞,卻舉不起一根羽毛;我能明察秋毫,卻看不見一車柴草’,大王您會相信他嗎?”

宣王說:“我當然不信?!?/p>

孟子說:“對,這叫做非不能也,實不為也,那人不是舉不起一根羽毛,也不是看不見一車柴草,而是他不去那樣做?,F在大王能對一頭牛施以恩惠,卻不能‘保民’,是因為大王自己不肯那樣做。大王沒能施行王道,也是因為大王不去做,而不是做不到。”

宣王問:“不去做和做不到怎么區分?”

孟子說:“把泰山夾在胳臂底下越過渤海,大家都說‘我不能’,這是真做不到;如果是為老年人折一根樹枝,說‘我不能’,那就是不去做。大王沒能施行王道,就好比是為老年人折樹枝,是自己不去做。俗話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笸跞绻芡萍杭叭?,推恩于四海,把施予禽獸的恩惠施到老百姓身上,自然就能達成王道,大王請好好考慮一下!現在呢?大王大興甲兵,驅使老百姓去跟別的諸侯國作戰,大王覺得這樣很痛快嗎?”

宣王笑笑說:“我哪里會覺得這樣痛快,只是為了實現我的愿望而已。”

孟子問:“敢問大王的愿望是什么呢?”

宣王笑了笑,不說話。

孟子又說:“是大王的食物不夠甘美嗎?還是衣著不夠輕暖?又或者是聲色之娛不能滿足您,或者下人不夠討您歡心?”

宣王說:“這些都不是?!?/p>

孟子說:“那就是為了爭奪疆土呀!為了制服秦、楚,稱霸于天下。但恕在下直言,大王目前的做法,只能稱為‘緣木求魚’,甚至比‘緣木求魚’更加危險。”

宣王問:“為什么呢?”

孟子回答:“大王試問,如果鄒國(孟子的祖國,一個附屬于魯國的小國家)與楚國作戰,誰能獲勝?”

宣王說:“當然是楚國勝。”

孟子說:“大王也知道,小不可以敵大,寡不可以敵眾,弱不可以敵強。四海之內的土地,大王具有其中九分之一,現在想要以一服八,豈不就相當于鄒國跟楚國作戰,難道不危險嗎?大王如果聽在下的,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士人都想來您的朝廷,天下的農民都想來您的田間,天下的商賈都想來您的市集,天下的旅人都想來您的國家,各國對君王不滿的人都來投靠大王。如果做到了這些,天下誰能與您為敵?”

宣王恍然大悟地說:“寡人懂了,還請先生指教,具體怎么施行‘仁政’?”

孟子說:“有恒產者有恒心,要實行仁政,就要讓老百姓有足夠的財產供養父母妻兒,抵御饑年荒歲。在五畝宅院的周圍,都種上桑樹,五十歲的老人就可以穿綢緞了;雞狗豬羊等家畜,按照時令喂養,七十歲的老人就有肉吃了;百畝之田,按照農時來耕種,八口之家都可以吃飽飯了。然后再積極辦學,推行禮儀教化,教導民眾孝悌忠信,則人人都可以安居樂業了。實現了這些以后,便是王道呀?!?/p>

……

孟子在齊國受到極高的禮遇,齊宣王很多事情都向他請教,甚至想在臨淄城里專門為他建一座學院,由國家撥款來奉養孟子和他的弟子們,但卻終究不肯施行孟子竭力推崇的“仁政”。

齊宣王有他自己的苦衷。

那個時代,國家之間的生存競爭達到白熱化,每個國君都活在朝不保夕的恐懼中,他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怎樣活下去,怎樣不被這個亂世所吞噬。

孟子的“仁政”學說,雖然可以使國家長治久安,但卻解決不了君王們眼前面臨的生存危機,他們需要的是商鞅變法那樣立竿見影地振興國家的政策,而不是不知道哪年哪月才能實現的“王道”。

國君們雖然也知道孟子學說的價值,但他們不可能真的去執行,只能對孟子表示尊敬而已。

何況孟子有些言論已經走得太遠了。

例如有一次齊宣王問道:“商湯流放夏桀,武王伐紂,這樣的行為算是弒君嗎?”

孟子回答:“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本褪钦f:不講仁義的君王只能稱為獨夫民賊,人民有理由拋棄他,誰誅殺這樣的暴君,誰就是在為民除害,不算弒君。

這樣的言論讓各國君王們瑟瑟發抖,春秋戰國的君王們最忌諱的就是以下犯上的弒君行為,這將從根本上威脅他們的生命安全,不管什么理由,是絕對不能容忍的。

但孟子毫不忌諱,直接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君王們的心情可想而知。

還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樣驚世駭俗的言論遠遠超越了那個時代,君王們聽了會怎么想——“原來你忽悠我施行什么‘仁政’,都是為了那幫泥腿子,不是為了我啊?”

有這樣的想法在,君王們怎么可能接受孟子的提議呢?

他們只能捋著胡須,面帶微笑地說:“先生真是正直之人吶……”

所以包括孟子在內的整個儒家學派,雖然竭盡全力地游說各國君王,卻終究只能勞而無功。

這個時代并不是屬于儒家的。

孟子是絕頂聰明之人,他當然明白這個道理,但他不肯向現實妥協。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北帧昂迫恢畾狻钡拿献?,怎么可能因為現實的殘酷就巧言令色去討好權貴呢?

盡管在各國君王那邊屢屢碰壁,孟子也沒有改變初衷。晚年的孟子回到祖國,廣收門徒,繼續傳播“孝悌忠信”的思想,同時跟弟子們合力著書,把自己跟各國君王們討論的話題都記錄下來,凝結成偉大的《孟子》,成為那個黑暗時代留給后世最珍貴的遺產之一。

既然這個時代不能接受我們,就讓我們把這些智慧的火花封存到卷帙里,讓后人去評判吧。

無獨有偶,同一時期,另一個派別的信徒們也在竭力闡發自己的觀點,希望用另一套方式來改造這個社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北县| 平利县| 宾阳县| 永善县| 长白| 襄樊市| 肥东县| 兴隆县| 湄潭县| 永泰县| 太原市| 安乡县| 枣强县| 莲花县| 衡阳市| 侯马市| 宜都市| 安龙县| 苏州市| 称多县| 宁都县| 永州市| 会泽县| 米脂县| 新源县| 怀来县| 清苑县| 康保县| 关岭| 西宁市| 黑山县| 武汉市| 建阳市| 蓬安县| 两当县| 日土县| 宝兴县| 惠东县| 上林县| 武夷山市| 广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