慘淡經營的魏惠王
公元前350年前后,魏國周邊各國都在摩拳擦掌地練肌肉,為下一輪群毆積蓄力量,處在風暴中心的魏國也絲毫沒閑著。
魏惠王是一個充滿雄心壯志的君王,他上臺以后推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魏國的風氣煥然一新。
首先是重新審視對外戰略。魏國這些年來一直沒有明確的擴張目標,到處結仇,終于陷入了四面受敵的窘境,尤其是秦國的一輪猛攻,實在讓人吃不消。魏惠王痛定思痛,開始制定明確的擴張戰略。要破解魏國的困境,首先得重新拉攏趙、韓兩個親兄弟。于是魏惠王多次跟趙侯、韓侯會盟,談判的結果,三國重新和好,停止了相互間毫無意義的爭斗。
三晉的領土犬牙交錯,互相掣肘,不僅阻礙著彼此的發展,也是造成三兄弟沖突的原因之一。
所以魏惠王跟趙、韓兩國進行了多次領土交換,用對方需要的領土交換自己需要的領土。這樣三晉的領土都各自整合到了一起,特別是魏國,本來被分割成東、西兩部分,現在成功連成了一片,并且占據了一些重要戰略位置,地理形勢得到很大的改善。
對于這幾年驟然崛起的秦國,魏惠王采取懷柔的策略,一方面在兩國邊境修長城,加強防御,另一方面積極跟敵人談判。而秦國那邊正忙著推行商鞅的新法,暫時沒心思對外發動戰爭,兩國便暫時達成妥協,河西那邊也終于清靜下來了。
他也盡量籠絡中原小國。公元前356年,宋、衛、魯、韓的國君都到魏國來朝覲,幾位國君把酒言歡,現場氣氛一片祥和。
對于國內,惠王也是個比較負責任的君王。他大力興修水利工程,發展農業,發布各種惠民措施,例如把國家控制的沼澤開放給民眾使用(跟秦國正好相反)……種種政策都使老百姓得到了實惠。
軍事上,惠王任用龐涓。這是吳起之后的又一個傳奇將領,魏國的軍事實力頓時大漲,看來好像有再回巔峰的趨勢了。
憑借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盡管強敵環伺,魏國的強盛依然在延續。
當孟子來到魏國的時候,魏惠王對他說:“我治理國家確實夠用心了,周圍哪個國君都不像我這樣盡力的。”
這話盡管是他自己說的,但“用心”確實是對于他的最準確的評價,惠王雖然才能平平,但在治國方面確實盡心竭力了。
在惠王早期的政策里面,最重大的一項舉措是遷都。
魏國的首都本來在安邑,那里靠近河西,受到秦國嚴重威脅,而且又容易被人割斷和東部地區的聯系,所以惠王登基以后不久就把國都遷到了東方的大梁。
經過李悝變法以后,魏國的經濟重心已經逐漸移到了東部。大梁位居天下中心,四通八達,周圍河流遍布,方便與中原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魏國遷都到這里以后,又對周圍的河流湖泊進行了大改造,把這里建成了富甲天下的中原經濟中心,這次遷都,對魏國整體的經濟產生了很大的促進效果。
因為國都在大梁,從此以后,魏惠王也被稱為梁惠王。
不過遷都還有另一層含義——在魏惠王的眼里,秦國的威脅可以暫時放一邊,魏國關注的重點仍然在中原。
更直白地說,魏國一直盯著的是齊國。魏惠王對外一系列的和解政策都繞開了齊國,齊國就是他留下的突破口,是他擴張的主攻方向。
對于這一點,魏國毫不掩飾。公元前356年,齊威王剛剛登基,魏惠王就趁著齊國國喪的機會,糾集起魏、趙、韓三國軍隊共同討伐齊國。
當時魯共侯等人正在魏國訪問。顯然魏惠王想重演當年魏文侯聯合三晉打壓齊國的策略,再配合魯、衛、宋等小國,形成對齊國的包圍圈。
齊國是魏國三大敵人里面最好欺負的一個,先從他們下手,撕開一條突破口,接下來再對付秦、楚就好辦了。
現在大刀已經舉起,只等著對齊國砍下去了。
但不湊巧的是,魏惠王遇上的是田齊歷史上最英明的君王——齊威王,精明強悍的齊威王是那么好對付的嗎?
在齊威王面前,魏惠王一步都不能走錯,一旦露出任何破綻,都可能招來敵人針對性的打擊。
但偏偏這個破綻就出現了。
兩大國對決的關鍵時刻,一對同門師兄弟的個人恩怨改變了中原爭霸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