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州水師營,水師營為明朝時期設于登州的明朝海軍
登州地處極邊,外接重洋,歷為水軍要塞。明初升州為府,設登州衛。登州衛下轄七個千戶所,每個千戶所設備倭船十只,共轄戰船七十余只。此后,為應備倭急需,又于水城建水師府,專設水師營。水師營以參將或游擊統領,歸登萊巡撫提調。
全盛時期的明朝水師,備用各種戰艦其中有
網梭船:超小型,形如梭,竹桅木帆,吃水七八寸,內有2-4人,裝備二三支鳥槍。戰時二三百船蜂聚蟻附。
鷹船:輕型,兩頭尖翹,不辨首尾,進退如飛,機動性強。四周用茅竹密釘以掩護,竹間留銃眼。常沖入敵陣,與沙船配合。
連環船:輕型,長4丈,形似一船實為二船。前船占三分之一,后船占三分之二,中用2鐵環相連。
子母船:輕型,母船長3丈5,前2丈,后1丈5,只有兩邊舷板,內空,有一小船,上有蓋板,有4槳可劃,用繩索與母船綁。母船有柴火猛油,火藥火線。戰時母船迅速抵近敵船,釘在一起,點燃母船后人乘子船而返。火龍船:輕型,分三層。以生牛皮為護,上有銃眼,中置刀板,釘板,下伏士兵。兩側有飛輪,4名水手。先偽敗于敵,誘敵登船,開動機關,使敵從上層落入中層刀板釘板中。
赤龍舟:輕型,船身像龍,分為3層,內藏火器刀槍。船首如龍頭張口,內藏士兵一人,偵察敵情。龍背用竹片釘之,胸開一小鐵門,兩側各有1口供一兵劃槳。身有堅木架2個,船龍骨以鐵墜,使船平穩。內部除兵器外不裝他物,2兵于其內發射火器,一兵掌舵操帆。常以數百船齊射攻敵。
車輪舸:以輪擊水的戰船,長4丈2,寬1丈3,外虛邊框各1尺,內安4輪,輪頭入水約1尺,船速遠快于劃槳。船前平頭長8尺,中艙長2丈7,尾長7尺。上有板釘棚窩,通前徹后,兩邊伏下,每塊板長5尺,寬2尺。作戰時先放神沙、沙筒、神火,之后掀開船板,士兵立于兩側,向敵船拋擲火球,發射火箭,投擲標槍,毀殺敵船。
海滄船:中型,吃水七八尺深,風小時機動,配合福船。千斤佛郎機4門,碗口銃3個,嚕密銃6,噴筒50,煙罐80,火磚50,火箭200,藥弩6張,弩箭100。乘員53人,水手9人,戰士44人,分4甲。第一甲佛郎機和鳥槍,第四甲火器甲。
福船:(福船有大中小)大型,身高大,底尖上挑,首昂尾翹,樹2桅,艙3層,船面設樓高如城,旁有護板。士兵掩護在其后向敵船射箭發彈,擲火球、火磚、火桶。并順水順風撞沉倭船。艦首備1大發貢炮一門、千斤佛郎機6門、碗口銃3門,迅雷炮20門,噴筒60個,嚕密銃10支,弩箭500支,火藥弩10張,火箭300支,火磚100塊,及冷兵器上千。乘員64人,水手9人,戰士55人,編5甲。一為佛郎機甲,操艦首炮、佛郎機,近敵擲火球火磚;第二甲是鳥槍甲,專門射鳥槍;第三、四甲為標槍雜役,兼操舟近戰;第五甲為火弩甲,專射火箭。
蜈蚣船:大型,仿葡萄牙多槳船,底尖而闊,航行迅速,逆風亦可行,不懼風浪。上有千斤佛郎機艦炮并有火球、火箭。
三桅炮船:巨型戰船,仿制荷蘭式,樹3桅,主桅高4丈,船長20丈,艙5層,船面設樓高如城,可容300人,配紅夷炮8門,千斤佛郎機40門。航行迅速,不懼風浪。
俗稱明朝八大艦。
李駿默他們遇見的,只是一般的中型巡邏船。再說由于封建王朝的統治者們大多重陸輕海,再加上萬歷后期的國庫空虛,現在的登州水營已經是縮水一半多。早已經沒有當年的威武霸氣之姿了。福船在平靜的遼海航行,水手們不時根據方向調整著風帆的方向,一路也遇到多艘船只,大家互不理睬,即便曾國祥他們也是亦商亦寇之徒,也不敢在內海亂來,況且還掛著登州水營的官旗呢。
離開海岸稍遠后,甲板上幾名水手扯開蒙布,幾門火炮出現在李駿默眼前,船舷兩側共三門火炮,靠船尾方向的兩門大弗朗機(注:不是千斤弗朗機),船頭有一門大發貢炮,所有炮身旁邊放了七八個子銃,子銃尺寸也不小,母銃裝填口的后面還插有一個鐵閃,用于安裝子銃后的固定,是原始的炮閂。
“這就是迅雷銃吧!”李駿默笑著向一旁的水手問道。水手嗯了一聲。最讓李駿默眼前發亮的是船兩側的一門門火炮,他走過去細細查看,幾名炮手模樣的水手也不管他,此炮長約七八尺(260厘米),李駿默用手掌大致比了一下炮口,內徑約11到12厘米,身管與炮口的倍徑為二十,倍徑似乎偏小,但炮身具有紅夷炮前細后粗的典型特征,炮身上有四道加固的鐵箍,炮身中段兩側一對炮耳,應當是明朝仿制的紅夷炮。
李駿默也是看過一些紅夷炮的圖片,記得并不是很具體,雖然這些炮比起克虜伯大炮來還是差很多,但是無疑這些炮是現在的材料與工藝加工而成的最好的炮了。看旁邊有幾名炮手,李駿默對旁邊一名炮手道:“這位兄弟,我能摸摸不?”
“能摸呀,咋不能摸呢,你會識字的寫字的讀書人,也喜歡這個鐵疙瘩。”水手笑著道。李駿默木有回答他,只是默默的感受著炮管上的金屬質感,心中有一絲喜悅。過了一時,李駿默才回答道:“我只是識得幾個字罷了,我和你們一樣也喜歡這鐵疙瘩。”水手聽后嘿嘿嘿的笑了起來。明朝的識字率不高,普通人對能識字會寫字的人還是很敬重,中國的歷史上正真的提高識字率和消除文盲要到新中國成立后的2000年。
李駿默想了想,就水手聊了起來,隨便攀談起家常來了,得知這水手叫王二狗,山東人,原先是個漁民,跟著二當家很久了,一會功夫就和此人熱絡起來。又是要來鉛丸與火藥,又在王二狗的指點下。啪啪啪的試起鳥銃來。
鳥銃槍身在五到六尺之間,靠近槍托的槍管上支著一根夾火繩的蛇桿,槍口看著能放進一個指頭,至少有半寸以上,管壁也甚厚,槍口下方有一根通條,這槍估計有一十八斤重。咋就這么重,下次一定回去看看鐵匠是怎樣打造鳥銃的,李駿默心里這樣想著,估摸著。
此時甲板上剩下的人也都過來看,看著這個新的賬房玩槍。李駿默視野中一片汪洋,空蕩蕩的,李駿默也不知道瞄什么好,正好幾只海鳥在前方飛過,他急忙扳開引藥蓋,肩抵槍托,對著照門準星,三點一線瞄準,右手扣動了扳機。啪的一聲槍響,銃口猛地噴出一股濃重的白煙,白煙中一道長長的桔紅火焰閃亮過。海鳥一驚四散飛去,唉!毛都沒打中一根。
玩了一會后,才低頭細細看起這槍來,他在船倉里看了一會當時還真沒看出什么門道來。現在仔仔細細看了一篇又打了幾槍后。仿佛想起來了,這鳥銃應該是歐洲的火繩槍,只是不知道這槍是如何來到這的。他當然知道前裝滑膛槍有兩大缺點。第一射速,第二精準度。第一個問題要到19世紀初,法國研制出定裝式槍彈,簡化了裝填子彈的操作過程,使步槍更加簡便實用。1835年德國研制成功德萊賽擊針槍,這種槍采用后裝式螺旋回轉槍機,用長桿型擊針刺破紙彈殼,沖擊槍彈中的擊發藥,發射彈頭。這就明顯地提高了射速,比起燧發槍提高射速4--5倍。第二問題是精度,歐洲人是用膛線來解決的,當然也是由最初的直線型膛線,到后面旋轉膛線。一直到1802年貝克步槍(有7條膛線)的出現才正真解決了步槍的精度問題。李駿默腦袋里飛快的回憶著他知道的知識。
時間就這樣在不經意之間流失著。此時的海面上已經幾乎見不到什么船了。李駿默手杵著火槍,身體靠在船弦的擋板上,望著遠處的落日余暉心里想著,這走私這才算正真的開始了。這時的海鷗還在船帆的上方盤旋著。仿佛在送別太陽一般。漸漸的天色黑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