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我對你好,不是讓你得寸進尺

1 為什么有時候付出太多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

生活中常常有這樣一些例子,家里兄妹幾個,其中有一個人在中間付出得最多,得到的怨言卻也最多;工作中,一些人總是無私奉獻,卻總被人壓榨;朋友中,有人對朋友有求必應,但偶爾一次不能滿足對方的要求,從此便落下了惡名;戀人中,有一方視對方為生命,無限付出,可對方覺得是天經地義。

付出一旦成了習慣,便成了義務,一旦停止了付出,便會變成那些不懂感恩的人口中的“惡人”。從心理學上來講,任何人之間的交往都有功利、互換的原則,還有自我價值保護的原則。這三項原則,無論違背了哪一項,人際關系都不會好。所以,不要一直處在付出的狀態,適時地進行示弱,適當地進行索取,這樣大家才會更加平等。列夫·托爾斯泰寫道:“我們并不因為別人對我們的好而愛他們,而是因為自己對他們的好而愛他們?!?

林一才生活在山西東南地區的一座小城里,在他小的時候,家族的生意做得風生水起,他的爸爸是個勤快好客又聰明的人。

林一才的父親常去歐洲各地旅游,回來的時候總會帶很多東西和家人分享。他總是那樣和藹可親,被后輩們拉著去冒充自己的父親開家長會,被老師痛批也不放在心上。他對家族的每個人都很好,全心全意付出著。家族里的其他人,整天什么都不做,卻心安理得地享受著他們的股份分紅。

然而,在林一才八歲的時候,家族生意因為經濟糾紛,被一些人團團包圍,父親在人群的包圍下,再沒有走出來。

然而父親走后,林一才并沒有受到親戚朋友的任何照顧。母親一個人帶著他,一帶就是十幾年。有人拿鐵錘砸他們家的門,人群中看熱鬧的,有他的姑媽,還有他父親曾經誠心誠意對待的那些朋友。

就像一開始提到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有互換的原則,不能在任何時候都顯示出自己強大到無所不能,要適當地去示弱。只有付出與得到之間是等價的,彼此的關系才能走得更加長遠。

無論是愛情還是友情,如果你想要對方也同樣重視這段關系,那么在你付出的同時,也要讓對方不斷地去投入。“富蘭克林效應”被反復驗證,這里面提到:“曾經幫過你一次忙的人會比那些你幫助過的人更愿意再幫你一次?!睋Q句話說,要讓某個人去喜歡你,就要讓他為你去付出。

一味地對別人付出,在付出中失去了自我,然后心意被人踐踏,這是何必呢?若是讓別人連付出的機會都沒有,他們得到的太過輕易,又怎么會懂得珍惜?有時候我們的付出,雖然不要求對方給予相同的回報,但至少他們要懂得去領情,若是他們連情都不領,那就不要付出了。我們的付出,應該給懂得珍惜的人。

喬雨江從小便沒有了父母,一直寄宿在舅舅家。她從小便懂得要對人好,她知道自己對別人的好有著討好的成分。周圍的人,她全力以赴地去幫助,有些東西,哪怕自己不吃也要先給別人。自己的錢不夠花,寧愿不花,也要借給別人。她真誠地對每一個人好,但是別人并沒有同樣地對她,這讓她感覺很苦惱。

所以,對人好,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如果對方一味地接受你的付出,沒有還的機會,你的付出就會讓他背上沉重的心理負擔。這樣一來,對方就會想要逃避,這是人的一種自然反應。

世間的一切事情,都是一分為二的。如果你對人付出了太多,你付出的對象會領情,會珍惜,這自然是最好不過的。但若是你付出的對象已經習慣了你的付出,對你的付出從來都是接受得心安理得,這樣的付出不值得。與其千方百計地去討好別人,倒不如去關注自己,投在自己身上的目光多了,學會珍惜自己了,別人的視線也會漸漸被你吸引過來。

席慕蓉在《成長的痕跡》中這樣寫道:“人的一生應該為自己而活,應該喜歡自己,也不要太在意別人怎么看我,或者別人怎么想我?!逼鋵?,別人如何衡量你也全在于你自己如何衡量自己。不要總是以別人為中心,不要以為付出全部就能討別人歡心,試著將更多的目光投射在自己身上。

2 別把我對你的付出,當成理所當然

雨果曾經說過:“卑鄙小人總是忘恩負義,忘恩負義原本就是卑鄙的一部分?!比嘶钜惠呑?,不要總是想著去照亮所有人,這不現實。并不是所有人都會領你的情,總會有那么一些人,將你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把你無限制的付出,當成你為人的低姿態,從而產生更多的要求。

子曰:“以德報怨,何以報德?”意思是你若以德來報怨,那用什么來報德呢?所以,對于不同的人,我們要區別對待,這樣才能讓不在乎我們的人懂得珍惜。

段琳夫妻當初起家的時候,還是20世紀90年代,他們選擇下海經商。兩個人在車站附近開了一家飯店,因為一手好廚藝,以及當時競爭壓力小,人流量大,不過幾年時間,便有了一筆積蓄。段琳夫妻倆合計了下,買了兩套房,一套自己住,一套給孩子作婚房,也算正式安定下來了。

段琳實現了自己的目標,便幫自己的妹妹妹夫也開了一家餐館。妹妹妹夫過來沒有落腳的地方,段琳便把自己另一套房子免費給他們住,所有人都羨慕她妹妹有這么一個好姐姐。

十年過去了,妹妹站穩了腳跟,但一直沒有買房。段琳的兒子大學畢業,準備在北京買房,便想著賣了家里的一套房到北京給兒子付個首付。誰知道段琳剛一提出來,妹妹就怒火沖天說:“不能賣我家的房子?!泵梅蚋菤獾弥苯訌膹N房拿了一把菜刀:“憑什么賣了我們家的房子,誰敢賣了我們家的房子,我就和誰拼命?!?

段琳老公本就因為他們十年來不出一分租金而心生芥蒂,如今更是火上澆油,差點動手。就這樣,原本的骨肉至親,成了仇人。

那些不知道感恩為何物的人,那些享受別人的付出享受得心安理得的人,他們永遠不會珍惜對自己好的人。李嘉誠曾經說過:“不懂感恩的人,再優秀也難成功?!痹诂F實生活中,多少親情、友情、愛情都敗在了不懂感恩上,若是一方總是理所當然地享受另一方的付出,這段關系無疑不會走得長遠。我們幫助一個人,心涼的并不是他們不回報,而是他們沒有一顆感恩的心。

陳生和林邱恒是大學里的鐵哥們,金錢上不分你我,畢業以后兩個人依舊保持著很好的關系。陳生花錢喜歡大手大腳,透支信用卡那是家常便飯,每個月下旬便需要林邱恒金錢上的援助。林邱恒省吃儉用也會借錢給陳生,這樣的狀態一直維系了兩年。

一次,林邱恒的母親生病要做手術,他便將這兩年所有攢下來的錢全部寄了回去。林邱恒想到陳生前兩個月借的錢還沒有還,雖然有些不好意思,但還是和他提了提,誰知道陳生黑著臉將錢送到后轉身就走,還一臉鄙夷地說:“不就是這點錢嗎?什么時候欠你的了?就像我不還一樣。”林邱恒聽了很是傷心。

真正的情誼是需要禮尚往來的,你來我往感情才可以延續下去,若只是一味地由一方付出,這樣的情誼怎么可能長久?對于那些一味索取、不懂感恩的人,我們要學會拒絕,拒絕他們的無理要求。只有讓他們知道,我們的付出并不是廉價的,這樣他們才會懂得去珍惜。

做一個懂得付出的人,不去爭個誰長誰短,可以使我們的人際關系更加和睦。然而,世界上總會有那么一些人,他們心安理得地享受著我們的付出,將我們的付出視為天經地義。對于這些人,我們該當機立斷,不管以前付出了多少,都要記得轉身離開。

遇到那些不知好歹的人,我們不能太過客氣,我們對人客氣,對人禮貌,并不是說怕了誰,而是因為我們善良。我們并不欠別人什么,無需總是對別人毫無保留地付出。

3 不要隨便施舍你的同情

在大眾的認知里,同情心是人類道德的體現,它是關懷、助人、道德等社會品格養成與社交技能組成的基本元素。所以普通大眾總會將同情心作為道德和良知的表現。但人類的同情心也曾遭遇貶低,例如尼采曾說:“同情心是奴隸的道德,是弱者的陰謀?!?

當然,并不是說一個人不能有同情心,但對別人的同情一定要注意限度。為人處世,一定不要把世界設想得太過單純無害,當你的好心太泛濫的時候,對方往往不會覺得你人好、老實,可以深交,甚至有些不懷好意的人一旦覺得你的好心可以被拿來利用,就會毫不留情毀之殆盡。

連憶是一個作家,有著不大不小的名氣。有個姑娘在微博上給他發私信,說自己是他的讀者,要到北京來看他。連憶很奇怪,這個姑娘他并不認識,但還是問她:“你來北京是看親戚還是玩?如果要玩注意安全?!?

讀者說是專門來看他的。連憶心中很是納悶,只是禮貌地說了一聲:“如果我有時間,可以請你和你的朋友吃個飯,謝謝你對我作品的喜愛,我心領了?!?

然而,一個星期后,那個讀者再次發私信給他,說已經到了北京站,還說:“你不是說要請我吃飯嗎?”連憶想想,人家大老遠來一趟也不容易,請吃飯就請吃飯吧。誰知道那個讀者又說了,她只帶了來的路費,連回去的路費都沒有,問能不能住到他那里去?當時連憶真的想走人,但還是耐著性子給她找了住的旅館。

回去后,姑娘又在微信上問他借兩百塊錢,說是要買特產。連憶問:“你這兩百塊錢是算借的還是算要的?”讀者說:“你怎么理解怎么來?!边B憶壓抑了心頭怒火,誰的錢都不是白來的,他不過是可憐她孤身一人前往北京,誰知道她一再向他索取。連憶給她轉了兩百塊后,終于將她拉到了黑名單。

隨著時代的變遷,同情并不是要我們和別人打成一片??吹絼e人缺吃少穿,我們便也不吃不喝,這樣的同情是愚蠢的。真正的同情是,我們自己可以體會到自己的尊嚴,我們可以享受到文明的滋潤、人性的美好,然后去鼓舞他們,使他們也解放意識、努力提升。盲目的同情只會招來自身的不幸,真正的同情是一種道德的升華。

《烏合之眾》里有這么一句話:“群體對強權俯首帖耳,卻很少為仁慈心腸所動,他們認為那不過是軟弱可欺的另一種形式?!逼圮浥掠彩巧鐣某B,“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這不是空穴來風,都有它自身的道理。所以,我們對別人的同情,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則。

同情心,需要把握住一個“度”,否則就無法體現一個人的修養?,F實中有很多“弱者”需要人們可憐,但弱者也有弱者的尊嚴,不能因為他是弱者就想當然地認為他低賤,我們的同情心要建立在真誠的基礎上。

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不要太善良。對于別人主動尋求的幫忙,一次可以,兩次也行,若是他們不懂感恩,不停地要求,直接拒絕也沒有什么不可。有了一個不好的開端,別人只會更加的變本加厲,這樣的次數多了,他們只會覺得你好欺負。在你為了別人的工作累得要死要活的時候,別人可能正喝著咖啡嘲笑你的無知。

不是所有的真心都能換來真心,不是你對別人好,別人就會對你好。首先讓自己強大起來,然后再想著要不要去顧及別人。俗話說:“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比羰悄愣甲灶櫜幌玖耍趺茨苷嬲貛椭狡渌四??

4 只想讓你付出的人,越早絕交越好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要對別人包容,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不斷忍受別人帶來的麻煩,忍受別人的卑劣自私,忍受他們毫無止境地索取。有時候正是因為我們毫無底線地付出,才讓他們敢無止境地傷害我們?!捌鳚M則傾,物極必反”,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我們對別人的付出也是一樣,沒有回報的付出,要懂得適可而止。

要明白,真正心疼我們的人不會舍得讓我們受委屈,真正對我們好的人不會忍心讓我們為難。我們將別人當朋友,付出了我們所能付出的一切,但他們總覺得不夠,總想著在我們身上索取更多,這樣的付出,就停止了吧。這樣的朋友,就遠離了吧。

李子琴是個很善良的人,大概是十多年前,她遇上一位貴人,從此飛黃騰達。然而,她有個朋友,不知道是不是見不得她從天而降的“幸福”,總是無休止地想去占她的便宜。見她有衣服很漂亮,就說:“你的衣服很漂亮啊,能不能幫我買一件?”然而買了以后,從來不會給錢。

朋友的母親生病了,說醫院沒有熟人,讓她先帶母親去看病,結果看病的錢就由她出了。很多人都在勸她,這樣的事情不要再做了,這完全是虧本的買賣,她卻想著已經做了這么多,不差這一兩件,于是依舊付出著。

后來,她的兒子要開學,非要吵著讓媽媽送,朋友卻要她幫忙接母親出院。她鬧不過兒子送了他去學校,回來后卻遭受了朋友莫大的指責,像是受了什么巨大的傷害,再不理她了。

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人的忍耐也是有限的。在人際交往中,我們不應該無休止地付出,當有一天我們付出不了了,或者不想做了,到時候,我們的付出只會是一場空。對于那些總是要我們付出的人,我們以自己的觀念去分析他們的心理,肯定是想不通的,他們也不會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甚至從不會覺得自己有錯。

對于那些一心只想讓我們付出的人,越早離開越好,生活中沒有了這些人,只會變得更加美好。真正在乎我們的人,不會讓我們受傷。所以,當有一天我們真的遇到了以怨報德的情況,不要急著傷心難過,換個角度想想,這些人能離開我們的生活,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楊林是百貨公司的線上銷售,他在朋友圈發布了一個鏈接,上面是公司贈送水杯的活動。只要集夠68個贊,就能免費獲得公司的保暖水杯。消息一發出,大學舍友肖建便打來了電話,說是自己正好缺一個水杯,問他在公司上班,能不能寄一個水杯給他,集贊的活動就不參與了。

楊林一直是個好人,對于同學的請求一般都是來者不拒的。但是公司舉辦的活動和他自己是無關的,他沒有權利直接送人水杯。他和肖建說明情況,沒想到肖建當場就黑了臉,說還是大學同學呢,連個水杯都不送。楊林下班后,覺得自己是不是做的真的很過分,于是他便自己花錢買了一個寄給他。

然而幾天后,楊林翻朋友圈,意外地發現肖建竟然在朋友圈抱怨說:“想到大學同學一場,送個水杯質量都是這么差的,還好不是集68個贊得來的,不然都是欺騙朋友。”當時楊林一愣,轉手就把肖建拉入了黑名單,以后再沒有收到過他的消息。

那些永遠只知道索取,不懂得付出的人,我們最好早早地遠離。因為這些人,眼里看到的永遠只有自己,他們不懂得珍惜自己的朋友,只會讓友誼的路,走得越來越窄,最終只剩自己一人。或許到最后,他們還在感慨自己為什么沒有朋友?同時,我們自己也要懂得回報,對于別人的付出,永遠不要接受得理所當然。有借有還,情感才會來得更加長遠。

5 有時候退一步,不一定是“海闊天空”

古話說得好“退一步海闊天空”“小不忍則亂大謀”,但是這個“退一步”“忍讓”是要有界限的。本來是別人的過錯,本來應該是你爭取的權益,你不去爭取反而退了一步,這樣只會讓別人覺得你軟弱可欺。

湯梅是一個溫柔善良的女孩,她有個妹妹,性格和她完全不同。妹妹經常在家頤指氣使,不是指使父母,就是安排湯梅做這做那。

每次湯梅想要發火,她父母都會攔著并告訴她:“你是姐姐,要讓著妹妹?!庇谑撬鸵淮斡忠淮蔚赝俗屩S幸淮嗡油暌拱嗷貋?,想要好好睡一覺,讓妹妹出門的時候帶上鑰匙,妹妹大怒,大聲指責:“憑什么你在家都不能給我開門?我就不帶!”然后摔門走了。湯梅好不容易睡著,妹妹回來了,在外面又喊又叫,見沒人開門,就在外面又是踢門,又是嚷嚷,鬧得周圍鄰居不得安生。

在生活中,有些人之所以敢這么肆無忌憚,無非因為知道結果,知道自己的行為一定會被寬恕,因此愈發沒了限制。所以,生活并不是一味妥協的,你一味退讓,并不一定能換來“海闊天空”。

無論什么時候,你給別人什么樣的印象,別人就會用什么樣的態度來對待你。有時候適當的強硬,會讓你得到更好的待遇。要學會站在別人立場考慮問題的同時,也要堅守自己的原則。

斯邁爾斯有言:“一個沒有原則、沒有意志的人,就像一艘沒有舵和羅盤的船一般,它會隨著風的變化而隨時改變自己的方向。”

學會爭取自己的利益,在適當的時候可以去警醒一下別人,在關鍵的時候要記得去回擊。要告訴自己,忍讓和退讓可以表現出涵養,但對于那些慣性的、無賴性的侵犯,要記得警示對方,不要讓你在對方心目中的形象總是軟弱可欺的。即便有時候你知道,自己的反抗可能會力不從心,也可能會帶來更大的回擊,但也要堅強地去做,讓那些人知道,該如何去尊重人。

于世辰剛進入職場,職場老人都告訴他一定要寬以待人,他將這一原則牢牢記在心里。然而,他沒想到的是,他一味地忍讓,那些同事便盡可能地將工作全部推給了他,并把本該屬于于世辰的功勞搶得干干凈凈。

他不敢過多地反抗什么,只好將各種壓力默默承受。每天只在朋友圈默默地曬自己的工作照,經常工作到凌晨一兩點,就好像是準點簽到一般。

有一次他生病了,給領導打電話,沒想到領導接起電話的反應是:“世辰呀,你怎么生病了,那么多工作誰來做?”

于世辰第一次感到了心寒。再入職場,于世辰的工作漸漸順手了一些,他不再對同事的請求全盤接受,而是開始學著拒絕。自己能力范圍之內的去做,超出自己能力的就拒絕,慢慢終于在職場上有了自己的位置。

所以,有的時候,當你覺得沒有必要去退讓的時候,就不要再退讓了,適時地進行反抗。當別人不顧你的難處,幾次三番說出“給個面子”這樣的話,不要去心軟,你給了他們面子,誰來照顧你的情緒?雖然說“退一步海闊天空”,但是退讓也一定要有限度,不能一味地寬容退讓,這不僅是虐待了自己,更是讓自己陷入兩難。

寬容和忍讓本身是沒有錯的,但是不應該將本應順勢而變的舉動視為亙古不變,不能永遠地以靜態的角度看待問題。你秉持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心態對待萬事萬物,在別人看來你也只是好說話而已。

對于有些人,退一步是海闊天空;但對于另一些人,退一步只會換來得寸進尺。任何東西都要有一個度,不要超過這個限度,無論是對誰,自己的忍讓都不能失了限度。有的時候,你表現得越卑微,一些好的東西就會離你越遠。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將自己的姿態擺得太低,屬于自己的要積極去爭取。

6 兩個人輪流付出,關系才可以持久

無論是愛情、友情還是親情,一味地付出都是不可取的。父母對子女一味付出,子女便把父母的疼愛視為理所當然;婚姻中,有一方不考慮得失地一味付出,家庭應有的責任就會極度不平衡;友情中,如果對朋友一味地付出,對方便將你的付出視為理所應當。

無論是愛與被愛,收獲和付出,都應該是平衡的。只有平衡了,雙方的關系才能維系得更加持久。在《Give and Take》這本書中,作者將人分成三種類型:獲取者、互利者、付出者。在這三種類型的人中,作者得出一個結論:在不同行業取得成績的人中,付出者往往會更容易獲得成功。但是這里的付出和傳統意義上的付出不同,這里的付出是聰明地付出。

在美劇《幻世浮生》中,講述了這么一個故事:

女主人公一直瞧不起普通的工薪階層,她如愿以償通過婚姻改變了自己的社會地位。她生了兩個女兒,小女兒乖巧懂事,但她卻更加喜歡大女兒,因為在她眼里,大兒女高貴無比。

她讓大女兒接受精英教育,讓她學鋼琴,花大價錢為她找大師,以上流社會的方式教導自己的女兒。然而,她全部的付出卻無時無刻不在引起大女兒的反感。大女兒認為她是拿不出手的,只會丟自己的臉,尤其當她得知妹妹突發疾病,而母親正和情人約會的時候,她對母親的尊重徹底消失。

于是就這樣,女主人公失去了事業,沒有了小女兒,唯一的大女兒也離她遠去。

父母疼愛子女,這個本無可厚非,但如果只是一味地付出,那就變了味道。過度地付出,會很容易養出“叛逆”的孩子。在孩子小時候,往往習慣對父母的觀點全盤接受,他們并不是不愿意“付出”,只是他們付出了,便無法成全父母,于是久而久之,他們便養成了不懂付出的習慣。

父母對子女的愛往往是無私的、不求回報的。但是,無論在哪里,有個公式都是成立的,那就是愛永遠都等于付出加回報。愛是相互的,只有懂得愛別人才會得到真正的愛。只有懂得愛自己,才會真正地愛子女。

對于子女來說也是一樣,只有愛父母才可以去享受父母的愛。要記住“每個人對你的好,都不是義務的,要珍惜每個對你好的人?!蓖瑫r,在你愛別人的時候,也不要忘記索取,有的時候,索取本身也是一種愛。

過節的時候,全家人聚在一起。大姐說:“母親操勞了一輩子,現在該輪到我們為母親奉獻了,我現在按揭買了一套別墅,等別墅拿下來,接母親過去享清福?!蹦赣H搖搖頭,說:“我現在年紀大了,在自己家待著就好,還是不去你的房子里爬上爬下了?!?

二姐說,她的駕照就要下來了,等駕照下來,立馬買輛車,周末帶母親去兜風,找那些老朋友玩。母親說:“我一聞到汽油味就暈,你自己玩,出去注意安全?!?

一家人有點陷入沉默,一直吃飯默不作聲的小妹忽然說話了,她說:“我在外面吃的東西太多了,越來越想念家里你做的咸菜,媽你多做點,我走的時候多帶一些?!?

母親的眼睛忽然就亮了,她笑著說:“你走的時候買口大缸,要多少媽給你帶多少?!?

父母老了,他們的能力正漸漸喪失,他們會在心理上產生一種難過的感覺。做子女的,應該懷著感恩的心,在奉獻的時候也要記得適當索取。比如說一罐咸菜,一雙鞋墊。我們可能并不需要這些東西,但是我們表達出我們的需求,可以讓父母覺得,雖然我們長大了,但還是離不開父母。

付出和索取之間是相互平衡的,不要一味地付出,這樣會給別人造成壓力;也不要反復索取,對方會心力交瘁。保持一個平衡的狀態,該示弱的時候示弱,該堅強的時候堅強,這樣的關系才能更加和諧,走得更加長遠。

不要一味將自己塑造成一個無所不能的人,試著積極主動地去尋求幫助,適時地示弱。無所不能只會讓別人習慣性地依賴,然后當他們需要償還時,會漸漸地遠離我們的世界。給彼此心靈的空間留有余地,在付出的同時給別人一個機會回報,當然在索取的時候,也不要忘了付出。

7 “蹺蹺板定律”,與人相處保持平衡最重要

我們每個人所做的任何一件事,都希望能夠將利益達到最大化,人際交往也是一樣。沒有人愿意時時刻刻無償地付出,付出多了,心里面總會不平衡。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霍曼斯提出:“人際交往在本質上是一個社會交換的過程,相互給予彼此需要的,這種交換叫作人際交往的互惠原則?!?

人際交往的互惠原則是很重要的,無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保持平衡”這一點都不容忽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像蹺蹺板,只有雙方保持一定的平衡和對等,這樣才可以和諧相處。一旦彼此的交換不對等,就會像蹺蹺板一樣失去了它的平衡,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蹺蹺板定律”。

王子洋性格開朗,為人處世大大咧咧。他從國內名牌大學畢業,畢業后又到國外深造,拿了研究生文憑,再加上是獨生子女,為人處世總有一種優越感,久而久之,同事們對他的不滿越來越多,“憑什么要讓我給他去打飯”“憑什么要我給他發傳真”“他要我給他取快遞卻從來不幫我取”。他總是心安理得地讓別人幫他做事,卻對別人的請求不管不顧。

他剛請同事幫他打印了很多東西,下班的時候同事加班,母親到了北京西站顧不上去接,請他幫忙去接一下。他卻以女朋友在等為由,輕而易舉拒絕了朋友的請求。以后,對于他請求別人做的事,別人再不會隨便答應了,王子洋忽然感覺自己在公司孤立無援。

其實,對于這些人,有時候他們并不是有意不去幫助別人。只是他們凡事只考慮到了自己,覺得自己是最重要的。他們就好像坐到了蹺蹺板的頂端,維持了高高在上的位置,忘記了該如何去和別人互動。

以自我為中心,是人際交往的障礙,它會阻止我們的人際關系向正常的方向發展。這些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只是關心自己的利益得失,從不去考慮別人的利益。任何事情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盲目堅持自己的觀點和意見,這樣的人注定會缺少朋友。

無論是個性使然,還是不懂社交技巧,在人際交往中,我們都應該意識到,無論何時何地,要學會保持利益的平衡。要注意下面幾點:

首先,平等對待每個人。在我們身邊,無論是貧富差距,年齡長幼,在人格上大家都是平等的。我們不能將自己看得太重,將別人看得太輕,或是憑著自己的優勢將別人拒于千里之外。對于所有人,我們都應該給予應有的尊重,學會平等對待每個人。尊重對方的人格、習慣、隱私等。

其次,努力幫助他人?!皫椭耸且环N美德”,我們步入了社會,就該意識到這一點。每個人都有遇到困難的時候,每個人都需要別人的幫助。如果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你沒有伸出援助之手,那么,在你面臨困境的時候,你該如何去要求別人來對你施以援手?所以,聰明的人知道,幫助別人不僅僅是一種美德,還是一種投資。

最后,增加自己的價值,縱然是“被利用”的價值。交際是相互交換的,如果你想要吸引別人,那就要增加你自身的價值。一切的人際關系,都建立在交換的前提下,一切的人際關系,都是人們根據一定的價值觀進行的選擇。那些值得的人際關系,應該保持,對于那些不值得的,或者失大于得的,人們往往傾向于遠離,所以,增加自己“被利用”的價值。

一個心理學教授做過一個實驗,他隨機進行抽樣,給一群素不相識的人寄去了一些圣誕卡片,教授知道應該會有一些回音。但他沒有料到,大部分收到卡片的人,都給他回了一張,事實上,他們都不認識他。

這個實驗雖小,卻證明了互惠定律的作用。人們常說的禮尚往來,也是互惠定律的表現,是人類行為中一條不成文的規矩。知恩圖報,彼此間等價地你來我往,有助于繼續交往,在親密的朋友間,雖然不一定要馬上回報,但也不等于不報。

人與人之間的友誼和互動,就像蹺蹺板,要高低交替才能彼此和諧。一個只想著占別人便宜的人,只會遭到別人的討厭和疏遠。

8 別被突然升溫的“友情”燙傷

你和一些人僅僅是普通朋友,也許曾經共過事,但也只是泛泛之交,算不上有多么深厚的交情。但有一天,對方突然找上門來,對你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似乎和你好得像是無話不談的哥們兒;還有你和一些人的關系僅限于見面點頭微笑,是那種過后就不會再見面的狀態,但有一天對方忽然給了你一個大大的擁抱,并噓寒問暖,好似他多年以來一直真誠地惦記著你一樣……

本來已經變淡的友情,在對方的主動之下忽然變得熱絡起來,我們自然不能將這份熱情拒之門外,但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們收到的,往往會在不久的某一天分毫不差地還回去。所以對于這樣突如其來的“好意”,我們要保持理性,千萬不要把一整顆心全盤交托出去。

樊琳接到大學同學陳喬的電話,對方在電話里一口一個“琳琳”叫得很是熱情。她與陳喬的關系算不得多好,兩人大學時不在同一個宿舍,但由于兩人的體育選修課相同的緣故,所以每次訓練時總能相互幫忙。大學畢業以后,她們幾乎失去了聯系,這次突然接到陳喬的電話,樊琳也深感意外,但也沒多想,兩人相談甚歡。

這之后,樊琳與陳喬的聯系逐漸頻繁了起來,她們的關系就在其間慢慢變得“鐵”了。一天,陳喬提出想來樊琳所在的城市旅游,樊琳自是高興不已。就這樣,樊琳熱情接待了好朋友。在游玩的過程中,陳喬總用各種借口來逃避付賬,比如說錢包落在賓館了,現金不夠等。樊琳也不在意,幾乎包攬了所有開銷。

陳喬走的時候又說自己這次旅游是來散心的,因為工作不順,自己已經辭職,現在連租房都很困難。于是,樊琳又大方地借給了她2000元錢。之后,陳喬一去再無音訊,樊琳再也沒能聯系上她。后來從朋友那里聽說,陳喬已經用這種方法騙了好幾個同學了。

友情突然升溫,很多情況下并不是因為對方重情重義,認定你是個可以深交的好朋友。很有可能是對方瞅準了你單純的心態,當你開始對他掏心掏肺的時候,他便開始了利用和欺騙。

因此,對于這種情況,你一定要保持較強的“心機”,不在這種“溫暖的友情”里失去方向,才能夠冷靜地保持距離,才不會被所謂的友情燙傷。

其實,要分析這種“友情”是否另有企圖,并不難。首先是看看自己身上有沒有可以供人利用的資源,比如,如果你發家致富了,這時久不聯系的朋友突然登門造訪很有可能懷著“借點錢”的心思;如果你升官發達了,對方就可能想從你這里“走后門”;如果你無錢無權,那么他也許是想拿你當過河的一塊跳板……

總之,友情的突然升溫,很有可能在背后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目的,面對這種情況時,我們要會見招拆招,讓他無下手機會。下面我們看看怎么做比較合適:

(1)不馬上拒絕也不馬上答應

友情突然升溫了,不要回絕對方的“好意”,否則,很可能會得罪對方。也不可迫不及待地打包票,因為這會讓自己抽身不得,把自己變得很被動。合適的這種方式可用四個字來概括——不推不迎。

這就好比男女談戀愛,回應得太熱烈,有時會讓自己迷失,不能夠正確地對待問題;若突然斬斷“情絲”,則會使對方大為惱火。這種方法與打太極比較類似,比的是耐心與毅力。

(2)冷眼以觀

“冷眼”并不單純指裝聾作啞不聞不問,而是要不動情,不為他的甜言蜜語所動。冷靜地看看他到底有什么企圖,并且做好防備,以免措手不及。一般來說,對方若對你有所企圖,都會在一段時間之后就“圖窮匕見”,暴露他的真實面貌,不會花太多時間跟你往下耗的。

(3)投桃報李

所謂“吃人嘴軟,拿人手短”,當你應邀與對方大吃大喝或者收下人家的重禮,就會被人拿捏住軟肋,若是之后不答應對方的要求,除非你是無賴,否則便會覺得自己臉上無光。因此,他請你吃飯,你送他禮物;他幫你忙,你也要有所回報……這樣一來二去,看似來往密切,其實誰也不欠誰,他有所意圖也難以開口。

總之,做人不能沒有防范之心,就如同前人所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闭嬲挠亚閺膩矶际遣懖惑@、不溫不火,一如既往地保持著一種溫度。面對突然升溫的友情,還是慎重對待為好。

9 為什么你真心地付出,換來的卻是傷害

2017年6月22日,保姆莫某一把火燒掉了一套300平方米的豪宅。同時,熊熊大火帶走了女主人和她的兩個兒子、一個女兒的生命。

男主人22日一早接到親戚的緊急電話,從廣州飛回杭州,再來到西溪路上的太平間時已是十二點半,四個抽屜一個個打開時,他夢游一般癱軟下來?!拔铱吹脚畠簝蓚€眼睛睜著閉不上時,我崩潰了,我抱著我老婆哭,我看見她有眼淚出來……”

更讓他崩潰的是,公安機關已認定是他們家的保姆莫某在客廳里點燃一本硬面書縱的火。他至今仍難以相信,他說:“我們對她那么好,從來沒有吵過一次架?!?

小區的鄰居也說:“她家的保姆是最貴的,7500元,下午還可以休息,我們家是沒有這樣的?!薄八麄儗ΡD氛媸呛玫貌坏昧耍潜D氛f缺錢,他們立馬說我們借給你。”

問題或許恰恰就出在這里,他們對她太好了,結果反而害死了自己。我們總是以為“善有善報”,提倡用“真心去換真心”,但結果也可能是善換來的是惡報,真心換來的是傷心。

為什么?因為給保姆開出遠高于行業內的薪水,給她別的保姆不曾享有的下午休息特權,給她的兒子寄自己經營的童裝品牌,把她當親人對待,給她配寶馬車……這些累積在一起的好,因為太多,反而變得廉價了。

所謂“過猶不及”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不要認為,一味地付出就能換取同等乃至更多的回報。事實有時候恰恰相反,這就是為什么古人說“升米恩,斗米仇”。

一個人饑寒交迫的時候,你給他一碗米,他會感恩不盡。如果繼續給,繼續給,他就會覺得理所當然。他的胃口也會越來越大,一碗米不夠,兩碗米不夠,三碗四碗還是不夠。

尤其是想到你家里堆滿糧倉的米,他反而會覺得你給的還是太少。憑什么你有滿倉的米,他自己卻只有幾碗米,而且就這幾碗米,還要對你千恩萬謝,感恩戴德?

這種想法一旦產生,麻煩就來了。也許,他會趁你不注意,偷偷從你那里拿走一些米。然后被你發現,尤其是你要去告發他,讓他去承擔自己罪行的時候,他會因此仇恨于你。

到此,他對你的感激之情已經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只有滿腔的怨和恨。報復,自然就成了理所當然的選擇。而這時,你恐怕還一臉不解:“啊,我對他那么好,他為什么要這樣對我?”

正是你的好勾引出了他的惡,并一點點養大了它,直至最后變成殺人不眨眼的惡魔。

對一個人好有錯嗎?

沒錯,但不要考驗人性。如果沒有原則,沒有底線地對一個人好,就等于拿著金錢名利去考驗一個人人性里的貪婪。貪婪是經不住考驗的。

那么,該如何表達自己的善呢?

表達善,要有界。

什么是界限?心理學家武志紅說:“所謂界限,就是‘我的’和‘你的’,是分得很清楚的。這是‘我的’家,‘我的’財產,而不是‘我們的’。我不侵入你的空間,你也不要侵入我的空間?!?

如果失去了界限,就會產生一種“共生現象”。這是心理學上的一個效應,說的是在自然界,一株植物單獨生長時,往往長勢不旺,沒有生機,甚至衰敗枯萎。而當眾多植物一起生長時,卻能挺拔茂盛,郁郁蔥蔥。人們把這種相互影響、促進的現象稱之為“共生現象”。

共生現象不僅發生在自然界,在人與人之間也有。一旦雙方將自己的邊界放開太多,就會陷入共生關系,結果就會給對方“我的就是你的,你的也就是我的,我們是一體的”感覺。而一旦一方無法滿足另外一方,另外一方就會產生一種深深的背叛感。而當時給的越多,這種背叛感就越強,進而全都轉化為恨。

縱火案的雇主恰恰就是因為忽略了自己與保姆該有的界限,并不斷突破界限,結果制造了一種共生關系。讓保姆有了一種錯覺:我從你這兒拿多少東西都是應該的,都是理所當然的。而當雇主因為發現她偷竊,忽然意識到這個邊界時,保姆就會覺得雇主背叛了她,從而生出怨恨。

有些你自以為是的善,其實并不是善,而是助長惡的罪魁禍首。

要做個好人,但不要做爛好人。這些所謂的善良的人,把善變成了一種廉價的東西,這不是善,是讓惡生長的溫床。你的善應該是世界上最昂貴的奢侈品,要珍惜著用。

你的付出要有價值,至少要讓對方在接受的同時,付出必要的代價。只有他在接受的同時付出,你的付出才會被他珍惜。

無論是在一個家庭里,還是在做慈善時,都不要做一味的犧牲者。犧牲越多,最后的命運往往越悲慘。

真正的善良,不是一味地付出,而是成熟的選擇;真正的善良,是恰到好處,不是過猶不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山区| 白玉县| 三穗县| 蒙阴县| 红桥区| 新宁县| 高阳县| 沂源县| 安西县| 靖安县| 拜城县| 庆元县| 都江堰市| 洮南市| 城固县| 文登市| 缙云县| 顺义区| 华阴市| 华安县| 富锦市| 怀集县| 昌江| 河北省| 扎鲁特旗| 兖州市| 济源市| 临沂市| 保定市| 辛集市| 砚山县| 德阳市| 平阴县| 红河县| 增城市| 新田县| 鄂托克旗| 张家川| 义马市| 清徐县| 祥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