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后,衛元親自前往襄陽,拜會了各家家主,商量勤王的事宜。
原本都是他父親帶著他,是以豪強世家的身份交流,這一回,他是以太守的身份,第一次登門。
不巧蔡諷重病,臥床不起,蔡家全權委托長子蔡瑁,次子蔡瓚協助,至于蔡中蔡和,根本沒這兩人,還是演義杜撰的人物。
蔡家兄弟中,倒是有一個叫蔡琰的,蔡瑁的堂弟,跟衛元的妻子同名同姓。
蔡瑁不愿助衛元討伐董卓,只是老父猶在,敷衍著提出提供十萬擔糧食。
荊洲豪強最大的蔡家不愿出手,蒯家竟也緊隨其后,也是敷衍的提供戰甲一千套,糧食若干就算完了。
倒是馬家,習家,向家愿意全力相助,馬家馬靜,向家向朗,習家習珍都是一時俊杰,跟隨衛元到公安城任職。
好在對于建書院的事,蔡蒯兩家還是全力支持,不過,這也讓衛元心中埋下了一根刺。
“主公,靜得到一個消息,不知是否真實,我想這應該是蔡蒯兩家,此次變故的原因?!?
太守府中,馬靜遲疑了幾天,還是覺得應該跟衛元說這事。
衛元一聽,連忙問道:“伯常快說,蔡德硅早有異心,這我知道,但蒯氏兄弟此次變故,真讓我摸不著頭腦?!?
馬靜點著頭,壓低聲音說:“年前洛陽親友傳來消息,說是董卓想任命劉景升為荊洲刺史,替換王睿?!?
“劉表嗎?”
衛元眉頭一皺,狐疑的說:“劉景升此時應該還在關中吧,去年先皇帝靈帝時派他去的,應該沒這么快回來啊?!?
他這是利用歷史的經驗主義來推斷,歷史上劉表是190年下半年才回到洛陽,那是第一次諸侯討董卓之后的事。
也確實是董卓任命他為荊州刺史的,那是荊州刺史王睿,被孫堅殺了,荊州等于沒了刺史,正好劉表看起來恭順,董卓想用他來收攏人心。
可現在才剛剛過年沒幾天啊,劉表這么快能回來嗎。
這時向朗說話了,認真看著衛元說:“主公,此事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劉景升乃皇室,身后沒有勢力,只能依靠本地豪強,才能掌握荊州,蔡瑁和蒯氏兄弟,應該是看重這點,想要攫取更大的利益?!?
衛元連連點頭道:“巨達所言,言之有理,我衛家是豪強,他兩家無法瓜分更大的利益,轉而支持劉景升是正常的?!?
這就是豪強和其他人的不同,衛家自己人才濟濟,治理一個郡,根本不需要其他家族幫助,不像劉表,皇室身份再高貴也沒人。
平時你不敢招攬人才,不然被栽個想謀反,那才是冤死了,到了你要用人時,一時間去哪找啊,只能依靠本地豪強。
此時的太守府,人才濟濟,特別武將,衛元邀請的人,除了趙云不在家,其他的都來了。
黃忠和文聘本來就離得不遠,他兩自然最快到,黃忠是江夏黃家的遠支,幾乎已經沒聯系的遠支,只有一個兒子黃敘。
久病在身的黃敘自然帶在身邊,正好請張機給他看病,調養身體。
文聘不同,文聘是豪強出身,文家也是荊州大族,只是不如那八家顯赫罷了,他的到來,更是帶了兩百子弟兵過來。
甘寧桀驁不馴,但此時他同樣想著建功立業,不然歷史上他也不會被蠱惑著反了劉璋,到了劉表手下,被黃祖冷落,甚至羞辱才離去的。
而陳到年紀不大,也就比魏延大兩歲(史上記載不詳,作者杜撰)十六歲的中男,被一郡太守看重,還不屁顛的來了啊。
正值壯年的黃忠,讓典韋再也不是打遍全軍無敵手,加上他的箭術,就連太史慈都稍遜半籌,當仁不讓的成為南郡第一戰將。
“興霸,仲業,我把江陵城交給你兩,不參與此次北上事宜,全力練出一支水軍來,能否?”
甘寧文聘頓時兩眼圓瞪,齊身站起來大吼道:“末將尊令!”
江陵城有多重要,沒人不知道,此處原本是南郡的郡城,從春秋時就是名城,楚國的國都。
南臨長江,北望漢水,西控巴蜀,應該說是整個荊州最重要的城池,后來也正是改名為荊州。
衛元一上來,就把如此心腹之地交給他兩,這是何等的信任啊,兩人互相對視一眼,默默地點頭,心中定下一定要報答這知遇之恩的念頭。
馬靜三個先是一愣,不明白衛元剛剛還在說劉表蔡瑁之事,這突然的轉移話題,是為了什么。
但三人畢竟是大才,略一思索,馬上明白,這是衛元要防范襄陽了。
守住江陵城,就守住南郡長江北岸的立足點,即使襄陽有變,也極難分裂南郡,時刻都得防著被攻擊。
“主公,興霸、仲業是武將,江陵城交給他兩,防務上是放心了,可畢竟政務這一塊,兩位將軍無暇分身啊?!?
向朗思索后,馬上提出這問題,甘寧文聘一想對呀,他兩任務是很重的,既要防守江陵,又要打造一窮二白的水軍,的確分身乏術。
衛元看看他兩,再看看向朗,糾結著說:“這事是麻煩了,江陵現在的縣令,是蒯家的人,無故撤了他,那是撕破臉皮了。”
馬靜嘿嘿笑道:“讓子圭去江陵任功曹史如何?”
“功曹史?”
衛元狐疑的看向馬靜,遲疑一下說:“子圭大才,區區一個功曹史,是否大材小用了?”
習珍一聽笑道:“主公厚愛,職下感激,然能為主公分憂,何故在意職位大小,伯常兄這是要我去打擂臺,架空蒯家在江陵的影響,何樂而不為?!?
衛元一想也對,習珍文武雙全,可不僅是讀書人,更是一員良將,歷史上他跟隨劉備,關羽戰死時,也就是他誓死不降,最后戰死,也是以武將的身份而死的。
“那就勞煩子圭了?!?
衛元拱手施禮,習珍慌忙讓開,連道應該的。
向朗再次開口建議道:“主公,職下以為,咱們當搶了新野為上,新野為南下必經之道,堵住那里,日后南郡才能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