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2020年5月23日——看電影,讀書
- 2020賴賴翔日記
- 12407
- 610字
- 2020-05-23 23:15:33
今天日間天氣晴朗,夜間有小雨。
今天看了鋼琴家這部電影。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個波蘭猶太人鋼琴家在眾人的幫助下成功活到德國戰敗的故事。
影片刻畫了**的殘暴,也從側面反映了猶太人的懦弱。面對兇殘的**,絕大多數人是麻木的服從命令,如豬狗般一一殺死。
在外敵入侵,山河淪陷之際,大多數藝術家們只能卑微求生,茍延殘喘的活著。藝術家是和平年代的瑰寶,但在戰爭年代,人們呼喚的確是強大的軍隊。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任何時候都要有一只強大的軍隊。國家民族的命運一定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能寄希望于他國拯救和敵人的仁慈。
今天還看了悲慘世界的一部分。冉阿讓受不了良心的責問,向馬里尤斯坦白了自己身份的一切。冉阿讓是一個善良而又自卑的人。他擁有高尚的人格,他具有討好型人格。
我認為冉阿讓變成這樣并不僅僅是因為他被同樣善良高尚神父感化的原因。他自身的善良天性和經歷也同樣重要。
如果冉阿讓不是天性善良,那么他一開始盜竊的可能就不僅僅是面包了。而且,冉阿讓是因為家中斷糧才去偷得東西。
當一個人面臨絕境,那么指望他遵守各種社會規則和法律就顯得有些不切實際了。有的人選擇搶劫,有的人選擇盜竊,相比而言,還是盜竊暴力性低一些,這說明冉阿讓本就不是一個戾氣深重的人。只有這樣一個人,才有可能最終被感化。如果冉阿讓是一個搶劫殺人犯,那么冉阿讓一定不會被感化。
錯的不是冉阿讓,是當時的法國社會。當時法國不合理的法律和動亂社會環境才是造成冉阿讓悲慘的一生的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