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過年了,今年姜家除了姜海云,其他孩子都回去團聚,姜海云則和丈夫去趙家。
相比較于住在市里的姜家,在鎮里的趙家過年就熱鬧很多。大年初一,一大早舞獅隊會沿著主街道挨家挨戶舞獅敲門送吉祥,沿路的商鋪都會備好紅包給舞獅隊討個吉利。上午,鎮文藝表演隊在大廣場組織演出,各個村的表演隊都會上場表演舞蹈或歌唱,音響震得各家各戶的案板都在灶臺上共振。到了下午,鎮文藝部門舉辦游園活動,整個鎮中心公園擠滿了小孩和老人,平日里喜歡到公園約會的小情侶這時候都不約而同地把約會地點改到各個奶茶店、炸雞店。鎮上有三家奶茶店,一家炸雞店,到了春節,一家奶茶店老板回老家了,剩下的兩家小吃店生意就好得不行,本來過年,店里就沒多少伙計,奶茶店老板放假在家的兩個孩子幫忙都忙不過來,姜海云呆著趙家幾個孩子買了幾杯奶茶,店里的座位都被小年輕占滿了,只能打包回家。趙家大姐看到幾個孩子嘬著奶茶回家,甩甩頭說:“哎呀呀,你們幾個就喜歡這種沒營養的東西。”趙家幾個孩子沒搭理她就去院里自玩自的,姜海云指著這幫孩子:“這是我給他們買的。”
趙家大姐編織毛衣邊說:“啊呀,又讓你破費,這些破孩子。”
姜海云一甩手:“說什么呀,姐,你在織什么?”
趙家大姐展示了一下她手中花花綠綠的毛線,說:“給你侄子織一件毛衣,這孩子長得快,費衣服。喏,這是我新學習的針法。”
鎮里的集體活動一般集中在白天,到了晚上,鎮民各回各家,吃完晚飯,趙家幾個孩子擠在小客廳看電視,大人則圍坐在麻將桌前搓麻將。今天姜海云的手風不錯,贏了幾局,幾局下來,坐在一旁的趙母拍著巴掌笑了:“海云啊,讓姐姐們也贏幾把啊,這幾個怕是不贏一把睡不著了。”姜海云哈哈大笑又贏了一局毫無離意,和大家在桌上洗牌,忽然好像意識到什么,站起身問:“誰來替代我一下?累了。”趙家大哥起身很淡定地說:“我來嘛。”姜海云趕緊讓座,桌上的趙家二姐抱怨式的打趣說:“你這贏了就撤了,我們翻不了身了。”大哥搓著麻將說:“沒有常勝將軍。”
趙家大哥趙普是一名研究人員,在市某化工研究單位工作,說話慢條斯理,平日里一臉嚴肅,過節一大家子團聚,臉上就溫和很多。他的媳婦也是一名不折不扣的知識分子,在市小學當老師,為人活潑開朗,相比較于趙普,姜海云更喜歡接觸大嫂,年三十姜海云做的那道“紅燒排骨”被大嫂贊不絕口。趙家這對夫婦在小鎮上也很有名,鎮上誰家的孩子遇到入學等的問題都會來趙家,人情復雜,趙普兩口子近幾年一般到了年三十才到家。姜海云對這兩口子的心理感同身受,她剛剛回家那幾天,誰家孩子長個智齒,誰家孩子有個感冒什么的都會跑來趙家找她,小鎮的人熱情,隔街聞到對面人家的燉肉香問一問都會得到一碗湯;小鎮的人也繁瑣,明明到大醫院立馬就可以看病的事,總要找個熟人問問才算是踏實。
初二以后,鎮上的集體活動漸漸少了,各家各戶開始互相走動拜訪,姜海云的這個春節除了每天圍著鍋灶轉就是每天圍著麻將桌,在醫院里顧不上喝水的繁忙相比,春節既難得又空虛,每天見到的人、做的事不斷地重復乏味,當然,并不是趙家兄弟姐妹讓人生厭,對于她來說,在趙家還有一絲放松地感覺,只是,過年,太無聊了。姜海云拿起手機,除了初一問候,家里過年似乎沒有新的動靜。
確實,姜家過年更顯乏味,年夜、春晚、拜年三件套支撐著姜父的春節系統。吃完年夜飯,姜父就打開電視看新聞,等到了聯歡晚會,卻昏昏欲睡,直到零點那一刻,市廣場的煙花炮竹震清醒了他,姜海松帶著媳婦孩子去廣場放煙花,小女兒姜海風不顧寒冷非要去拍攝煙花。不一會兒,幾個孩子又都回到家,姜父已經睡下,姜母見孩子們回來也都睡下,姜海風回來后忙著給朋友發送祝福,也沒有什么大的動靜,守歲也就這樣過去了。到了初一,無非也就是看電視、看書、出去逛街,春節對于姜家來說,和平常沒有兩樣,甚至因為環境的熱鬧,顯得非常冷清。俗話說,舊年月里,春節這日子是小孩愛來大人怕,還是學生的姜海風比家里的其他人更有年味,大年初一,吃個早飯就忙不迭地給長輩電話拜年,姜父對小女兒的這一舉止顯然很滿意,等海風掛了最后一通電話,高興地說:“這就對了,這就對了,長輩們也高興。”姜海風心里想,拜年不過是自己的禮儀,關別人高興不高興什么事?但嘴上還是沒說,只是笑著問姜山:“老爸,怎么您沒接到拜年電話呢?”
姜父一甩頭:“現在的年輕人,懂禮貌的不多。”
姜海風笑了:“沒辦法,誰叫您培養了我。”
在一旁的姜海松聽到這話,表情復雜搖搖頭:“海風這嘴啊,佩服佩服。”
對于自己這個妹子,做哥哥的姜海松談不上討厭,但也談不上喜歡。作為上一輩外來定居的家庭,姜家人似乎都不怎么熱衷于人際往來,在親戚朋友中顯得比較安靜,除了姜海風。姜海風長了一張能言會道的嘴,很得親戚朋友喜歡,姜海云常想,要是姜海風一半的口才移植到自己身上,估計自己職場能夠更進一步,而姜海松則認為,姜海風天之驕子的人設和她的行為舉止有些不符合,一個知識分子不是應該謙虛低調、內涵深刻嗎?這在姜海風的身上找不到半分。
姜海風哪里聽不出哥哥話里的意思,說:“我這嘴啊,沒辦法,好在不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