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元視角下的康有為問題
- 復旦大學上海儒學院
- 612字
- 2020-01-03 18:00:38
發刊辭
殷周之際,中國文化的基石逐漸奠定;孔子祖述堯舜,而有從周之志,更確定了中國文化的基本風貌,可謂圣之時者。此后兩千多年,孔子以及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傳統影響之巨,遠非先秦諸子所可比擬?!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已然成為中國文化傳統的精神特質。然明末以來,中國開始面對西方世界的種種挑戰,更有現代性的步步進逼,遂有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孔子以及儒家思想在中國的地位,亦受到強烈沖擊。面對此種變局,仁人志士前赴后繼,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然傳統社會的現代轉型,以至于西方思想的次第引入,漸為大勢所趨。
自辛亥以至人民共和,各種現代性變革持續深入,由政治繼而經濟、社會,終之于文化及觀念諸領域。新文化運動以建立新道德、新文化為鵠的;中國革命改變了中國社會的基本結構。百年來,現代中國各派思想,皆欲將現代性進行到底,儒家面臨巨大壓力,然亦不絕如縷,欲以存續先王之道,其聲音常在或明或暗間繚繞。
一個健全的現代社會當以傳統為根,更以文化自信立基。包括儒學在內的傳統思想與學術在當代中國逐步復活,自是應有之義。20世紀9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學者致力于儒學的現代復興,成就斐然。復旦大學成立上海儒學院,其宗旨就在進一步推動儒家多元傳統的研究,面向現代世界闡發儒家健朗的思想,更強調全球化時代的天下情懷。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須在學術和思想上作新的奠基。故本刊之創辦,欲以有此志焉。
復旦大學上海儒學院
二〇一六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