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研究了一番生物能源,杜陽明決定雙管齊下。
一方面搞飼料加工以備不時之需,一方面開展生物太陽能轉化。
飼料沒什么好說的,活體器官的藍本細胞是人類,那么把人類必備的營養素:糖類,油脂混合物,蛋白質維生素無機鹽摻和在一起就行了。
加上水正好是六大營養素。
比較麻煩的是太陽能轉化。
通常來說,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葡萄糖,而動物通過食用植物儲存葡萄糖的部位,比如果實、根莖,獲取能量。
如今杜陽明手頭的技術,想把太陽能轉化成活體器官能夠使用的能源也不算很難。
就像現在的vv5,車殼上已經集成了轉化細胞,部分器官的能量已經可以自給自足。
唯一的難點,就在規模上。
用什么方式,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太陽能,轉化太陽能。
打定主意說干就干。
杜陽明先是搜索了雕虎山廠房的經緯度,接著驅車趕往海岸邊,找了處礁石比較多的地區,定下坐標錨點。
這并不代表要把這個地點當作根據地,只不過礁石多的岸邊,不會有太多的漁船來往。
讓活體器官轉換太陽能,必須掩人耳目。
原本杜陽明是打算在雕虎山鋪設一片植被帶,用盡量低矮的灌木叢、草坪等常見植被獲取太陽能,但琢磨再三還是放棄了。
轉而選擇了海水中。
畢竟無論從隱蔽性,還是從資源豐富程度上,海洋都比陸地要適合的多。
就像二氧化碳含量,空氣中遠遠沒有海水中溶解的多。
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雕虎山加起來總共就那么大點地方,就算種滿了,能種多少?
何況活體器官的規模絕對不會小,如果說一開始就把格局限制住,往后就麻煩了。
定好了位置,剩下的就交給輔腦。
確定錨點的那一刻,杜陽明清晰的覺察到輔腦的動向,它指揮著最大的那只掘進器緩緩調轉了方向,從地下基地的存放間里挪出。
直徑至少1米5的掘進器理應慢吞吞的,然而一碰到角質壁通道,就仿佛上了快速電梯,整體突然變得迅捷,不到一刻鐘便已就位。
隨著最后一次確認信息的發出,猙獰的口器忽的爆發出高頻的震顫聲,猛然沖擊在石壁上,開始挖掘作業。
“直線距離三公里…加上山體造型的話…5公里撐死了吧?”
杜陽明拿著手機比量了一下距離,心里默默盤算掘進器官需要消耗的時間。
這個時間需要分兩段計算,挖掘和緊固。
只挖洞很快,最大號的這只掘進器官能夠保持每分鐘一米的速度向前推進,但是到了支撐梁的部分,就沒有這么神速了。
幾乎比正常家裝施工還要麻煩,n多種諸如緊固粘液、防滲透粘液、保溫粘液之類的分泌物會緩緩從皮下組織滲出,附著在洞壁上,為后續的管道生長提供便利。
第一次看的時候,杜陽明腦海里不禁浮現出星際爭霸中的菌毯。
兩相比較之下,吉爾斯技術還是差點兒事。
“叮咚……”
短信提示音響起,一條中央氣象臺的預警信息。
“臺風預警??今年這都多少次了!沒完沒了了嗎?”
說是這么說,杜陽明趕忙打開手機,調出氣象預警圖一看,乖乖喲!麻煩了!
日城還是登陸點!
這臺風!怎么總挑自己開工的時候來?
挖你家祖墳了?還是吃你家大米了?就知道欺負老實人!
默默吐槽兩句,杜陽明給彭正遠打電話,囑咐好極端天氣的物流安排,又告訴貝克爾最近這幾天暫時不接診。
宋澤成心思細,有他管著陽明貿易,暫時不需要擔心。
瑣瑣碎碎的事情辦完,杜陽明只感覺心力交瘁。
也不知道那些日理萬機的大佬們心都是怎么長的!一天到晚惦記那么多事,一個個看起來還是容光煥發的!
。。。。。。
郭軍知道杜陽明有點本事,但是沒想到這本有這么的……具體!
以前聽說誰誰本事大,那都是說社會地位、交際圈子,不顯山不漏水的給你介紹個處長局長的,分分鐘把事兒辦了。
就比如建材緊缺的時候,一個電話就能從外地調過來。
這叫統籌管理能力!
可杜陽明的本事,他,他更像是…
無中生有!
就比如實驗樓的外立面,標準板材和非標板材各占一半,共計37,000塊。
標準板材四四方方,有庫存還說得過去,非標板材要么是略帶弧度,要么是奇形怪狀,這種東西誰沒事干生產出來存著?
只能是來樣生產,可是看杜陽明的供貨速度,郭軍就是真的心里沒底。
總不能千八百人的大企業,就為了生產這一批板材忙活吧。
這邊主體框架剛起來,板材就進場了,硬是讓他一個場地巡查有種家庭裝修的錯覺。
這施工進度,難不成這窮鄉僻壤的實驗室,還是國家重點項目?
懷疑歸懷疑,郭軍的工作一點沒落下。
每天將項目進展歸納成簡單易懂的文字發給杜陽明,對于杜陽明的一些奇思妙想,能夠配合的完全配合;和施工方案有沖突的,盡量在專業允許的范圍內提供修改建議,但凡能夠實施,必然不遺余力。
在多方的通力協作下,終于趕在第1個臺風離開,第2個臺風還在形成的間隙,將實驗樓交工了。
桌椅板凳電腦文具這些東西不用杜陽明操心,從哪兒都能置辦,基礎的諸如安全柜、動物培養箱、手套箱、動物飼養裝置之類的設備,花錢也能買到。
比較麻煩的專業設備就得專業人士,彭正遠拿著采購清單遞給杜陽明的時候,分明看到杜陽明眼皮在輕微顫動。
核酸提取儀,凝膠成像儀,電子顯微鏡,熒光定量PCR………
8位數的造價表,這誰遭得住???
杜陽明一口老痰哽在喉里,半天沒緩過勁兒。
這下總算是明白為什么國內的研發氛圍起不來了。
研發研發,只有研沒有發的時候,沒幾個企業愿意把錢扔進來打水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