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工業的發展,空氣中的氧含量不斷減少,二氧化碳含量不斷增加,溫室效應使兩極冰川不斷融化,隨之而來的是因為大量冰雪吸熱融化導致的全球性大幅度降溫,除兩極外的其他地方被冰雪覆蓋,大量喜熱動植物凍死,人類面臨全球性饑荒,為了爭奪剩下的食物資源,全球各國進行了長達五年的談判,最后談判破裂,爆發第三次全球性大戰,在這場戰爭中使用了核武器,導致全球環境再一次惡化,全球資源更加緊缺,戰爭加劇,不斷有國家被滅國,大量尸體被棄置,導致細菌滋生,疾病蔓延,全球暫時成為了食腐動物的天堂。
隨著戰爭的愈演愈烈,不斷有大量的人死于戰亂,資源也快速消耗著,即將見底,二氧化碳量坐火箭似的快速增長,而核戰爭也導致海底的固態二氧化碳(可燃冰)不斷氣化,溢出海面,溫室效應加劇,低海拔地區被二氧化碳籠罩,僅剩的動物和留在低海拔地區的人也窒息死亡了(植物早在戰爭中被摧毀了,只有少數動物成功逃離,幸免于難)。戰爭的主戰場推向了高海拔地區,可居住地的減少再次使戰爭加劇,二氧化碳繼續向高海拔地區攀升,沿途大量動物和死亡,死亡的陰影讓剩下的人精神崩潰了,開始毫無目的地殺戮或自殺,最后所有人都死了,全球籠罩在濃郁的二氧化碳中,只有厭氧菌在這場戰爭中幸存了下來。
不知過了多少年,厭氧菌遍布了全球并演化出了厭氧動植物,而這些厭氧生物們為了不在氧氣中窒息,進化出了在體內將氧氣與其他物質化合的能力,而后這些氧化物就會被排瀉出去,空氣中的氧氣微乎其微,對它們造不成任何影響。而因為兩極冰川融化,海水淹沒了大部分陸地,所以厭氧生物以厭氧海洋生物為主,而這些厭氧海洋生物會將海底的固化二氧化碳運到海面上,它們不想讓二氧化碳沉積在海底。因為有厭氧海洋生物不斷將海底的二氧化碳移到海面,維持著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基本穩定不變(至少不會變少)。
又過了不知多少年,海洋中的厭氧生物進化出了智慧,而后逐漸發展出了文明,建立了許多海底升降機將海底的二氧化碳運到海面,提升了二氧化碳的運輸效率,解放了大量勞動力,提升了文明的發展效率,在這種良性循環下,厭氧文明不斷發展壯大,而后走出地球,踏入宇宙,占領了許多星球。對于他們占領的星球,氣態的設法抽取各種有用的物質,而固態的則作為居住地使用,不過大部分星球的二氧化碳濃度不達標,要么沒有,要么大都變成固態的了,對于這種情況,少的就從有二氧化碳的氣態行星中抽取,或者用碳和氧進行人工合成,變成固態的就用升降機將它們抬升到壓力較小,可以氣化的高度,總之都是要讓二氧化碳覆蓋全球,而那些有著極端環境的星球則要等科技進一步發展才能使用,屬于待開發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