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何創造?因為需要。需要是創造的動力,沒有需要就沒有創造,但并不是所有需要都是正確的,因此而產生的創造便是錯誤的。就從人最根本的需要:衣食住行開始吧。
首先是“衣”,衣服為什么被創造出來?因為人類從猿進化成人的過程中,毛發大量減少,為了御寒便用獸皮之類的東西披在身上,這就是衣的起源,所以衣之所以被創造出來就是為了御寒。而御寒就是衣存在的初始意義,也是它的核心意義。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衣上多出了很多各種各樣的意義,甚至這些意義已經蓋過了衣存在的核心意義,但這些華而不實的意義真的有意義嗎?核心意義如果失去了,衣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接下來是“食”,食存在的意義自然是為了果腹,如果不能達到果腹的目的,食自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了。而時代的發展同樣讓食上出現了各種各樣多余的意義,比如說做菜時要擺盤、雕花之類的,并且有些菜一盤就那么點,根本吃不飽,所以這些真的有意義嗎?不論有沒有這么做,食物不是照樣要入腹嗎?也照樣要變成一坨屎,難不成精美的食物和普通的食物有什么本質上的區別嗎?
再者是“住”,創造房子的目的就是為了有一個安全的棲身之所,畢竟在原始時代,可是各種野獸橫行的,可以說哪都不安全,所以要自己創造一個安全區,當然,房子也有遮擋雨的作用。所以安全就是它存在的核心意義,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人買房不是因為它安全,有人建房也不會把安全當成主要目的,所以出現了偷工減料,哄抬房價的現象,如果房子不安全,它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最后是“行”,人們為了方便出行,最初是訓化了馬,牛等作為出行的載體,而現代的汽車,輪船,飛機也是一樣,是為了便行而存在的,所以便行就是載具存在的意義。但現在人買汽車還有一些便行的因素,買私飛機,私人游艇之類的大都是為了炫富,這樣的話,載具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不論是衣也好,食也好,亦或是住和行,現在初始意義早已被其他毫無意義的意義蓋過了,而它們現在依舊存在主要是因為初始意義還沒完全消失,再加上其表面的“華義”勉強維持才得以繼續存在。
事物除了因時代的發展而產生諸多“雜義”外,還會產生歧義。比如語言和文字,它們最初被創造出來的原因就是為了交流和表達,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出現了一種名為“騙術”的語言使用方法,而文字也開始向華而不實的方向衍變。文字所組成的詩歌和文章,大都在描寫某一事物的時候加入了個人情感,導致所描寫的事物偏離了實際,變得面目全非,既使是一塊普通的石頭,一棵普通的雜草,一個普通的山溝,在文人墨客筆下都能變得與眾不同,讓人不禁懷疑:我們所看到的是同一樣東西嗎?在墨客筆下,自然物也被強加了與它的存在無關的意義,比如吉祥,不祥,財富之類的。
而我國自古以來的傳統之一就是“到此一游”,文人墨客不論到哪里游覽都會賦詩一首,既使沒什么感觸也要倒出一點墨水來,以此證明自己來過。而現代的到此一游就簡單多了,僅僅只有四個字,但與古代的到此一游不同的是:它們卻成了國恥。所以到此一游到底是國粹,還是國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