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需要鈍感力
現在我們做一個選擇題:一個敏感,一個鈍感,你愛哪一個?
可以肯定,敏感是我們的共同選擇,而鈍感是不受歡迎的。這就是我們的慣性思維:敏感讓我們想到的是敏捷、敏銳;鈍感讓我們想到的是遲鈍、愚鈍。
但是,這里卻要為鈍感,為鈍感的能力,說幾句肯定的話。
鈍感還算一種能力?鈍感的能力還值得肯定?
正是這樣。一次評優活動中,同樣表現不錯的小A和小B都落選了。小A生性敏感,對這樣的事兒更是反應強烈:先是想自己,哪件事做得不好,哪句話說的不好;然后想別人,哪個領導對我不滿意,哪個同事對我有意見。想來想去,越想越嚴重,越想越郁悶,越想越痛苦,結果是大病一場。小B似乎天生缺少那根敏感的神經,對這樣的事兒反應很鈍,根本沒往心里去,工作照樣干,日子照樣過,心情照樣好。
你看,鈍感是不是一種能力,是不是值得肯定的能力?
鈍感的能力叫做鈍感力。說起來,這個“鈍感力”應該算是日本的渡邊淳一的發明。按照渡邊淳一的解釋,“鈍感力”可直譯為“遲鈍的力量”,即從容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傷痛,堅定地朝著自己的方向前進的能力,它是“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很明顯,作為心理學概念,鈍感力與敏感力意思相對,詞性相同,兩者互為反義詞。鈍感力和敏感力一樣,是人的反應速度和強度的一個指標。一個人的鈍感力越高,敏感力就越低,反應也就越遲鈍。這里的反應遲鈍,不單是反應快慢的問題,還有個反應強弱的問題。人只有鈍感系數與敏感系數相協調,才能更好地與外界保持平衡,才能更好地維護身心平衡。
這就是說,我們需要敏感力,我們更需要鈍感力。
這是因為,盡管敏感不是壞事,問題是我們從不缺乏敏感力,正如同我們從來不用擔心眨眼動作慢半拍。因為從出生那天起,上天就給了我們足夠的敏感力,而忘了送給我們鈍感力。所以,我們來到世上更需要好好培養自己的鈍感力。
有人似乎怕壞了鈍感力的名聲,說鈍感不等于遲鈍。還有人覺得,應該給鈍感貼上“大智若愚”,“難得糊涂”等漂亮的標簽。其實,鈍感就鈍感,反應遲鈍就反應遲鈍,也不是壞事。鈍感力可以作為一種人格特征,也可以作為一種處世態度。適當的時候,鈍感一些,反應遲鈍一些,也是人生福分。
有個人說話有點拿腔拿調,朋友提醒了一句。他聽后就有了種種敏感的猜想:朋友討厭我?朋友對我不滿?朋友和我的關系出現了問題?結果是影響了友情,影響了工作。你看,一個人缺乏鈍感力就會這樣平添苦惱。而郭靖、阿甘、許三多,毫無疑問,他們都算得上是成功者,都是很可愛的人。如果說他們身上有什么共同的東西,那就是他們都具有較好的鈍感力。
就是這樣,人生需要鈍感力。
養生保健需要鈍感力。因為鈍感,沒病的時候身體容易抵御侵擾,有病了也容易身受心不受,而更好地康復。一位非常敏感的老太太得了病,總覺得身體哪都是病了,總嘀咕要完了,結果,原本不太重的病反而越來越厲害。相反,另一位老太太雖然做了癌癥切除手術,卻不大往心里去,照樣拄著拐杖到處去轉,照樣樂呵呵,一年多下來,病情反而有所好轉。
營造人緣需要鈍感力。因為鈍感,哪一天朋友開玩笑,說了一句有點刺激人的話,你沒有聽出來,或者入耳沒入心。于是,朋友照樣交往,人緣照樣好。
和諧家庭需要鈍感力。因為鈍感,有一天對方做的飯菜不大對口,你沒有吃出來,或者嘴上吃出來心里沒在意。于是,飯菜照樣香甜,夫妻照樣親。
成就事業需要鈍感力。因為鈍感,挫折,失敗,壓制,打擊,你都沒感覺出來,或者感覺出來了心不為所動。于是,事情照樣做,人生照樣活。
如此說來,鈍感力簡直就是我們心靈的天使了。
特別當我們失意的時候,更需要鈍感力這位天使。不用說人生路上的泥濘坎坷,就說平時走路不慎摔倒這樣的小事,鈍感力差的人就會感到灰頭灰臉,越想越痛苦;鈍感力好的人就會呵呵一笑,甚至連笑都不笑,爬起來照樣走,沒事一樣。
進一步說,人生得意的時候,其實依然需要鈍感力。比如,名來了,利來了,權來了,好事來了,如果我們有了足夠的鈍感力,就會反應適度,再大的好事來了也不至于發瘋。這豈不是我們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