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 言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居民生活方式的改變,我國居民健康水平明顯提高的同時,疾病譜也發生了顯著變化,穩居我國人群發病率和死亡率及疾病負擔第一位的心腦血管病的病因系動脈粥樣硬化性血管病變。2013年《中華老年醫學雜志》發表的“老年人頸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診治中國專家建議”指出:隨著人口老齡化,動脈粥樣硬化性相關性疾病發病率明顯增加。鑒于動脈粥樣硬化為系統性疾病,即一處血管病變會引發和(或)伴發其他血管異常,心臟、大腦、腎臟、周圍動脈及視網膜動脈血管會同時或相繼發生病變。頸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CAD)作為老年人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老年人缺血性腦卒中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的重要原因,而頸動脈狹窄>50%也同時被視為冠心病的等危癥,因此該建議提出在對CAD的診斷中必須對血壓、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等高危因素進行評估,對于影像學檢查有明顯頸動脈狹窄的患者應同時評估是否患有冠心病和腦卒中的可能性。《中國心血管報告2011》指出,由于人口老齡化和心血管危險因素的流行,我國慢性病的快速增長主要集中在未來10年,我國每年約有350萬人死于心腦血管病,其中一半以上與高血壓有關,2010年到2030年,心肌梗死、腦卒中、糖尿病的疾病負擔預計增長近50%。有研究者推測,到2020年,全球范圍內由于心腦血管疾病造成的死亡數有可能達到總死亡數的36%。

危險因素防控遇瓶頸。眾所周知,心腦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礎是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AS),如果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持續生長將顯著減少或堵塞動脈的血流,斑塊也易于變脆及發生破裂,從而誘發血栓的形成及不良血管事件的發生。已有的研究結果表明,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慢性炎癥性疾病,炎癥和免疫過程在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和發展以及并發癥的發生中均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同時認為,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彌散性、多灶性疾病,動脈粥樣硬化是臨床上許多常見病、多發病(如冠心病、腦卒中)的病理基礎; AS本身不足以致病,斑塊破裂或腐蝕后繼發血栓形成是其決定因素,而AS斑塊的不穩定性或破裂是許多臨床急性綜合征特別是急性冠脈綜合征(ACS)和腦卒中的主要原因;大量醫學研究已證明,AS的危險因素有高血壓、血脂異常、糖代謝異常、高同型半胱氨酸、高尿酸血癥、吸煙、肥胖等,預防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腦血管疾病最有效的策略是“高危策略”和“人群策略”并舉。此外,研究還表明,危險因素聚集在同一個人身上,其致病作用協同放大,加速AS進程。多種因素可造成自發性的AS血管損傷,然而這些已經建立的危險因素并不能解釋全部AS的發病,仍然存在其他的致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子。如何抑制AS的發生發展一直是醫生關注的熱點,也與臨床多種疾病的治療密切相關。

血管動態變化為新的干預靶點。盡管目前已經確立了危險因素學說,即危險因素可預測大部分血管性疾病風險,但是危險因素不等于血管性疾病發病,危險因素并不等于病因。危險因素學說還不能起到全方位防治心腦血管病的作用,需要更有效的手段,比如檢測血管變化。在功能學上以及解剖形態上動態觀察血管變化,可進一步明確AS的發展過程,以及血管變化與血管性疾病發病的關系。影像學技術的飛躍發展實現了動態監測血管,最簡單無創的就是B超,CT、MRA、DSA均是檢測血管病變的重要影像學手段,檢測血管內皮功能變化的藥物試驗有乙酰膽堿試驗、麥角新堿試驗。臨床影像學檢測技術的發展跨越了一個時代,從僅關注危險因素變為更多地關注血管本身的動態變化,這對腦血管病的防治有進一步的意義。他汀類藥物可延緩血管病變進展,METEOR研究顯示,瑞舒伐他汀可有效減小血管內-中膜厚度; REVERSAL、ASTEROID、SATURN等研究也均顯示,強化他汀治療可延緩甚至逆轉冠狀動脈斑塊,這些均對動脈粥樣硬化性血管病的預防有重要意義。

作者從事神經病學臨床工作30年,親身感受人類疾病譜的演變和近年動脈粥樣硬化性血管疾病的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和高復發率對人群的危害;加之近年重點研究腦血管病的流行病學及危險因素的探討,從20世紀90年代重視腦血管病的臨床癥狀學、本世紀初期的單一危險因素(如同型半胱氨酸、高血壓、高血脂、糖代謝異常、高尿酸血癥及頸動脈粥樣硬化)到重視多重危險因素(H型高血壓)的干預。本世紀以來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理論和動脈粥樣硬化性血管疾病的臨床防治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積累了大量臨床實驗和循證醫學證據,取得了很多新成果,產生了很多新概念、新理念。但與此對應的AS相關的基礎和臨床知識缺乏系統的歸納和總結,國內相關書籍的短缺使醫務工作者特別是廣大基層醫務人員缺少可供參考的專業書籍,作為基層對此領域興趣濃厚的專業醫務人員有義務也有責任作些嘗試。本書邀請四十多位臨床醫生結合國內外最新前沿和各自多年研究經驗,力爭比較全面地闡述AS的研究成果與進展。

本書分為基礎和臨床兩大部分,共十六章。基礎部分有:人類血管的解剖組織學(黃淑云、邵燕)、循環系統的生理基礎(黃淑云、邵燕)、中樞神經系統的血液供應(黃淑云、邵燕)、心臟的血液供應(許兆延、梅百強)、腎臟的血液供應(肖觀清、謝超、李國德)、動脈粥樣硬化(張國華、曾桄倫)、血管檢查(李國德、謝堅、盧敏艷、賴玉瓊、徐志鋒、張仙海、潘愛珍、高明勇、朱彬等)等七章;臨床部分有:動脈粥樣硬化性腦血管病(杜樸、陳靜娟、羅韶輝、馮華海、王玉凱、章成國、李國德)、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許兆延、梅百強)、動脈粥樣硬化性腎病(謝超、肖觀清、李國德)、動脈粥樣硬化性視網膜病變(朱敏、李國培)、動脈粥樣硬化性周圍血管病(朱崢嶸、羅燦華)、糖尿病與動脈粥樣硬化性血管病(陳勁松、許雪娟)、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謝海群、袁大華、張虹橋)、動脈粥樣硬化性腦血管病的康復(彭小文、周惠嫦、陳麗珊、張盤德)和動脈粥樣硬化性腦血管病的護理(彭偉英、鄺景云)等九章。全體編委歷時一年有余,加班加點,經數次修改和校對,終成書稿;力爭為廣大讀者提供一些有關AS和動脈粥樣硬化性血管疾病較全面又實用的基本理論和診療預防措施。

上醫醫未病之病。希望本書的出版能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筆者再次呼吁醫務工作者重視危險因素、重視預防,為我國心腦血管疾病“拐點”的早日到來獻一份愛心、出一份力。由于水平限制,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各位同道、各位讀者不吝指正!

章成國

2015年2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江县| 牙克石市| 西林县| 新乡县| 西丰县| 明水县| 甘南县| 宁陕县| 呼图壁县| 赞皇县| 维西| 霍山县| 布拖县| 武清区| 墨竹工卡县| 凤山市| 古交市| 潞西市| 都安| 通州区| 新安县| 武隆县| 会宁县| 基隆市| 繁峙县| 故城县| 阜阳市| 六安市| 弋阳县| 义马市| 中卫市| 什邡市| 公安县| 罗甸县| 章丘市| 法库县| 大宁县| 上高县| 丁青县| 乌鲁木齐县| 辽宁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