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血管的解剖結構

一、循環系統的組成及循環途徑

(一)循環系統的組成

循環系統包括心臟、動脈、毛細血管及靜脈。動脈系統是運送血液離開心臟至全身系統的管道,由心室發出,在行程中不斷分支,形成大、中、小動脈,最后移行為毛細血管。靜脈系統攜帶血液回流至心臟,小靜脈起于毛細血管網,行程中逐漸變粗,匯集成中靜脈、大靜脈,最后注入心房。毛細血管連接動脈與靜脈,除軟骨、角膜、晶狀體、毛發、指甲和牙釉質外,幾乎遍及全身,是血液與組織細胞間進行物質交換的場所。

靜脈的數目較動脈多,頭頸、軀干、四肢的靜脈有深、淺之分,深靜脈與同名的動脈伴行,在肢體的中間段及遠側段,一條動脈有兩條靜脈與之伴行。淺靜脈走行于皮下組織中。

(二)循環途徑

循環途徑分體循環和肺循環。

體循環始于左心室,左心室收縮將富含氧氣和營養物質的動脈血泵入主動脈,動脈血經各級動脈到達全身各部組織的毛細血管,與組織細胞進行物質交換,即血中的氧氣和營養物質為組織細胞所吸收,組織細胞的代謝產物和二氧化碳等進入血液,形成靜脈血。靜脈血再經各級靜脈,最后匯合成上、下腔靜脈注入右心房。

肺循環起于右心室,右心室收縮時,將自體循環回流的含代射產物及二氧化碳的靜脈血泵入肺動脈,靜脈血經肺動脈的各級分支到達肺泡周圍的毛細血管網,通過毛細血管壁和肺泡壁與肺泡內的空氣進行氣體交換,即排出二氧化碳,攝入氧氣,使靜脈血變為富含氧氣的動脈血,動脈血再經肺靜脈回流于左心房。

二、心臟各腔與血管

從結構上,心臟分為左心系統和右心系統。左心系統是一個高壓力系統,包括左心房、二尖瓣、左心室、主動脈瓣和主動脈。左心系統從肺組織接受富含氧分的動脈血,并將其輸送至全身組織。右心系統是一個低壓力系統,包括上腔與下腔靜脈、右心房、三尖瓣、右心室及肺動脈瓣。右心系統從體循環的靜脈接受低氧靜脈血并將其回流至肺組織。左心系統容納動脈血液,右心系統容納靜脈血液,成體心臟內靜脈性血液與動脈性血液完全分流。

左心房入口有四個肺靜脈口,出口為左房室口。在肺部經過氧氣交換的動脈血液通過四個肺靜脈口回流入左心房,再經左房室口流入左心室。在左房室口處有二尖瓣即左房室瓣;左心室入口為左房室口,出口是主動脈口,左心室的動脈血液通過此口被泵入主動脈,再向全身各組織器官分布。在主動脈口的周緣附有三片半月形的瓣膜,叫主動脈瓣,其作用是當心室舒張時,主動脈瓣關閉,防止主動脈的血液反流至左心室。

右心房入口是上、下腔靜脈口和冠狀竇口,出口為右房室口。全身靜脈回流的靜脈血通過上、下腔靜脈口回流至右心房;冠狀竇口是心臟本身靜脈血的回流口。右心房內的靜脈血液經右房室口流入右心室,在右房室口有三尖瓣即右房室瓣,瓣尖伸向右心室,尖瓣借腱索與右心室壁上的乳頭肌相連。當心室收縮時,瓣膜合攏封閉房室口以防止血液向心房內逆流。右心室入口是右房室口,出口是肺動脈口,在肺動脈口的周邊也附有三片半月形的瓣膜,叫肺動脈瓣,其作用是當心室舒張時,防止肺動脈的血液反流至右心室。

心臟內血液是沿著一定方向定向循環的,而房室口和動脈口的瓣膜是保證心腔血液定向流動的裝置。當心室肌舒張時,房室瓣(三尖瓣、二尖瓣)開放,而動脈瓣(肺動脈瓣,主動脈瓣)關閉,血液由左、右心房流向左、右心室;心室肌收縮時,房室瓣關閉,動脈瓣開放,血液由左、右心室泵入主動脈和肺動脈,即靜脈血液由上、下腔靜脈和冠狀靜脈竇經右心房至右房室口,此時三尖瓣開放,血液流入右心室,再經肺動脈口,肺動肺瓣開放,血液經肺動脈進入肺,在肺泡壁周圍的毛細血管進行氣體交換,經氣體交換后的血液為動脈血,動脈血經肺靜脈流向左心房,在左房室口二尖瓣開放,血液進入左心室,經主動脈口時主動瓣開放,血液被泵入主動脈,通過各級動脈分布至全身。

三、體循環的動脈

包括主動脈、頭頸部動脈、鎖骨下動脈、上肢動脈、胸部動脈、腹盆部動脈和下肢動脈(見圖Ⅰ-1-3-1)。

(一)主動脈

主動脈為體循環的動脈干,可分為升主動脈、主動脈弓和降主動脈三部分。

1.升主動脈

起自左心室的主動脈口,向右前上方斜行,續于主動脈弓,在主動脈的根部發出左、右冠狀動脈。

2.主動脈弓

接于升主動脈,于胸骨柄的后方作弓狀彎向左后方,移行于降主動脈。自主動脈弓上發出3個大的分支,自右向左依次為頭臂干(無名動脈)、左頸總動脈和左鎖骨下動脈。頭臂干向右上方斜行,到右胸鎖關節后方分為右頸總動脈和右鎖骨下動脈。

3.降主動脈

為主動脈最長的一段,上接主動脈弓,沿胸椎體前面下降,穿過膈的主動脈裂孔,進入腹腔。繼續沿腰椎前面下降,到第4腰椎體處分為左、右髂總動脈。降主動脈以膈的主動脈裂孔為界,主動脈裂孔以上主動脈胸部稱胸主動脈,以下的主動脈腹部為腹主動脈。

(二)頭頸部動脈

包括頸總動脈、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

(三)鎖骨下動脈

右側起自頭臂干,左側起自主動脈弓,出胸廓上口彎向外,在鎖骨與第1肋之間通過,到第1肋外緣處移行為腋動脈。

鎖骨下動脈的主要分支:

1.椎動脈

起自鎖骨下動脈,向上穿過第2~6頸椎橫突孔,經枕骨大孔入顱腔,分布到腦和脊髓。

2.胸廓內動脈

自鎖骨下動脈發出,向下經第1~7肋軟骨的后面(距胸骨外側緣1cm)下行,其終支穿膈入腹直肌鞘內,改名為腹壁上動脈。該動脈分支分布到胸前壁、心包、膈和腹直肌。

3.甲狀頸干

為一條短粗干,其主要分支有甲狀腺下動脈,它向內上方橫過頸總動脈等后方,分布于甲狀腺。

圖Ⅰ-1-3-1 全身血管分布模式圖

圖Ⅰ-1-3-1 全身血管分布模式圖(續)

(四)上肢的動脈

1.腋動脈

于第1肋的外側緣接鎖骨下動脈,經腋窩至背闊肌下緣處接肱動脈,分支主要分布到肩肌、胸肌、背闊肌和乳房。

2.肱動脈

沿肱二頭肌內側溝與正中神經伴行,至肘窩分為橈動脈和尺動脈。

3.橈動脈

在前臂橈側與橈骨平行下降,上段位于肱橈肌的深面,下段在肱橈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下行,在腕部于皮下,可摸到搏動,為臨床摸脈部位。若橈動脈變異,其下段走行于橈骨背面。橈動脈的下端繞橈骨莖突至手背,再穿第1掌骨間隙入手掌側深面,與尺動脈掌深支吻合構成掌深弓。橈動脈在行程中除發分支參與肘關節網和營養前臂肌外,主要分支是:①掌淺支,與尺動脈末端吻合成掌淺弓。②拇主要動脈。

4.尺動脈

在尺側腕屈肌與指淺屈肌之間下行,經豌豆骨橈側至手掌,與橈動脈掌淺支吻合成掌淺弓。尺動脈在行程中除發分支至前臂尺側諸肌和肘關節網外,主要分支有:①骨間總動脈。②掌深支,穿小魚際至掌深部,與橈動脈末端吻合形成掌深弓。

(五)胸部的動脈

主要發自胸主動脈。胸主動脈在第4胸椎下緣處接主動脈弓,沿脊柱下行,穿膈的主動脈裂孔移行為腹主動脈。

胸主動脈的分支:

1.臟支

①支氣管動脈;②食管動脈。它們分別營養肺和食管。

2.壁支

①9對肋間后動脈,走行在第3~11肋間隙內;②1對肋下動脈,走行在第12肋下緣。第1~2肋間隙的肋間后動脈來源于鎖骨下動脈。壁支主要分布到胸、腹壁的肌肉和皮膚。

(六)腹盆部動脈

包括腹主動脈和髂總動脈。

腹主動脈分支:

1.臟支

①腎上腺中動脈;②腎動脈;③睪丸動脈(女性為卵巢動脈) ;④腹腔干;⑤腸系膜上動脈;⑥腸系膜下動脈。

2.壁支

①腰動脈;②膈下動脈;③骶正中動脈。

髂總動脈分為:①髂內動脈:髂內動脈為一短干,于骶髂關節前方由髂總動脈分出后,斜向內下進入盆腔。其前外側有輸尿管,后方為腰骶干,內側與髂內靜脈和閉孔神經行相鄰。髂內動脈主干行至坐骨大孔上緣處分為前、后兩干,前干分支多至臟器,后干分支多至盆壁。②髂外動脈:沿腰大肌內側緣下行至股部,其起始部前方有輸尿管,其外側在男性有睪丸動、靜脈及生殖股神經與之伴行,至其末段前方有輸精管越過;在女性,有卵巢動、靜脈越過,其末段的前上方有子宮圓韌帶越過。髂外動脈近腹股溝韌帶處發出腹壁下動脈和旋髂深動脈。

(七)下肢的動脈

1.股動脈

在腹股溝中點、腹股溝韌帶深面接髂外動脈,其內側有股靜脈、外側有股神經伴行;在大腿中、下1/3交接處,穿大收肌至腘窩,稱腘動脈。股動脈的主要分支是股深動脈,分支營養大腿諸肌。

2.腘動脈

在腘窩深部下行,到腘窩下角處分為脛前動脈和脛后動脈。腘動脈分支營養膝關節和附近諸肌。

3.脛前動脈

為腘動脈一終支,在小腿肌前群之間下行,至踝關節前方移行為足背動脈,營養小腿肌前群。

4.脛后動脈

為腘動脈另一終支,沿小腿后群肌下行,經內踝后方入足底,分為足底內側動脈和足底外側動脈,營養小腿肌后群、外側群和足底肌。

5.足背動脈

在踝關節前方接脛前動脈,經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前行,在足背可摸到其搏動,其分支分布到足背和足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奈曼旗| 南康市| 尉氏县| 招远市| 海门市| 顺义区| 水富县| 如皋市| 永靖县| 梧州市| 阿拉善盟| 时尚| 陆川县| 平泉县| 昌宁县| 灌阳县| 刚察县| 祁阳县| 铁力市| 明光市| 喀喇| 浮梁县| 基隆市| 平遥县| 启东市| 绥化市| 长岭县| 铁力市| 岢岚县| 和林格尔县| 尉氏县| 昌乐县| 苏尼特左旗| 昌平区| 阜平县| 凤山市| 略阳县| 丹寨县| 固始县| 章丘市| 大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