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經典詞典
- 邢玉瑞
- 2685字
- 2020-01-03 20:36:59
前言
中醫經典著作確立了中醫理論與臨床的基本范式,蘊含著中醫學的基本思維方法,匯集著中醫臨床實踐經驗的結晶,規范著中醫學術發展的方向,也是中醫學術發展的源頭活水。因此,當代中醫學人提出“讀經典,跟名師,做臨床”是培養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的必由之路。但中醫四大經典著作《黃帝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傷寒論》《金匱要略》),距今已有兩千年左右的歷史,“其文簡,其意博,其理奧,其趣深”(王冰《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序》),加之文化環境、思維方式、語言文字等的歷史變遷,造成“經文奧衍,研閱誠難,其于至道未明,而期冀夫通神運微,印大圣上智于千古之邈,斷乎不能矣”(張介賓《類經·序》)。
我國著名小學家戴震在《古經解鉤沈序》中說:“經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詞也。所以成詞者,未能外小學文字者也。由文字以通乎語言,由語言以通乎古圣賢之心志,譬之適堂壇之必循其階而不可以躐等。”又在《沈學子文集序》中曰:“凡學始乎離詞,中乎辨言,終乎聞道。”前哲亦有“文以載道”和“名者實之賓”之說,足見語義研究對明道之重要。清代醫家繆希雍《本草經疏·續序例上》也指出:“凡為醫師,當先讀書;凡欲讀書,當先識字;字者文之始也,不識字義,寧解文理?文理不通,動成窒礙……太醫者,讀書窮理,本之身心,驗之事物,戰戰兢兢,求中于道。造次之際,罔敢或肆者也。外此則俗工耳,不可以言醫矣。”因此,有必要從語言文字上對中醫經典著作進行系統、全面、深入的研究,并在充分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編著《中醫經典詞典》,以促進中醫學術發展,滿足當代社會學習中醫經典的需求。
《中醫經典詞典》編著具有如下特點:首先,將漢代及其以前的中醫四大經典原文中的10248個字、詞,結合歷代研究成果,按辭書要求全部作出解釋,此為國內外首次。其次,分詞、通稿一人把關,同類字、詞的釋義由專人撰寫,保障了詞典編著的標準、格式的一致以及學術質量。第三,字、詞釋義,重視詞義演變的內在邏輯,展現思想發展的脈絡,如對于“神”字的釋義,分別為天地萬物的創造者、主宰者和原動力,人體生命的創造者、主宰者和原動力,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人體的生命活動(包括生理功能與心理活動),人的意識、心理活動,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人體的正氣,神靈,神奇、玄妙等,不僅揭示了神在中醫四大經典中的含義,同時反映了人類對神認識的思想演變過程。第四,字、詞釋義有所創新。如大家熟知的《素問·生氣通天論》“陽氣者,若天與日”一句,其中的“與”字,國內研究《素問》的著作大多隨文演義,作連詞看待。考森立之《素問考注》曰:“與,猶有也,言天中有日也。天之空暗中有日,故諸星諸物得照明也,得生活溫養也。”則釋“與”為“有”,更符合文理與醫理。再如,氣作為中國古代哲學概念,釋義為構成宇宙萬物的實在本元,也是構成人類形體與化生精神的實在元素;作為人體生命之氣,釋義為構成人體、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能量、信息的總稱。如此解釋,突破了以往將氣視為一種物質的偏見。又如《素問·陰陽離合論》中三陰、三陽“關、闔、樞”以及《素問·皮部論》中“害蜚”、“樞持”、“關樞”、“樞儒”、“害肩”、“關蟄”的釋義問題,我們根據中醫經典以象思維為主要的思維方法,常借用日常生活的器物來比喻,門即是經典著作中常用的比喻器物,抓住門及其相關意象,進行了詳細的考據與釋義,在此不一一羅列。第五,匯集中醫理論及臨床認識成果。中醫經典著作奠定了中醫理論與臨床知識體系的基礎,作為中醫學科的經典著作詞典,重視中醫理論及臨床認識成果的系統展現,也是經典詞典的重要任務之一。如對于人體生命之氣的釋義,在界定為構成人體、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能量、信息的總稱的基礎上,系統梳理經典著作中人體生命之氣的內涵與外延,進而劃分為:①統指人體之氣,與邪氣相對而言,又稱為正氣;②元氣;③陰陽之氣;④五臟精氣;⑤水谷精微;⑥營氣;⑦衛氣;⑧人體陽氣;⑨經脈之氣;⑩指手太陰肺脈之氣;
指陰
脈之氣;
指氣機。如此系統展示了經典著作中生命之氣知識體系。又如桂枝湯的釋義,在說明其組成、煎服法、功用的同時,系統整理經典著作中桂枝湯的主治病證,歸納為:①太陽中風證(風寒表虛證);②太陽病發汗、攻下后,表證仍在者;③傷寒邪在太陽,外證未解者;④表里同病,表證為主者;⑤表里同病,里和表未解者;⑥營衛不和自汗證;⑦產后外感風寒;⑧妊娠惡阻輕證。并列舉相應的病證原文為佐證,對桂枝湯在經典著作中的臨床應用進行了系統的總結。第六,發現并訂正《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存在的錯誤。《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作為權威工具書,自然也是編著《中醫經典詞典》的重要參考工具,而中醫經典著作中的字、詞也是兩部工具書收錄的重要對象。在《中醫經典詞典》編著過程中,我們發現《漢語大字典》與《漢語大詞典》語證引用、釋義等錯誤20余處。如“圊”字,《漢語大字典》釋義為“清除(污穢)”,語證引用《醫宗金鑒·辨厥陰病脈證并治全篇》:“下利脈數而渴者,令自愈,設不差,必圊膿血,以有熱故也。”《漢語大詞典》釋義為“排除”,語證引用《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全篇》:“下利脈數而渴者,令自愈;設不差,必圊膿血,以有熱故也。”兩部權威辭書的失誤有三:一是釋義欠妥。圊,當釋義為排泄,必圊膿血,即必然下利膿血之義。二是引文錯誤。《漢語大詞典》誤將《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引作《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全篇》,而《漢語大字典》的引文不是最早語證文獻。三是兩部辭書在篇名上均加一“全”字,不知何故。



《中醫經典詞典》歷經5年多艱辛努力,終于要脫稿了,心中真是五味雜陳。記得17世紀歐洲語言學家斯卡利格曾說過:“十惡不赦的罪犯既不應處決,也不應判強制勞動,而應判去編辭典,因為這種工作包含了一切折磨和痛苦。”《中醫經典詞典》的完稿標志著所經受的折磨和痛苦的結束,心中自然會涌現出苦澀中的喜悅輕松。而我國出版界的前輩陳原先生曾說:“編詞典的工作不是人干的,但它是圣人干的。”我等自非圣人,作為平庸之人編著《中醫經典詞典》,書稿面世前心中之忐忑不安也可想而知。5年多來,干坐冷板凳,夜以繼日,不知節假日為何物,很少去看望和陪伴父母,總想來日方長,詞典完成后再作補償,不幸今年春節母親仙逝,虧欠之債再也難以償還,謹以此書的出版作為對母親的一種紀念。
本詞典的編著得到了諸多同仁的關注與支持,我的家人及部門同事也給予了最大的理解與幫助,人民衛生出版社編輯亦給予了大力支持,承蒙上海中醫藥大學王慶其教授題寫書名,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謝。
邢玉瑞
乙未冬于古都咸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