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醫結合微創骨科學
- 孟和 王和鳴
- 10226字
- 2020-07-03 17:44:05
第二節 骨科微創的基礎研究現狀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醫學高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大眾對骨科創傷恢復過程認識的不斷了解,骨穿針外固定器技術、經皮微創技術、微創內固定技術、腔鏡技術、介入技術及其他骨科微創技術都得到了進一步完善和發展。
1.關節鏡
關節鏡是一只長桿狀的光學儀器,中央有幾組透鏡,外面為金屬包殼,直徑4mm,長度20cm左右。它的一端可以插入關節,另一端連接到攝像裝置上,通過圖像轉換器將關節內的圖像顯示在電視屏幕上。醫師根據電視中的圖像觀察關節內的情況,進行診斷和治療。關節鏡有放大作用和超高清晰的分辨率,所以很多切開關節在肉眼直視下都無法分辨的病變在關節鏡下卻一目了然。
關節鏡手術是20世紀骨科技術的重大進步,自20世紀60年代應用于臨床以來,極大地提高了骨科領域關節疾病的確診率,特別是可進行許多常規手術難以完成的操作。隨著關節鏡性能的提高,鏡下手術器械的改善和操作技術的成熟,其臨床應用范圍不斷拓展。目前從膝關節到全身各關節,不僅可以檢查診斷,而且能進行鏡下手術治療。關節鏡下手術通過很小的皮膚切口,在輕微的組織侵襲下進行,減少了手術創傷和并發癥,明顯縮短了治療時間,降低了醫療費用。因此,近年來在臨床上的應用得到了驚人的發展,成為骨科領域發展最快的微創外科技術,實現了許多骨科手術的微創。關節鏡技術的日臻成熟,使關節鏡下的手術適應證不斷擴大,激光等高新技術應用于關節鏡手術中,可使鏡下手術進一步簡化,對關節正常生理功能干擾進一步縮小。但由于各關節的發病率和關節結構復雜程度不同,關節鏡的應用程度各異;關節鏡的復雜操作技術、昂貴的價格,及其使用范圍的局限性,限制了它的推廣。
目前新發明的有一種三維立體硬質電子關節鏡系統,其包括硬質電子關節鏡,所述硬質電子關節鏡包括硬質工作端部、內鏡主體部分,硬質工作端部上設有能對關節腔進行三維立體掃描拍攝、顯示其全景三維立體圖像并對關節腔進行三維立體重構的多CCD陣列模塊,多CCD陣列模塊包括至少一置于硬質工作端部先端部前端面的端面CCD陣列模塊及至少一置于硬質工作端部先端部外圓表面的圓周面CCD陣列模塊。該系統通過至少兩個部分的CCD陣列模塊配合內鏡的縱深運動,所得到的所有關于關節內的圖像資料和測距器測出的距離數據傳輸到處理主機進行集中處理重構,重現關節的立體環境,幫助醫護人員更為清楚地了解關節腔內病變狀況,為制定處理方案提供更好的圖像依據,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還有一種具有紅外線熱掃描功能的關節鏡系統,包括硬質關節鏡及與硬質關節鏡連接的冷光源主機、攝像主機、內鏡監視器,所述硬質關節鏡上還設有紅外線熱掃描系統,紅外線熱掃描系統包括紅外線熱掃描探頭、紅外線熱掃描處理系統主機和紅外線熱掃描系統監視器。該系統是在傳統硬質電子關節鏡的基礎上,引入紅外線熱掃描技術,利用紅外線熱掃描探頭做線性和環形的移動,清晰顯示關節壁立體血管靜態圖像,為醫師判斷關節病變及功能狀態提供可靠的客觀依據。此外,該新型紅外線熱掃描處理系統提供多種工作模式,包括普通顯示模式和夜視顯示模式,醫師可以通過分析和比較不同顯示模式的診斷圖像,作出正確診斷。本實用新型極大地豐富關節病的診斷手段,有效地提高診斷的準確性。
關節鏡是現代微創骨科技術發展較快的。關節軟骨清理、關節粘連松解、脛骨髁間棘與平臺骨折的復位和內固定都取得較好療效,鏡下半月板損傷的治療與前、后交叉韌帶損傷的重建已成為定型手術。目前膝關節鏡已發展到肩、骸、腕、踝及指(趾)等關節,由以往的診斷檢查到如今的鏡下手術和重建、激光、射頻、聚焦超聲等高新技術應用于關節鏡手術中,可使鏡下骨科手術進一步微創化、簡單化。隨著新的關節鏡下手術器械、手術方式和內固定材料的發展,可以完成許多常規難以完成的手術。
2.計算機輔助導航系統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21世紀已日漸進入由生物學、信息學、物理學相互融合的生物智能時代(bio-intellgence age),外科學發展趨勢的顯著特征是智能化、微創化。目前,微創外科已由早期傳統的內鏡、腔鏡技術逐漸進展到由影像學、信息科學、機器人技術、遙控技術等高新技術組合而成的計算機輔助系統導航術(computer assisted navigation surgery,CANS)。CANS在骨科手術中的應用,被稱為計算機輔助導航骨科手術(computer assisted orthopaedics surgery,CAOS)。
計算機輔助導航系統是一種三維定位系統,其原理基于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綜合了當今醫學領域的多種先進設備,如計算機斷層掃描(CT)、磁共振成像(MRI)、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數字血管減影(DSA)、超聲成像(US)以及醫學機器人(MR)等。計算機輔助導航系統工作原理:利用數字化掃描技術所得到的患者術前影像信息通過媒介體輸入到計算機工作站,工作站在經過高速運算處理(三維重建、圖像配準、圖像融合等)后重建出患者的三維模型影像并建立虛擬坐標空間,手術醫師即可在此影像基礎上操作相關軟件進行術前計劃并模擬進程,實際手術過程中系統紅外線攝像頭動態追蹤手術器械相對患者解剖結構的當前位置(實際坐標空間),并明確顯示在患者的二維/三維影像資料上,將兩個坐標空間匹配就可實時顯示定位圖像,手術醫師通過高解像度的顯示屏從各個方位觀察到當前的手術入路以及各種參數(角度、深度等),從而最大限度避開危險區,在最短的時間內到達靶點病灶,減少患者的失血量與手術創傷以及并發癥。
計算機輔助導航系統一般由4個部分組成:①手術導航工具:用于發射或反射光信號以確定手術工具的位置;②位置跟蹤儀:通過接受光電信號來監視跟蹤手術器械的位置;③監視器:反映手術器械的位置和患者的影像資料;④工作站:將虛擬坐標系與實際坐標系通過計算匹配。而周凱華等認為由6部分組成:包括患者示蹤器、導航手術工具、手術工具示蹤器、監視器、與計算機連接的C型臂X線機及工作站。
分類:按照交互方式的不同,可分為主動式、半主動式、被動式3種;按照導航信號類型的不同,可分為光學定位(紅外線)、磁(電磁場)定位、聲學(超聲)信號定位、機械定位;按照導航影像建立的不同,可分為基于X射線二維導航系統、基于X射線三維導航系統(IsoC3-D)、基于CT導航系統、基于MRI導航系統、完全開放式導航系統。
計算機輔助手術導航系統依據不同的分類標準,有不同的分類形式。計算機輔助手術導航系統是導航工具與手術環境(包括醫師)的交互操作,從而實現一定的空間位置關系。按照交互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主動式、半主動式及被動式3種。①主動式:即手術機器人系統,在進行預定手術的過程中無需醫師的人工干預,但機器人的靈活性難以滿足手術復雜性的要求,而使其在臨床推廣應用中受到限制;②半主動式:屬于第二代機器人手術系統,醫師可在術前預定的范圍內進行手術,超出此范圍,系統將會終止操作;③被動式:將術野中植入物的位置實時資料提供給醫師,并控制手術工具的空間運動軌跡,但手術操作由醫師完成。
計算機輔助手術導航系統的空間立體定位技術是關鍵技術,可確定手術器械與患者解剖結構之間的空間位置關系。計算機輔助手術導航系通過導航信號完成空間立體定位。按照導航信號的不同可分為光學定位(紅外線)、磁(電磁場)定位、聲學(超聲)信號定位及機械定位4類。
計算機輔助手術導航系統的優勢在于它可以更好的實現臨床應用目的。術中實時測量評估,更好地制定詳細的手術計劃和模擬手術步驟。提供多平面監測圖像及幫助準確安放固定物,提高手術的準確性,改進手術安全性和降低手術并發癥。減少手術中醫師、患者放射線暴露時間和輻射劑量。擴大微創手術的應用范圍,使以往不能治療或治療困難的疾病得以治愈。無需輸血,減少輸血感染事故,避免感染病毒性肝炎及艾滋病等。減少手術創傷、減輕手術痛苦,縮短術后康復時間,降低醫療費用。縮短住院時間,減輕醫護人員負擔。
將CAOS技術真正應用于骨科,始于1995年,Nolte應用計算機輔助微創導航手術系統(Syealth Station,Sofamor-Danek/Medtronic,Memphis,TN)在赫爾辛基實施了世界第1例腰椎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自此,CAOS在骨科手術中的優勢逐漸凸顯,伴隨相關技術的發展,CAOS的臨床應用日益增多,但與人工關節、脊柱外科等其他骨科領域相比,CAOS在創傷骨科的應用還相對較少,其基礎和應用研究尚不夠活躍。這是因為CAOS的核心技術是醫學圖像的后處理技術,術前、術中的醫學圖像如果變動不大,是最適宜圖像處理的,但是骨折手術復位前后的圖像變化是很大的,術前采集的圖像要和術中正在復位的圖像進行準確的對應(配準),難度較大。此外,骨科的治療很多是需要急診手術或者要求手術盡快完成,但CAOS在術中系統建立、圖像采集和注冊、線路連接等方面,較傳統手術耗費時間。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創傷骨科醫師目前還缺乏足夠的臨床應用證據和客觀的評價手段來顯示CAOS技術的優越。上述情況,由于近年迅猛發展的圖像處理技術和導航示蹤手段的改進,已經有所改變,為CAOS在骨科的應用帶來新的機遇。相關研究表明,骨科正在成為CAOS臨床應用的熱點,計算機輔助導航骨科手術及醫用機器人技術會顯著提高創傷骨科的治療效果,使手術更微創、更精確、更安全。
CAOS的結構和工作模式:導航定位所應用的醫學圖像導引系統已經由使用單一的C型臂、CT等傳統影像設備向三維C型臂、多模態圖像處理系統等新型影像設備的應用轉變,新型影像設備加裝CAOS的圖像校準靶,能夠使導航手術實時、簡便。目前,導航定位系統針對采用的圖像導引(image-guided)基礎不同,分為基于圖像系統(image-based system)和免圖像系統(imaged-free)兩大類,基于圖像系統是應用術前或術中采集的手術部位的醫學影像進行手術現場的圖像注冊,從而對手術目標和手術器械進行定位導航;免圖像系統主要應用于手術部位可以充分暴露的手術,術前和術中的解剖結構沒有太多變化,CAOS系統利用已預先儲存好的手術部位的通用醫學影像數據庫與暴露充分的解剖結構進行現場配準,無需術前和術中采集圖像。基于圖像CAOS系統根據采集圖像的醫學影像設備及所需圖像種類的不同又分為:①基于CT的導航系統(CT-based navigation):采用術前采集的手術部位的CT圖像進行導航定位,患者需術前進行CT掃描;②基于X線透視圖像的導航系統(fluoroscopy-based navigation):采用術中C型臂X線機實時采集的X線透視圖像進行導航定位。目前應用三維C型臂X線機進行連續多平面術中掃描,就可以利用專用圖像軟件,進行三維重建,更加方便術中定位導航。③基于多模態圖像的導航系統(modality-based navigation):采用裝備特殊影像導航設備的專用手術室,能夠通用于各種影像采集設備,進行術前、術中的CT、MRI、X線透視掃描,并能夠對不同模式的醫學影像進行統一的融合處理,極大方便了術中導航定位。
醫用機器人已經在自動化程度和人機交互模式方面,有了長足進展,擺脫了原有工業機器人的結構模式。根據機器人自動化程度進行分類,醫用機器人現分為:①非全自動化設計的主動式結構機器手,美國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intuitive surgicalinc,US)型代表,術者的操作完全依靠機器手,機器手精確遵從術者的手部動作,無需術中人為干預;②半自動化設計結構機器人,機器人按照預定程序執行手術操作,在機器人控制的安全范圍內,允許人為干預,一旦手術超越安全范圍,預定程序自動終止;③全自動化設計、被動式結構機器人,完全依靠既定程序進行手術操作,不需要術中人為干預。骨科醫師應明確CAOS的結構和工作模式,理解醫用機器人輔助骨科手術的操作特點,這樣才能夠選擇適宜的導航系統并有針對性地開展CAOS技術,規范手術流程。
醫學圖像后處理技術的進展:手術導航中的圖像后處理是指對獲取的圖像進行處理,使之滿足各種需要的一系列技術的總稱,主要分為圖像配準和融合(registration)、圖像分割與三維重建(3-D reconstruction)圖像歸檔與傳輸系統(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①圖像配準(注冊)技術是將導航圖像與術中真實的手術部位的解剖結構進行精確的對應,這關系到導航定位的精確性。目前,配準技術已從體外標記點技術(external marker)發展到解剖標志的注冊技術(anatomical registration),根據手術特點及術中圖像的特點,采用配對點注冊(paired-point registration)和表面注冊(surface registration)方法,極大簡化了注冊程序,縮短了配準時間,提高了定位的精確性。②圖像分割與三維重建技術利用消隱或透明的圖像分割技術、三維可視化技術,形成包含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信息的多維圖像,在手術醫師面前呈現一幅栩栩如生的手術“地圖”。③PACS技術將各種醫學圖像及相關病例信息規范為DICOM3.0數據格式,便于數據傳輸和交換,可以隨時被導航系統采用,數字化圖像及手術指令可以借助網絡寬帶進行異地傳輸,用于醫用機器人支持的遠程手術。上述技術是CAOS的軟件部分,是定位導航的關鍵技術。傳統手術中,醫師需要在二維圖像基礎上,通過空間思維綜合過程建立起抽象的三維立體圖像,由于患者的個體差異及手術醫師個人思維方式的不同,對創傷部位的理解就可能產生一些偏差和分歧,對手術的精確性會產生不利影響,而CAOS利用上述醫學圖像后處理技術,就可以簡化圖像的綜合分析過程,提高診斷的準確性和手術的安全性、精確性。
導航追蹤手段:目前應用的導航追蹤手段分為:①紅外光學定位方法;②電磁定位方法;③超聲信號定位方法;④機器人定位方法。雖然紅外光學定位方法仍然是目前CAOS的技術主流,但其接收裝置容易受術中遮擋及周圍光線或金屬物體鏡面反射的影響,所需設備價格昂貴。除光學定位方法外,工程技術人員也在探索完善其他3種定位方法;電磁定位的精確性非常高,而且所需設備相對簡單,更方便手術環境中的安放;激光和超聲信號作為導航信號,應用程序相對簡單,設備價格較低;機器人定位穩定,便于引入機械臂術中操作;研究人員正在對上述定位不跟蹤手段進行相互融合、取長補短的研究,準確性更高、操作更加簡便、結構更加合理、價格更加低廉的導航追蹤手段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醫用機器人技術:現代手術機器人具備機器人雙目視覺功能至少6個自由度,能夠克服術者在操作時手抖、視覺偏差、易疲勞的缺點,穩定、持久地夾持手術器械,按照經過精心設計規劃的手術程序,進行手術操作。更為重要的是通過現代通信技術和網絡傳輸手段,結合導航定位系統及遙感操作技術,可以實時遠距離的遠程手術。目前,雙目視覺技術可以保證機器人具備一雙慧眼,觸覺反饋及虛擬現實技術可以讓機器手像外科醫師的手一樣,進行靈活、精巧的操作。精密機械技術和自動限位技術可以保證手術的安全性。一旦發生息外情況,可以立即進入安全程序,終止機器人操作。2001年,美國紐約的外科醫師通過法國電信公司的高速光纖和異步傳輸模式(ATM)的數字網,遙控位于法國斯特拉斯堡醫院手術室內的ZEUS機器人,成功實施了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這是新世紀高精尖技術結合、多學科融合的典范,標志著不需要移動任何人的位置,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的患者都能夠得到世界上任何一位頂尖專家親自操作的手術治療,這是遠程手術的一個里程碑,標志外科手術跨時代的飛躍。
其他相關信息技術:CAOS及醫用機器人技術是許多高科技成果的結晶,也就意味著它是不斷豐富、完善、開放的技術,借助計算機對醫學圖像的高速處理能力,許多數字化信息技術被引入CAOS系統。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技術是指借助計算機技術和硬件設備,實現人們可以通過視、聽、觸、嗅等手段所感受到的虛擬幻境,其特點可歸納為3“I”:沉浸性(immersion)、交互性(interaction)和構想性(imagination)。虛擬現實技術具有模擬真實微創技術操作與手術中的視覺反饋、觸覺反饋和力反饋信息的能力,特別是它的三維重建功能,在手術定位、手術導航方面獨具優勢。在微創技術的應用領域,它不僅可以用于各種操作、手術的訓練和手術方案的設計,而且可直接用于手術的實施。
近年來,基于現實與虛擬互動的骨科生物力學研究方法,可以為CAOS提供更加科學、客觀的導航手術規劃方案、手術固定效果的評估體系;由于儀器和技術的限制,現有的生物力學測試方法只能檢測到人體標本外部的力學變化,很難全面的解釋標本各個部分內在的相互作用機制,對于內部結構的位移即內在的應力變化僅僅憑借病理能夠猜測,缺乏客觀的實驗支持,采用三維圖像重建后有限元分析的虛擬仿真實驗可以解決這些問題。目前,相當數量的CAOS系統已經具備生物力學數據庫,手術部位的骨折內固定方案可以據此規劃和驗證。無線藍牙技術引入醫用機器人系統,可以取消原有的很多術中線纜連接,使遙控操作更方便,也方便CAOS設備的消毒,節省手術空間。虛擬現實技術可以作為創傷骨科醫師的手術訓練評估系統,具有可反復操作,現場感強的特點。
目前計算機輔助導航系統在臨床應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為:①技術設備復雜,操作煩瑣,學習曲線較長,一般只能由經驗豐富的醫師操作使用,從而限制了這一技術的推廣;②目前計算機輔助導航系統手術的適應證較窄,而且只是作為一種精確定位的手術輔助工具,尚不能替代外科醫師獨立完成手術;③手術方案是根據術前影像學資料確定,不能監測及避免各種原因造成的脊柱移位、變形所產生的誤差;④最大的弊端在于受C型臂機、傳輸路線及術中組織結構移位的影響,可出現影像漂移現象,使計算機輔助導航系統出現定位誤差,顯著降低了手術的精準度和安全性;⑤設備昂貴,尚不能廣泛開展這項技術。
目前CAOS的定位方法還比較單一,圖像的術中注冊時間較長,將幾種導航定位方法互相融合,圖像注冊必將更加準確,應用更加方便。基于多模態圖像的導航系統將成為導航手術的主流;數字化手術室的建立:與導航手術設備相配套的手術室將取代目前的手術室,影像設備及醫用機器人在手術室內都有自己的合適位置,圖像跟蹤設備將吊裝在手術室的屋頂,更加便于接受不跟蹤信號;各種數據傳輸接口將布滿墻壁,隨時傳輸數字化圖像和手術指令。CAOS將不局限于定位方法的研究,會拓展到骨折治療的其他領域,可以實施導航骨折的復位,手術支援機器人會輔助手術。虛擬現實系統和康復機器人會極大改善骨折術后患者的功能練習情況,PACS技術將能夠隨時調閱患者的病例和醫學圖像,便于隨診。CAOS與微創手術相結合,建立智能化微創導航手術系統:微創的理念將很大程度依靠CAOS設備來實施,更加智能化的手術更將應用于骨科手術中,越來越多的創傷骨科手術,將采用智能化微創手術方案,使CAOS技術向數字化、智能化、微創化發展。
隨著計算機技術、立體定向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計算機輔助導航系統在骨科手術中的應用日趨完善,并為骨科手術朝著微創、精準、安全的方向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證。目前計算機輔助導航系統也有了新的發展方向,如應用于虛擬植入物、與內鏡技術相結合、應用于遠程遙感手術等。相信,隨著計算機輔助導航系統穩定性和安全性的提高,以及導航手術的規范化、標準化,計算機輔助導航系統必將促使骨科治療技術的發展實現新的飛躍。許多先進的科技成果應用于骨科領域后,大大改善了人們對疾病的認識,使骨科領域微創治療的發展突飛猛進,手術技術日趨成熟、治療領域不斷拓寬,新的手術種類不斷涌現,手術更精確、更安全、更有效。鏡視下微創手術、單人外科、遠程疑難病例的會診與手術方案的擬定,以及由機器人實施的遠程遙控手術已進入現實生活之中。但微創外科作為一種新興技術,目前在骨科領域的應用大多處于起步階段,由于受到昂貴的設備、較高的技術要求及骨科學傳統觀念等因素的限制,臨床尚不能廣泛推廣應用。此外,微創技術能否真正取得與傳統手術相同、相似或更佳的療效,需要運用循證醫學方法對大樣本病例進行綜合評價,客觀分析其可行性、安全性、近期和遠期效果。在考慮到需要和可能的基礎上,以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使患者獲得最佳療效為目標來制訂手術方案。
3.其他微創技術
現代科技的發展和微創觀念的形成促進了傳統外科手術器械的改進,鈥激光手術是近年興起的一項新技術,與傳統的電凝、刨削技術比較,鈥激光手術后無關節粘連、腫脹,疼痛水平低,因此優于傳統的關節鏡技術。雙極射頻汽化儀則是采用了冷融化的技術,它施加一定電壓于電極與靶組織之間的導電液上,將導電液轉變為離子汽化層或等離子體,通過后者帶電顆粒與靶組織的撞擊,使靶組織分子鏈斷裂,從而起到組織切割與清除作用。雙極射頻汽化儀在對靶組織進行冷融化清除的同時,對鄰近組織中的小血管起凝固作用,在修整的同時可止血。
近年來,納米醫學的研究已嶄露頭角,并在納米材料、納米器件和納米檢測等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納米技術使疾病的診斷、檢測技術一方面朝著微創、微觀、微量或無創方向快速發展,另一方面朝著適時遙控、動態和智能化方向發展。用納米技術制造的納米物質與其在自然界中的常規狀態相比,其物理性質有著巨大的區別。英國Bonfield成功地合成了模擬骨骼亞結構的納米物質,具有與骨骼相似的強度和密度指數,不易骨折,且與正常骨組織連接緊密,顯示了良好的臨床應用前景。崔福齋等模仿天然骨骼的形成過程,制備出具有納米尺寸的羥基磷灰石/膠原復合人工骨材料,在家兔顱頜骨骨缺損的修復實驗中發現,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夠促進和加速骨折的愈合。而Kikuchi等通過化學反應合成的羥基灰石/膠原復合類納米材料的機械強度為正常骨組織的1/4,體內實驗表明,該材料通過破骨細胞樣細胞的吞噬作用降解,并可在材料附近誘導成骨細胞形成新的骨組織。其他可望應用于臨床的納米物質有人工關節面與關節腔、美容植入物等。可進行人機對話的納米機器人(nano robot)一旦研制成功,能在一秒內完成數十億個操作動作,其對納米醫學和微創外科的作用將難以估量。基因治療和組織工程研究也為微創外科的發展拓展了更為廣闊的空間,目前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并展示出誘人的前景。
21世紀的微創外科具有廣闊的前景,微創外科作為有創手術和無創治療發展的橋梁,將外科學帶入一個全新的境界,并將成為21世紀外科領域新的生長點和技術領域,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與其他疾病的診療一樣,骨科疾病的診療也可能會從大體、細胞、分子水平走向基因水平,骨科醫師將從傳統開放手術中解脫出來,進入操縱內鏡和微創器械的微創手術時代,進一步發展將走向由外科醫師指揮機器人來完成的極微創或無創時代。這是人類社會進步和現代科技高速發展的必然,并不意味著骨科醫師的消亡,相反對骨科醫師有更高的要求,即未來骨科醫師需要掌握更扎實的現代高科技知識并不斷進行知識結構的更新,經過更加嚴格的崗前培訓和資質認證,才能向著微創治療的目標不斷發展。
作為新時期的骨科醫師必須正確理解骨科微創技術與傳統療法(傳統手術及傳統手法)之間的關系。傳統療法是骨科微創技術的基礎,是骨科微創技術存在和發展的重要保證,兩種治療方式相輔相成。雖然微創技術在一些領域已經取代傳統外科成為主流技術,而且其適應證仍在拓寬。微創手術在某些方面雖優于傳統手術,但在許多領域還處于探索階段,其優越性還有待進一步的證實,尤其是循證醫學的有力支持。不能一味地片面追求微創手術而放棄傳統手術,恰當地運用微創手術,可顯著減少手術創傷、降低手術并發癥,譬如較為成熟的腔鏡手術也離不開傳統手術,更不能替代傳統手術,而是對傳統手術的補充。臨床醫師必須以病人為中心,綜合考慮傳統治療方法與骨科微創技術的利弊得失,選擇合理的診治方法。
參考文獻
1.池永龍.關于微創骨科技術若干問題的探討[J].中華外科雜志,2005,43(24):1561-1563.
2.董志強.微創外科與外科微創化[J].中華外科雜志,2002,40(1):19.
3.Payne SR,Ford TF,Wickham JE. Endoscopic management of upper urinary tract stones[J]. Br J Surg,1985,72(10):822-824.
4.王永光.微創醫學理論與實踐——回顧與展望[J].中國醫刊,2005,40(1):51-53.
5.王永光.微創醫學——一個新的醫學理論體系[J].醫學與哲學,2004,25(11):2-4.
6.王亦聰.骨折治療的微創術式[J].中華骨科雜志,2002,22(3):190-192.
7.池永龍.我國微創脊柱外科的今天與明天[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4,14(2):70-72.
8.Perren SM. Evolution of the internal fixation of long bone fractures. The scientific basis of biological internal fixation:choosing a new balance between stability and biology[J]. J Bone Joint Surg Br,2002,84(8):1093-1110.
9.畢鄭鋼.微創骨科的應用現狀與前景[J].黑龍江醫學,2005,29(2):81-82.
10.喬鐵,謝景夏,何群芝,等.三維立體硬質電子關節鏡系統:中國,CN201968662U[P]. 2011-09-14.
11.喬鐵,黃萬潮,謝景夏.具有紅外線熱掃描功能的關節鏡系統:中國,CN201939325U[P]. 2011-08-24.
12.Digioia AM. What is computer assisted orthopaedic surgery? [J]. Clin Orthop,1998(354):2-4.
13.楊述華,傅德皓.計算機輔助導航系統及其在骨科的應用[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07,13(2):1-4.
14.周凱華,羅從風.導航技術在創傷骨科手術中的應用[J].國際骨科學雜志,2007,28(5):285-287.
15.喻忠,王黎明.骨科手術導航系統研究現狀[J].國外醫學:骨科學分冊,2005,26(3):140-143.
16.Nolte LP,Zamorano LJ,Jiang Z,et al. Image-guided insertion of transpedicular screws:a laboratory set-up[J].Spine,1995,20(4):497-500.
17.Cehhard F,Krettek C,Hufner T. Computer aided orthopedic surgery(CAOS):a rapidly evolving technology[J]. Injury,2004,35,(1 Suppl):1.
18.Leung KS. Fluoro-navigation in orthopaedic trauma[J]. Osteosyn Trauma Care,2004,12:163-169.
19.Sikorski JM,Chauhan S. Computer-assisted orthopaedic surgery:do we need CAOS? [J] Bone Joint Surg(Br),2003,85(3):319-323.
20.Noltz LP,Beutler T. Basic principles of CAOS[J]. Injury,2004,35(1 Suppl):6-16.
21.Schep NW,Broeders IA,var der Werken C. Computer assisted orthopaedic and trauma surgery. State of the art and future perspectives[J]. Injury,2003,34(4):299-306.
22.Meinzer HP,Thorn M,Vetter M,et al. Medical imaging:examples of clinical applications. [J] Photogramm Remote Sensing,2002,56(5-6):311-325.
23.Lanfranco AR,Castellanos AE,Desai JP,et al. Robotic surgery:a current perspective[J]. Ann Surg,2004,239(1):309-320
24.Marescaux J,Lerop J,Gagner M,et al. Tranaatlantic robot-assisted telesurgery[J]. Nature.2001,413(6854):379-380
25.Wade FA,Oliver CW. Living with digital imaging[J]. Clin Orthop,2004(421):25-28.
26.Parekh SG,Nazarian DG,Lim CK. Adop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y resident physicians[J]. Clin Orthop Relat Res,2004(421):107-111.
27.Branislav J,Digioia AM,McGowan DP. The development of standards for CAOS[M]. Washington:AAOS Biomedical Engineering Committee Presented at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 72nd Annual Meeting,2005:23-27.
28.Messmer P,Cross T,Suhm N,et al. Modality-based navigation[J]. Injury,2004,35(1 Suppl):24-29.
29.Schmucki D,Gehhard F,Grutzner PA,et al. Computer aided reduction and imagine[J]. Injury,2004,35(1 Supply):96-104.
30.王滿宜,王軍強.計算機輔助導航骨科手術及醫用機器人技術在創傷骨科的應用[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5,7(11):1004-1009.
31.Imhoff A,Lederman T. Arthroscopic subacromial decompression with and without the Holmium:YAG-laster:a prospective comparative study[J]. Arthroscopy,1995,11(5):549-556.
32.Du C,Cui FZ,Feng QL,et al. Tissue response to nano-hydroxyapatite/collagen composite implants in marrow cavity[J]. J Biomed Mater Res,1998,42(4):540-548.
33.Kikuchi M,Itoh S,Ichinose S,et al. Self-organization mech-anism in a bone-like hydroxyapatite/collagen nanocomposite synthesized in vitro and its biological reaction in vivo[J]. Bioma-terials,2001,22(13):1705-1711.
34.畢鄭鋼.微創骨科的應用現狀與前景[J].黑龍江醫學,2005,29(2):81-82.
(張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