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血管畸形胚胎學基礎與超聲診斷
- 任衛東 張玉奇 舒先紅
- 17字
- 2020-07-10 09:58:35
第二章 正常心臟、大血管解剖結構概述
第一節 正常心臟的位置和外形
一、心臟的位置
多數健康人的心臟位于胸腔,在兩側肺葉之間的中縱隔內,前方為胸骨和第2~6肋軟骨,后方為食管、降主動脈和第5~8胸椎,上方心底部大血管位于胸骨上窩下方,下方膈面坐落在膈肌之上(圖2-1)。
心臟被一層纖維性心包膜包裹,也稱之為壁層心包(parietal pericardium)。心臟表面也有一層漿膜結構,即心外膜,也稱之為臟層心包(visceral pericardium)。臟、壁層心包之間的腔隙為心包腔(pericardial space),可有極少量的漿液,起潤滑作用。
95%以上的健康人心臟位于胸腔左側,極少數人可位于右側。先天性心臟病患者的心臟可位于胸腔之外,腹腔和頸部,常伴有多系統受累和(或)多部位畸形。

圖2-1 心臟的位置

圖2-2 心臟的軸線
二、心臟的外形
心臟為錐形肌肉結構,大小近似本人的手拳,有明顯的個體差異。國人新生兒心臟的長徑約為3~4cm,寬約3~4cm,前后徑2~3cm,重約16~17g;成人心臟的長徑約為12~14cm,寬約9~11cm,前后徑6~7cm,男性重約240~350g,女性重約220~280g。心臟的總體的2/3位于胸骨中線的左側,1/3位于胸骨中線的右側。
心臟的外形可以概括為底、尖、面、緣、溝5種形狀。
心底近似四方形,朝向右后上方,上界為心包腔內左右肺動脈的下緣,下界為冠狀竇,右界為右心房的界溝,左界為殘留的靜脈韌帶或左房斜靜脈。心底主要由左房和小部分右心房構成,表面無臟、壁層心包膜覆蓋,分別連接四條肺靜脈和上、下腔靜脈。
心尖位于心臟的左側,朝向左前下方,主要由左心室和小部分右心室構成,心尖切跡分隔左右心室。心底與心尖的連線指向左下,與胸骨中線成角約30°左右,也有較大的個體差異(圖2-2)。
心臟有位于前面的胸肋面、位于膈肌上的膈面和位于左側的側面。胸肋面主要有右心耳和右心室結構,左下方有少許左心室結構,左上方有部分左心耳結構。膈面主要由左心室后壁構成,還有少許右心室后壁結構。側面由左心室側壁和左心耳構成。
心臟有3個邊緣,在立位時,右緣由右心房右側壁構成。左緣由左心耳和左心室左側壁構成,較寬厚,又稱之為鈍緣。下緣由右心室前、后壁交界處構成,較銳薄,也稱銳緣。
心臟被冠狀溝(coronal sulcus)分為心房和心室兩部分,冠狀溝也稱房室溝,分為左和右冠狀溝,分別有左右冠狀動脈分支和冠狀竇等心臟靜脈走行。右冠狀溝位于右心房與右心室之間,右冠狀動脈和心小靜脈在其內走行。左冠狀溝位于左心耳與左心室之間,在心臟胸肋面與前室間溝相連,左冠狀動脈左旋支和心大靜脈在其內走行。
心房和心室分別被房間隔和室間隔分成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其心表面標志為房間溝和室間溝。
前房間溝(anterior interatrial sulcus)位于上腔靜脈的左緣,被升主動脈覆蓋,后房間溝(posterior interat-rial sulcus)位于上、下腔靜脈進入右房與右側肺靜脈進入左房處之間。
前室間溝(anterior interventricular sulcus)位于心臟胸肋面,起自左冠狀動脈旋支的始部,止于心尖部,垂直向下走行,其內有左冠狀動脈前降支和心大靜脈走行。后室間溝(posterior interventricular sulcus)位于心臟膈面,起自左、右冠狀溝在膈面的連接處,止于心尖部,與前室間溝共同形成心尖切跡,其內有右冠狀動脈后降支和心中靜脈走行。
界溝(sulcus limitans)為上、下腔靜脈在右心房入口處內側緣前壁的連線,是右心房竇部和右心耳的表面分界,其內壁對應的是粗大的肌束,即界嵴(crista terminalis)。

圖2-3 心臟超聲探測窗
①骨上窩區;②胸骨旁區;③胸骨右旁區;④劍突下區;⑤心尖區;⑥食管內區
三、探測窗
超聲波進入人體時會受到肺臟氣體、胸骨和肋骨等結構的影響,因此要選擇易于聲束到達心臟的區域,這些區域被稱之為心臟超聲探測窗,包括胸前區、心尖區、劍突下區和胸骨上窩區,另外食管內也可以看作為特殊的探測窗(圖2-3)。
實際工作中會遇到某些特殊位置的心臟或病變,可能需要特殊位置的探測窗,這時任意一個位置都有可能成為探測窗,即哪個位置能清晰顯示心臟及其結構,哪里就是探測窗。
(任衛東 陳昳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