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小兒推拿實用技法作者名: 田常英本章字數: 3171字更新時間: 2019-12-27 12:23:55
第四章 穴位
一、穴位概述
腧穴(經穴、穴道)是人體臟腑經絡之氣輸注聚集于體表之所,是治病的關鍵所在。小兒推拿常用腧穴有經穴、經外奇穴、經驗穴、阿是穴,還有部分是小兒推拿所特有的,稱特定穴。這些特定穴以點、線、面狀分布,是一般針灸書中未載入的。這些特定穴位的命名是有一定依據的。如《厘正按摩要術》說:“人身之有臍,猶天之有北辰也,故名曰天樞,又曰神闕,是神氣之穴,為保生之根。”這說明此穴在人體中的重要性。有的以臟腑命名,如心經、脾經、大腸經、膀胱經等,說明這些穴位與相應臟腑的關系密切;有的根據解剖部位命名,如五指節、四橫紋、脊等,這給穴位指出了精確部位;有的根據五行命名,如脾土、肺金、腎水;有的根據形態山谷河流命名,如山根、洪池、天河水等;亦有以動物名稱命名的,如老龍、百蟲等。了解這些命名特點,不僅能加深記憶,也有利于對癥治療。
1.小兒推拿取穴定位的方法
人體腧穴的位置在體表是固有的,取穴的準確與否,可直接影響推拿的效果。歷代醫家都非常重視腧穴的位置及取法,如《備急千金要方》所說:“(穴位多在)肌肉紋理、節解縫會、宛陷之中,及以手按之,病者快然。”這說明穴位多數定在肌肉和骨節之間的凹陷中。《靈樞·骨度》就是以這些體表標志為依據,將人體各部的長度和寬度測量為一定的分寸,來確定腧穴的位置。此法不僅適用于成年人,也同樣適用于小兒。
(1)體表標志:
一要注意五官、毛發、乳頭、臍、爪甲等定型標志,如兩乳之間取膻中。二要注意肌肉及關節在活動后出現皺紋及凹陷等動態的標志,可有助于按取穴位,如聽宮、聽會在耳前骨上,開口有空取之。
(2)骨度分寸折取法:
是指以體表標志為基礎,在指定的部位上折定等份度量取穴;是將小兒不同部位之間長度或寬度折為若干等份,每一等份標為1寸,以此作為量度穴位的標準。按患兒本人一定部位的折量依據,所以不論高矮、胖瘦、男女等均按這個標準測量。此法為腧穴定位的基礎原則。
1)中指同身寸法:
以患兒中指中節內側兩端橫紋間為1寸。
2)四指同身寸(又名一夫法):
以患兒食、中、無名、小指并攏,以中指中節橫紋處為準,四指橫量作為3寸。常用于下肢、腹部。
3)目前常用的按體表分部折量的分寸:
前后發際為12寸,兩乳突之間9寸,兩額角之間9寸,兩乳頭之間8寸,劍突至臍8寸,腋平線至第11肋為12寸,臍中至恥骨聯合上緣5寸,兩肩胛骨內側緣為6寸,兩髂后上棘之間為3寸,腋前橫紋至肘橫紋9寸,肘橫紋至腕橫紋12寸,恥骨聯合至股骨內上髁為18寸,股骨大粗隆至膝中為19寸,膝中至外踝16寸,脛骨內側髁至內踝中為13寸。這里需要說明,以上所說的骨度并不十分準確,只是為方便折量取穴。
(3)簡便取穴法:
此法是小兒取穴常用的一種方法,如兩耳尖直上交會處取百會,兩手虎口交叉食指端取列缺,中指末節取心經,手掌中央取內勞宮,拇指螺紋面或拇指第1節橈側緣取脾經等。
2.小兒推拿取穴的基本規律
(1)局部取穴和特效穴:病在何經就取該經的腧穴治療。如胃痛取中脘,腹瀉取天樞,嬰兒癱在下肢的主要選腰及下肢穴;特定穴不在經上,如太陽、太陰、至陰等。
(2)鄰近取穴:在患處的附近部位取有關的腧穴治療。如遺尿取次髎,目疾取風池。這種方法除了加強療效,也可單獨使用。
(3)遠端取穴:在發生疾病部位的遠距離處取穴。如腹瀉取大腸,血虛取脾經,腰背疾病取委中,發熱取涌泉或退六腑或水底撈明月等,頭痛取膊陽池等。
(4)近幾十年,我們將中藥的藥對、藥組理念用于推拿配伍施術中,稱為“術對”、“術組”。這樣做便于臨床應用及學生學習記憶,也便于推廣。即將臨床推拿的穴位,2個或3個以上按功能順序配伍在一起,類似中藥的“藥對”、“藥組”,是推拿處方單元的一種簡化表述法。
例:常用術對
(1)滋陰“術對”:補腎、二馬,有加強滋陰作用。
(2)健脾“術對”:補脾、乙窩風,有健脾、溫中和胃、增進飲食作用。
(3)助氣活血“術對”:補脾、三關,有助氣活血、通瘀散結、通經活絡、改變皮溫或改變面色的作用。
(4)清腑熱“術對”:清肺、退六腑,有引肺熱下行、涼營退熱、消腫、潤燥通便作用。
(5)解表“術對”:小天心、乙窩風,或小天心、二扇門,有透表發汗、解肌潤膚作用。
例:常用術組
(1)安神鎮靜、鎮驚“術組”:揉小天心、分陰陽、補腎水、大清天河水。
(2)解表清熱“術組”:小天心、乙窩風、補腎水、清板門、分陰陽、清天河水。
(3)運脾“術組”:清補脾、逆運內八卦、清四橫紋。
(4)大病、久病全身虛損扶正“術組”:補脾、三關、補腎、二馬、逆運內八卦、推四橫紋、揉腎頂、捏脊。
3.常用配穴法
(1)俞募配穴法:
俞穴在背部,是經氣輸轉的部位;募穴在腹部,是經氣聚集的處所。五臟六腑各有俞募穴,凡一臟腑有病,即可同時取某一臟的俞穴和募穴進行治療。例如:積證,可以捏脊,重提背部的脾胃俞配合摩胃的(募穴)中脘;咳嗽捏脊可重提肺俞,配合揉膻中等。
(2)五行配穴法:
按照五行生克的規律,結合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原則進行配穴,如肺虛患兒,多汗少氣,則可補脾經、揉腎頂。因脾屬土,土能生金,土為金之母,這就是虛者補其母的意思。《幼科鐵鏡》卷二中提到:“脾土為一身之母也,有脾土而生肺金,肺金生腎水……此五臟相生之序也。”又指出:“肝木克脾土,脾土克腎水……此五臟相克之序也。”書中又提到:“不明五臟生克道理,則治病兼補兼瀉之法從何而施。”五行配穴法在臨床上仍為常用之法。
(3)五行規律取穴:
運用五行相克、相生、勝負選取穴位。如:
1)肺虛證取穴
處方:補肺、補脾、補腎、瀉心經(時間根據病情而定)。
2)肺實證取穴
處方:清肺、平肝。
(4)歸經取穴:
根據各類疾病的癥狀,歸屬于一經加以治療,或用表里關系治療,稱歸經治療。如一系列消化系統癥狀選用脾胃調理。
(5)急救取穴
1)昏迷不醒用醒神開竅法:取十宣、合谷、人中、仆參等。
2)抽搐、止抽:取前承山、后承山、膝眼、委中、精寧、威靈等。
(6)治本法:
根據辨證施治選用治則(以扶正為主,如補脾、三關、補腎、二馬等)。
4.處方的基本規律及手法特點
(1)處方是穴位通過一定的組合形式而成,包括獨穴方和復穴方。
獨穴方:一般用一個穴,治一個病稱獨穴方。只要辨明病癥,用獨穴長時間進行治療即治愈,如嘔吐推天柱骨10分鐘。
復穴方:一般用兩個以上穴治病稱“復方”,包括主穴和配穴,是在辨證立法基礎上選用適宜的穴位,指定次數或時間組成處方。主穴是對主病、主癥起主要治療作用的穴位,一個處方中必須選定一個針對性穴作主穴,以解決主要矛盾。如脾虛瀉,大便時好時壞,面色蒼黃無澤,體瘦乏力等,可選補脾土為主穴,另可加外勞、逆運內八卦、清四橫紋、清大腸(或補)、推上七節骨等為輔穴。這樣配合組成加治療時間,既相輔相成,又可增強療效,同時又能扶正。
(2)手法特點:要輕柔相兼,多與成人推拿手法相似,但有些是特有的,還有以復合手法出現(成套的),如按弦走搓摩等。
(3)處方(復方)的組成:一組完整的處方應由以下要素組成:手法/操作形式/作用+穴位+次數/時間。如:補脾經100次,推三關3分鐘,退六腑2分鐘。這組處方中,脾經、三關、六腑為穴位;補為作用,推為手法,退為操作形式;加上各穴位的操作次數或時間,即組成一組處方。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穴位前只有手法、操作形式或作用中的一項,但因為手法、操作形式與作用之間是互相聯系的,所以其又隱含了其他兩項。如補脾經,其作用為補,手法為推,操作形式為將小兒拇指屈曲向里推。若為清補脾經,則其作用為平補平瀉,手法為推,操作形式為將小兒拇指伸直向里、向外來回推。
(4)處方的時間:前人多用次數計算,現在用分計算,一般速度快慢為180~250次/分鐘;可根據自己的速度折數。一般1周歲以內嬰兒單穴推1~2分鐘左右;幼兒2~3分鐘或根據病情增減。另外,臨床上推數只作參考,根據經驗如解表穴只要推到(有汗)黏膩感即止,不拘推數或時間。

按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