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嶺南中醫婦科學術經驗集成
- 王小云 黃旭春
- 1890字
- 2020-01-03 20:02:27
前言
在中醫學術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學派眾多,源遠流長。學術流派是中醫理論產生的土壤、發展的動力、傳播的途徑,也是人才培養的搖籃。學術流派是醫學理論發展的動力,各流派的爭鳴與滲透,促進了中醫的發展,使中醫理論體系得以不斷完善,臨床療效不斷提高。中醫地域醫學,是以地理環境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為出發點,根據當地中醫學運用中醫理論和臨床特色進行歸類的學術流派劃分方式。中醫的因人因地因時制宜的辨證原則使其非常重視地域醫學研究,也因此產生了許多具有地域性特色的醫學流派,如孟河醫派、嶺南醫派、永嘉醫派、新安醫派、齊魯醫派等。不同地域醫學流派的崛起,促進了中醫學術進步、繁榮和發展;醫學流派的爭鳴與交融,是構成當代中醫學術研究可持續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
中醫學術流派的形成與發展,是促進中醫學術傳承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是中醫學術特色的重要體現形式。深入開展中醫學術流派研究,既可有力帶動中醫相關學科發展,促使優秀人才成長,同時對中醫學術傳承與發展以及新時期有效保持中醫學特色優勢具有重要意義。學說、醫著、醫家和傳承關系是構成獨具特色的學術流派的基本要素,以醫家為研究中心,整理其學說、醫著,理清其學術傳承脈絡,是流派發展的必經之路,具有傳承前人、啟發后世的作用。近年來,關于中醫流派的研究越來越受到中醫界的重視,傳承名老中醫學術、搶救中醫文化的呼聲越來越高。
嶺南醫學成為中醫藥學的一個分支已有千余年歷史。嶺南獨特的地理、氣候環境和民俗風情,使嶺南醫學在眾多特色各異的流派中流光溢彩。嶺南醫學在歷史上具有開放、務實的特性,嶺南醫學臨床各科也各有其淵源和特色,這些都在中醫學歷史中寫就了獨特的一頁。我國著名中醫學家、醫史專家鄧鐵濤教授創造性地提出“嶺南醫學是祖國醫學普遍原則和嶺南地區實際結合的產物”,從而決定了嶺南地區的醫學文獻具有鮮明的嶺南地方色彩,并認為這一研究成果不僅可以發現該地區醫學發展的特殊性,通過對這些特殊性的研究,反過來也有助于認識整個中國醫學史發展進程。嶺南醫學的研究自20世紀70年代末由我國著名中醫學家鄧鐵濤教授開拓,迄今已30余年,在嶺南溫病、嶺南兒科、嶺南骨傷科等領域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嶺南婦科研究起步較晚,但也有近20年歷史。
嶺南中醫婦科起始于晉代,當時的嶺南醫家已經總結出了一些治療婦女經帶胎產雜諸病的方劑;清朝以后,精專于婦科的嶺南醫家開始增多,同時也出現了一批婦科學文獻,它們或為婦科專著,或散見于其他的一些醫著當中,基本都對婦科有比較系統的論述,能夠獨立成篇,這標志著嶺南醫家在婦科理論水平方面有了顯著的提高;民國時期,比較系統的婦科教材的編著開始出現,說明了嶺南醫家在婦科理論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新中國成立以后,嶺南中醫婦科已經向專業化發展邁進了一步,羅元愷教授提出腎氣—天癸—沖任—子宮軸以及天癸的概念相當于性腺軸及性激素的觀點,標志著嶺南地區婦科學的發展在理論上已經達到了較先進的水平。從嶺南婦科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嶺南婦科在中醫婦科流派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學術發展對整個中醫婦科的發展也有較大的影響。在嶺南學術觀點和思想的指導下,嶺南中醫婦科飛速發展,目前嶺南地區許多醫院婦科專科及學科建設在同類學科中居重要地位,在國內外有較強的示范與輻射作用。嶺南婦科流派傳承人羅頌平、張玉珍、李麗蕓、王小云教授等致力于嶺南中醫婦科流派研究,目前已有多篇專著及文章論述了嶺南中醫婦科的發展及現狀,并開辦學術流派研究班,以啟后人。嶺南中醫婦科流派將發揮嶺南醫學優勢,以發展中醫婦科為己任,提高中醫婦科臨床水平,促進中醫婦科學術水平發展。
本書的編寫內容主要包括梳理總結嶺南婦科流派學術思想,系統整理編撰各醫家的生平情況,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及醫案醫話等重要學術內容;可謂集嶺南中醫婦科各家學術經驗之大成,希冀對嶺南中醫婦科流派發展及學術傳承拋磚引玉,以啟后人,發揮嶺南醫學優勢,提高中醫婦科臨床水平,促進中醫婦科學術水平的發展。本書內容分為上篇、中篇和下篇。上篇概述了嶺南中醫婦科流派的形成與發展及其學術特點。中篇按年代順序整理編寫了清代至今的嶺南婦科醫家學術經驗,分別論述了各個醫家的生平簡介、學術思想、臨證經驗及醫案醫話。下篇主要介紹了嶺南中醫婦科名家驗方、特色療法及養生調攝。通過婦科血證、痛證、熱證和其他疾病分門別類整理論述,將嶺南中醫婦科名家驗方、特色療法條理清晰地展現。
最后,對所有為本書編寫工作付出努力和支持的人表示衷心的感謝!由于編者水平有限,加之古籍文獻難以查全,在本書的編寫中難免存在不足之處,敬請各位讀者批評指正,以期在今后補充,修改完善。
編 者
201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