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入護理學
- 李麟蓀 徐陽 林漢英
- 5字
- 2020-07-03 17:54:23
第一章 概 述
第一節 介入放射學簡介
一、 介入放射學歷史
我國放射學前輩汪紹訓教授早在1982年就指出:介入放射學是今后放射學發展三大方向之一。正如他的預言,此后,介入放射學在我國迅即發展。而且在當今21世紀臨床醫學發展方面微創醫學如日中天仍是一大重點。而這微創醫學的起始是從介入放射學開始的。這要歸功于介入放射學的創始人Dotter。
1964年Dotter報道了他創用的導管法血管成形術,他治愈的第一例83歲老嫗的下肢動脈閉塞,免除了她截肢術(圖1-1-1)的痛苦,雖然開始時遭到一些外科醫師的反對(圖1-1-2),但這一技術在歐洲得到立即響應,并獲得迅速發展,以后逐漸形成了一門在影像醫學引導下診斷與治療同時進行的新學科,這就是介入放射學。這一成就被譽為革命性的改變,此后,Dotter曾被推舉為諾貝爾醫學獎的候選人。
具體說介入放射學是一門在醫學影像設備(如X線機、CT、B超乃至MRI)的監控指導下,經皮或經腔插入穿刺針或引入導絲、導管等器械作抽吸注射、引流、造瘺或對管腔、血管等做成形、灌注或栓塞等診斷與治療的微創醫學。隨著時代的發展,原來在影像導向下注射無水酒精等的消融治療也發展為射頻、微波、冷凍、納米刀等多種消融治療。
這一技術因它的微創、高效、應用廣與費用低而迅速得以推廣,成為介于內科-放射科、外科-放射科、婦產科-放射科等的邊緣學科。而自成體系成為一門醫學影像學的新學科。從它的內容上,介入放射已分為血管性與非血管性兩大類,它們的發展各有自己的歷史與方向。
血管介入放射學的初期發展過程中,外科醫師也曾起過重要作用,有些技術來自外科手術,如經皮血管的導管術就是外科醫師設計的,以后被放射學家所采用并改良。1951年,Peirce通過套管作經皮置管術;1951年,Bierman用外科暴露肱動脈作選擇性內臟動脈置管造影,并作化療藥物注射。但這些工作都是分散的、孤立的,不成系統。
放射學家的積極發展則起了決定性的作用。1953年,Seldinger用套管及導絲作經皮穿刺置管主動脈造影(圖1-1-3)。這一技術被譽為革命性改變,從此血管造影不必切開皮膚并暴露血管了,而可直接穿刺進行。他因為此成就甚至被人提名為諾貝爾獎候選人。

圖1-1-1 Dotter與同軸導管法作血管成形術
A. Dotter于1963年作了第一例血管成形術;B.最初用的同軸擴張管;C.血管造影見股動脈局部閉塞;D.第一次用中間的較細擴張管成形后造影;E.第二次用外面的較粗的擴張管成形后造影;F.成形術后患者癥狀消失能行走;G.成形術前足趾缺血壞死;H.成形術后壞死足趾脫落,局部痊愈,免除截肢

圖1-1-2 血管造影術通知單
外科醫師申請放射科醫師作血管選影,但怕Dotter會開通血管,特地在申請單上寫明不要試圖打通它

圖1-1-3 Seldinger與Seldinger術
A. Seldinger發表論文時照相;B. Seldinger術原圖復制
1956年,Oedman、Tillander與Monrino等采用弧形導管作選擇性血管造影。從20世紀60年代初到80年代Cope一直重視研究細針、細導絲與細導管的研究,筆者以為他對以后更微創傷的介入治療具有重要影響。至20世紀90年代微導管與微導絲面世,這時高難度部位的插管造影或治療起了革命性變化。筆者當時重視研究如何以技巧取勝,將6F導管如何插入肝動脈分支內,自從推出微器械以后,常規介入迅速得到發展,而神經介入更是得到迅猛發展(圖1-1-4)。
1974年,Gruntzig發明雙腔帶囊導管作血管成形術(圖1-1-5)。Gruntzig的這一方法較Dotter法更為優越,使世界醫學界,尤其在美國掀起了一陣較長時期的“氣囊熱”,1977年,他又用此導管成功地為一患者在清醒狀態下作了冠狀動脈成形術,經過無數次的改進,目前這一方法已成為治療冠狀動脈狹窄的主要手段,這就是我們通常稱呼的血管腔內成形術或簡稱為介入成形術。此外,在心臟方面介入治療包括房、室間隔缺損及動脈導管未閉等經導管封閉術、經皮肺動脈瓣狹窄與二尖瓣狹窄帶囊導管成形術,肺動靜脈畸形栓塞術,以及栓塞體肺循環側支治療嚴重的法魯四聯癥等介入治療也陸續開展。


圖1-1-4 微導絲與微導管的應用
A. 微導絲與微導管通過扭曲的肝動脈插到肝腫瘤血管內;B. 微導絲與微導管通過扭曲的頸內動脈插入腦內血管



圖1-1-5 Gruntzig與他發明的雙腔帶囊導管
A. Gruntzig與他發明的雙腔帶囊導管;B. 現代帶囊導管;C. 球囊成形原理
1983年Dotter等與Cragg等已開始對支架的研究(圖1-1-6),他們分別作了動物實驗。為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基礎,至今各種支架均已應用,并在研究涂層支架,以防再狹窄。


圖1-1-6 早期支架
A. Dotter研制的支架;B. Cragg研制的支架
非血管性介入放射方面,早在19世紀80年代就有經皮穿刺活檢的報道,1883年Leyden就對肺炎患者作經皮肺穿刺抽吸,用來作細菌學檢查,1886年Menetrier則對肺部腫塊作穿刺,以求診斷肺癌。但一直都是淺表部位病變穿刺活檢和盲目穿刺活檢,以后逐步發展到在X線透視下用粗針穿刺活檢,從20世紀60年代后,隨著醫學影像設備、穿刺針、穿刺方法以及組織學和細胞學的發展,使經皮穿刺活檢逐步完善起來。Christorffersen等于1970年報道剖腹直視下對胰腺腫塊作細針穿刺活檢,然后行細胞學檢查,準確率可高達94%,為目前通行的細針穿刺活檢奠定了基礎。Oscarson等于1972年首先在選擇性動脈造影導向下,對胰腺和胃腫瘤行細針穿刺活檢,以后陸續有ERCP和胃腸造影導向下穿刺活檢的報道。目前應用較廣泛的是超聲和CT導向下穿刺活檢。前者早在1975年就有Holm等報道,并取得滿意結果,后者則在1976年由Haaga首先做了15例的報道。
在超聲或CT的導向下還可對膿腫和其他積液的精確定位并進行腹、盆腔內深部膿腫積液的引流治療,首先報道超聲導向下經皮插管引流者為Gronvall等氏,而首先報道CT導向下作引流者為Stephenson等氏,目前此項技術已發展到十分完善的境地,應用十分廣泛。
體內空腔臟器的經皮穿刺造瘺引流術最早為經皮腎造瘺術,1949年Kapandji首先作了順行性腎盂造影術,1952年Carter和Saypol在透視下經前腹壁作經皮經肝膽道造影和引流術,1954年Wickbom用測量X線照片方法達到將針頭或導管插入腎集尿系統造影、抽液檢查及測壓的目的。由Goodwin于1955年首先報道了腎盂積水的引流術。至1976年Fernstron與Johannson提出經皮腎結石取出術。雖然以后有體外振波碎石,但這一技術仍有很大價值,此外,隨著球囊導管與支撐器的問世,泌尿道狹窄的成形術也廣泛開展。
經肝穿刺膽管造影已沿用多年,1962年Modet首先報道在X線透視下用異物鉗經皮取出膽總管結石,以后隨著器械的改進成功率達95%。但直到1969年才有經肝穿刺膽管引流的報道(Kaude),且方法不盡完善。以后Molnan等采用類似Seldinger插管技術,沿導引鋼絲將引流導管放置于更可靠的部位。此術初期只作外引流,到1978年后才有作內、外引流的報道,Hoevels使這項技術日趨完善,發展了經引流導管作活檢和抽吸膽汁行細胞學檢查以明確病因;隨后又開展了放入支撐導管治療膽管狹窄;經T管用取石鉗和取石籃取出膽道手術殘余結石,以至通過經肝穿刺引流導管作碎石和取石術。多年來一直有人嘗試經導管注入溶石劑以治療膽石癥,但迄今仍未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
球囊導管擴張食管良、惡性狹窄以及食管胃吻合口狹窄和胃腸吻合口狹窄等則是由London等(1981)、Owman和Lunderquist(1982)開始的,至1983年Frimberger首先提出使用自擴式螺旋狀金屬內支架治療食管惡性狹窄,至1990年Domschke等使用自擴式網織狀支架后才在臨床上廣泛地應用。目前更有被覆支架與可回收支架。
1985年Platia等首先報道了輸卵管選擇性造影與再通術,以后有了很多改進,并被公認為比診斷性腹腔鏡檢查和輸卵管顯微外科術等技術簡單、安全、經濟和有效。輸卵管閉塞術也早在20世紀70年代有人采用經導管注入粘堵劑行絕育術,但因療效不鞏固而未被推廣。近年來,Hedgpeth(1994)和韓國的Ho(1996)采用射頻消融法閉塞試驗獲得滿意結果,它將成為簡單、安全而有效的絕育方法。
1967年Smith等首先報道了經皮髓核化學溶解術,以后陸續有人報道,基本操作技術大致相同,即在X線或CT導向下向椎間盤內注入木瓜凝乳蛋白酶或膠原酶,但是它在術后疼痛較明顯,1975年Hijikata首創經皮椎間盤切割術,將椎間盤切除以治療椎間盤突出癥,真正被世界各國廣泛采用的是在1985年和1987年Onik等研制和報道經皮自動椎間盤切割器以后。1996年Gangi等報道用激光治療椎間盤減壓術,但尚未被廣泛采用。
以上各項事業的發展均標志著非血管性介入放射的發展與成功。
如果說20世紀70年代是以球囊擴張成形術為熱點,那么,80年代是以金屬支撐器為熱點。金屬支撐器(Stent)又被稱為金屬支架,不僅用于血管,也用于膽道、泌尿道與食管等管道系統,使狹窄的管道經球囊擴張后被支撐在寬放的體位上,保持通暢不致再狹窄。至90年代,發現支架仍有再狹窄的并發癥,一些學者開始研究藥物涂層支架,至今仍方興未艾。進入21世紀,人們對影像導向下的物理治療尤為重視,如射頻、冷凍、微波、納米刀等的應用,為腫瘤開創了一條更為簡便有效的方法。
隨著介入放射學器械和技術的發展,目前能由它處理的疾病日益增多,陳舊的方法得到改良,大大造福于患者,替代了許多常規的手術治療,如20世紀90年代開展的最初由Rosch (1969年)提出的經頸肝內門體分流術(TIPS)是一種很好的治療門靜脈高壓癥的方法。它可替代外科的脾腎或門腔分流術,而且創傷輕、效果好、費用低。此外,主動脈夾層的帶膜支架治療、肺動脈栓塞的導管法治療等均有很大的發展。
至今,介入放射學仍處于發展時期,它有著不可估量的未來。它已被認為與內科、外科并列的三大醫學技術之一。
介入放射學之所以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究其根本在于它既有外科手術特點,又有內科治療機制,更有影像診斷綜合知識,加上它所特有的導管、導絲等操作技能互相結合成為一門邊緣學科,它在某些方面或對某些疾病有內、外科所不及的作用,它的創傷輕、療效好、并發癥少而輕、可重復治療、不影響必要時的內外科治療,更可為內外科治療作準備。因此,它的生命力是如此之旺,新技術、新項目不斷出現,終于形成了自成體系的獨立學科。
誠然,以往也有人在影像設備指導下開展了一些治療項目,如空氣灌腸作腸套疊整復,它是介入性治療,但是沒有成為一種系統方法,更不可能形成一種學科。而普遍公認的是1964年Dotter成功地用同軸導管治療下肢缺血作為介入放射學的里程碑,因為,在此后醫學界設計了多種導管擴張血管,其中Gruntzig設計的球囊導管擴張術被證明是非常有效的治療血管狹窄的方法。這一技術稱為經腔血管成形術(transluminal angioplasty),以后它不僅用于血管,也用于許多非血管性疾病,從此奠定的介入放射學基礎。而同時其他血管性的技術也進一步得到發展,如栓塞術、灌注術與血栓清除術等。
如上所說,在醫學影像設備的監控下,放射科醫師不僅對疾病作出診斷,還通過導管技術進行各種治療。而這一點與傳統的做法是完全不一樣的。不僅如此,現在放射科有了自己的病房,放射科醫師自己查房,自己制訂治療方案,與內科、外科一樣,參與各種疾病的會診;由于它有微創、高效、安全、并發癥少、康復期短、可重復性強及不破壞原解剖結構等優點,顯示了它有著更為寬闊的發展前景與旺盛的生命力;它所覆蓋的范圍廣,包括神經、循環、消化、呼吸、骨骼、泌尿、內分泌、婦產科、耳鼻喉科乃至眼科等各個系統,自然成為獨立于內、外科的第三學科。
而它與外科相結合在同一手術臺上對同一患者有機的組合,不同部位作不同方法的介入或手術治療,這種多學科治療的組合稱為組合手術(hybrid operation)。更是今后醫學的發展方向。
二、 介入放射學工作內容
(一) 血管性介入診斷術
現在做血管造影診斷都是采用改良法Seldinger術(圖1-1-7)穿刺血管后,將導管插入患者體內的某支需要了解的血管,注入對比劑,用血管造影設備將這一血管的形態及血液流動狀況顯示出來,再根據這些表現診斷血管是否有病,或與這些血管有關的疾病。譬如,血管瘤、血管狹窄或閉塞可以直接顯示,而惡性腫瘤可以根據其腫瘤血管的特殊形態與腫瘤的表現予以診斷。

圖1-1-7 改良法Seldinger術
A. 穿刺針進入血管后見噴血;B.插入導絲;C.退出穿刺針;D.導管隨導絲進入血管后退出導絲
血管造影診斷術作用:①確定體內出血的部位與性質,如:咯血、嘔血或外傷性出血等的責任血管。出血性質如:動脈瘤破裂出血、外傷性血管破裂出血、腫瘤破裂出血等。②診斷血管是否狹窄或完全閉塞,如發現動脈粥樣硬化、大動脈炎及血栓等,明確狹窄或閉塞的程度與部位。③腫瘤的診斷或介入治療前的檢查,包括全身各部位的良惡性腫瘤,如肝癌、肺癌、腎癌、消化道癌、血管瘤或畸形、子宮肌瘤等。
(二) 非血管性介入診斷術
非血管性介入診斷是在醫學影像監視下,利用導管和經皮穿刺等技術,對不是心、血管部位如肺、縱隔、肝、腎或淋巴等部位進行穿刺、活檢或造影等檢查的一種方法。
其作用為取得活體標本,明確診斷。
(三) 灌注術
通常是指動脈內藥物灌注術(trans-arterial infusion,TAI)。早期的方法主要為局部動脈直接穿刺或經手術置管。顯然這些方法創傷大,僅適用于易從體表接近的病變部位,因此本療法未能廣泛地應用于臨床。Seldinger技術的出現使經皮穿刺動脈插管成為簡單易行的方法,為TAI的廣泛應用提供了基礎。20世紀60年代介入放射學初具雛形。70年代初首先由外科興起在術中將導管留置在腫瘤供血動脈內作化療藥物灌注術,而現在已可通過介入方法插管作灌注術,并成為介入放射學的一個重要范疇,用于顱內惡性腫瘤、肺癌、食管癌、肝癌、膽道癌、胰腺癌、胃腸癌、乳腺癌、腎癌、盆腔及四肢惡性腫瘤的治療。以后,血管擴張劑TAI治療腸道及四肢缺血病變見諸于報道。同時各種TAI器材和方法相繼問世,如球囊阻塞灌注導管、同軸導管系統,專用灌注導管及導絲、導管藥盒系統和藥物灌注泵等。
與經手術置管灌注相比,經皮插管TAI的主要優點有:創傷小、操作簡單、可重復性強、插管位置準確、安全、并發癥小和療效高等,從醫學倫理上講,這類治療應該由介入方法取代手術置管。
本療法較靜脈給藥大大提高了療效,由藥物引起的出血傾向等全身副作用亦明顯降低,其缺點為導管難以長時間留置。
1. 灌注術基本原理
藥物的療效主要與其自身的藥理作用和病變對其的敏感性有關,病變區的藥物濃度(相對于外周血漿藥物濃度而言)和藥物在一定的濃度下與病變的接觸時間等因素也產生重要影響。而不同的給藥方式將對上述因素產生作用。以往注射給藥的方式主要為皮下、肌肉和靜脈注射。藥物均經靜脈回流至右心、肺靜脈、再經左心室泵出分散至全身。此過程中藥物已被血液充分稀釋混合。藥物在各器官的分布量主要取決于其血流量。而后再根據藥物自身的代謝和分布特點,分布于肝、腎、肺、皮膚等臟器,靶器官的藥物濃度主要與外周血漿藥物濃度平行,欲提高靶器官的藥物濃度,只有增加藥物注射量及注射速率(靜脈注射時)。而這樣做的藥物副作用與其用量的外周血漿濃度成正比,所以提高藥物療效和避免或減少其副作用的矛盾幾乎無法通過常規途徑解決。
而TAI是經由供血動脈給藥,藥物首先進入靶器官,使靶器官藥物分布量不受血流分布的影響,成為全身藥物分布量最大之所在。如某器官的血流量占全身的10%,經靜脈注射時藥物分布量也約占10%。以同樣的藥量和注射速在靶動脈內灌注,瞬間局部藥物分布量可較靜脈法提高約10倍。通過血液循環以后再分布時,出現于注藥后數分鐘以至數小時。它除受器官血流灌注量的影響外尚受藥物的脂溶性和蛋白結合率影響,一般說此時相,TAI給藥的靶器官藥物分布量亦較靜脈給藥方式多。這就是TAI的優勢所在。
所謂首過效應(first pass effects)主要指藥物第一次通過靶器官時被代謝和攝取的現象,也包括一些其他效應。
多數藥物在肝臟代謝,首過效應在肝的TAI時表現十分明顯。Fety等用Fotemustine 100mg /m2劑量對肝轉移瘤患者行TAI和靜脈注射藥代動力學比較,發現TAI時藥物的肝首過提取最高達0.9,而正常組織的藥物接受量可能明顯減少,相應藥物副作用明顯減低。Mori等用不同劑量和注速在豬的肝動脈內注入5-FU。豬肝動脈血流平均為41.2ml/min。當以5mg/(kg·d)的劑量和5ml/d的注速灌注時,肝靜脈和外周靜脈血中測不到5-FU,藥物幾乎完全被肝臟提取和代謝。而一些其他器官,如盆腔臟器、腦等,因不是藥物代謝的主要場所,藥物首過提取和代謝能力不如肝臟強,但仍較非靶器官藥物濃度高得多。
藥物經靜脈注射后經漫長的路途達靶器官時,已有相當數量的藥物與血漿蛋白結合,而使具有生物活性的游離藥物量減少,從而藥效降低。順鉑經靜脈給藥后2小時,98%與血漿蛋白結合,僅2%的游離藥物發揮抗癌作用。TAI時藥物直接在靶血管注入,路途捷近,到達靶器官時的藥物蛋白結合率較靜脈給藥低得多,藥物效價可提高2~22倍,療效提高4~10倍。此種效果也應歸因于首過效應。
藥物通過TAI時的首過效應能達到提高療效和減低副作用的效果,某些因全身用藥時副作用大而使用量受限的藥物采用TAI給藥方式則可安全使用。
2. 灌注方法
常規采用Seldinger技術插管,導管選擇性插入靶動脈后應先行動脈造影,以了解病變的性質、大小、血供是否豐富、側支血供等情況。然后進行必要的超選擇性插管即可開始TAI治療。穿刺途徑主要有經股動脈、橈動脈、腋動脈和鎖骨下動脈等。經股動脈穿刺操作方便、成功率高,主要用于短時間的TAI。經橈動脈穿刺方便簡單,成功率高,但由于入路動脈細,有可能引起血栓形成。經腋動脈和鎖骨下動脈穿刺難度較大、技術要求較高,因不影響患者行走,可保留導管用于長期持續性或間斷性TAI。TAI的主要方式有:
(1) 一次沖擊性TAI:
一次沖擊性(one shot) TAI是指在較短時間內,通常為30分鐘至數小時將藥物注入靶動脈,然后拔管結束治療。適用于惡性腫瘤化療。溶栓治療等。其特點為操作迅速、并發癥少、護理簡單。但因藥物與病變接觸時間較短及不能多次重復給藥,療效受影響。為提高療效,在藥物配制和灌注方法上有不少改進。
(2) 長期藥物灌注:
長期TAI是相對于一次沖擊性灌注而言,導管留置時間較長,灌注可為持續性或間斷性,適于腫瘤的姑息性治療、胃腸道出血和溶栓治療等。
本法又分為:①普通導管留置法:即用常規動脈造影器械和方法插管至靶動脈,造影明確診斷及確定導管位置正確后在穿刺部位用縫線或固定盤固定導管,再行灌注治療。由于股動脈插管時患者行動不便,因此較長時間的灌注者可經肱、腋或鎖骨下動脈插管。每次灌注后需用肝素鹽水封管,即用5~10ml等滲鹽水(含肝素125~250U)快速注入導管并立即關閉開關,防止血液倒流導管造成血凝塊阻塞。灌注期間常規適量的抗凝劑預防穿刺部位血栓形成。主要缺點是置管時間有限,患者行動不便,心理壓力大,護理工作較繁重并可能產生局部血栓形成,感染、導管堵塞或脫位等并發癥。②全植入式導管藥盒系統:另章介紹。
3. 臨床應用
①抗腫瘤:如治療肺癌、胃癌、胰腺癌等。②溶栓:直接溶解動、靜脈內的血栓。③松弛痙攣的動脈。④收縮血管:控制臟器出血。⑤其他:治療頑固性或難治性疾病,如嚴重的急性胰腺炎、頑固性結核等。
4. 灌注術相關問題及副作用
灌注后患者可能出現疼痛、惡心或灌注動脈血栓形成、導管梗阻、導管周圍滲漏或脫位等副作用。
(四) 栓塞術
栓塞術通常指血管栓塞術,是指將某種物質通過導管選擇性地注入某血管,使其阻塞,以達到預定治療目的。
1. 作用機制
栓塞術的作用機制似較簡單,栓塞物一旦注入血管則將靶血管阻塞。它有三方面的影響:對靶血管、靶器官(包括腫瘤和血管本身)及局部血流動力學,但影響的程度則取決于許多因素,諸如,栓塞水平、栓塞程度、栓塞劑種類和數量、靶器官本身的狀態等,其中前兩者的影響較大。
栓塞水平是指栓塞所造成的血管閉塞的部位,可分為:①毛細血管栓塞;②小動脈栓塞;③主干栓塞;④廣泛栓塞。其對以上三方面的影響是不同的。毛細血管水平栓塞可造成靶器官的嚴重缺血壞死,但可用于腫瘤和其異常血管團的治療。小動脈栓塞對靶器官的影響則較前者稍弱,壞死程度往往取決于靶器官是否為終末血供或潛在側支循環的狀況,可用于止血和腫瘤及部分性內臟切除。主干栓塞的目的則主要為改變局部血流動力學,對靶器官的影響較小。廣泛性栓塞則指前三者共存的情況、可造成靶器官的廣泛壞死。
栓塞程度是指靶器官供血動脈被阻斷的百分率。假如某靶器官的供血動脈有10支,5支被栓塞,其栓塞程度約為50%。實際工作中,掌握一定的栓塞程度是十分困難的,因缺乏實時的監控手段。在脾動脈栓塞術中,可在一定水平上控制栓塞程度,但誤差仍較大。栓塞程度與靶器官的壞死程度有明顯的相關性,但并不等同,意即栓塞程度越高,可能的壞死程度越大,估算的栓塞程度往往大于實際壞死程度。從中我們可引申出一個重要的概念: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栓塞術對靶器官造成的壞死或清除具有不完全性的特點。其主要原因為靶器官的供血動脈通常并不僅是術中造影所顯示的幾支,還有潛在的側支血供(如器官的包膜血管),甚至是靜脈供血(如肝、肺等)。
另外一個重要的臨床現象是對于大的腫瘤或靶器官,近血管門處的組織常難以完全栓塞,可稱為血管門部殘留現象。因栓塞劑優先進入靶器官的周邊血管,而且門區的組織易得到相鄰的側支血供,所以盡管術者認為已達完全栓塞,而靶器官只有極少數能達到完全壞死(清除)的目的。這就是術后病變復發的根本原因,也是栓塞術與外科切除相比的缺點。讀者必須清楚地認識這個問題、才能了解栓塞術在臨床治療中的作用和地位。換言之,栓塞術對于腫瘤和血管畸形的治療,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姑息療法,想通過各種栓塞法達到治愈的目的是很難的。所以必須與手術、化療、放療、局部穿刺注藥等結合,才能進一步提高療效。
2. 常用栓塞劑
無水酒精、明膠海綿、微球、鋼圈、可解脫的球囊、各種膠及碘油等。
3. 臨床應用
栓塞術應用范圍可大體地分為以下幾方面:
(1) 止血:
治療各種病因引起的血管出血。尤其是外傷、手術等引起的小動脈損傷。
(2) 治療血管病:
如動脈瘤、動靜脈畸形、動靜脈瘺(圖1-1-8)、海綿狀血管瘤、精索靜脈曲張等。

圖1-1-8 動靜脈瘺的栓塞治療
A. 動靜脈瘺簡圖;B. 將責任動脈栓塞治療瘺
(3) 治療各種富血供性良惡性實體瘤:
惡性腫瘤如腎癌、肝癌(圖1-1-9)、盆腔腫瘤、腦膜瘤及鼻咽血管纖維瘤等;良性富血性腫瘤如肝海綿狀血管瘤、子宮肌瘤、動脈瘤樣骨囊腫及腎錯構瘤等。這是我國介入學科的重要日常工作,約占綜合醫院介入工作量的70%~90%,栓塞術在其中扮演最主要的角色,可起相對根治性治療、姑息性治療和輔助性治療作用。

圖1-1-9 肝癌的栓塞治療
(4) 器官滅活:
主要用于脾腫大,脾功能亢進等脾臟病變和相關的血液病,嚴重腎萎縮并腎性高血壓,大量蛋白尿,新近用于宮外孕中止妊娠、甲狀腺功能亢進、良性前列腺增生均屬此類。部分性脾栓塞術及部分性甲狀腺栓塞術的關鍵是掌握栓塞程度,尤其是后者必須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
(5) 血流改道:
亦稱血流重分布,此類治療的目的多不針對疾病本身。可用于:①為長期動脈內藥物灌注時,將雙重供血者變為單支供血,方便給藥。如阻塞一側髂內動脈,對側置管給藥,使藥物較均勻地分布于整個盆腔。②在動脈栓塞時,有難以越過的分支時,先將分支栓塞再行治療,如肝動脈栓塞難以越過胃十二指腸動脈,可將胃十二指腸動脈栓塞,使藥物只進入肝動脈。③對某種術后可能出現并發癥的預防措施,如腹主動脈和髂動脈瘤做覆膜支架隔離術前,先栓塞腸系膜下動脈以防止Ⅱ型內瘺形成。④糾正靜脈血流方向,治療靜脈曲張。如精索靜脈曲張和盆腔靜脈淤血綜合征的治療,基于上述目的,此類栓塞應避免阻塞遠端的靶器官嚴重缺血,所以多以主干栓塞為主,采用鋼圈等栓塞材料為宜。
4. 栓塞術術后反應及并發癥
(1) 栓塞后綜合征:
栓塞術后綜合征為其主要反應,表現為疼痛、發熱、消化道反應、肝腎功能損害等,多為一過性反應。其中最重要的是疼痛,雖然此類反應通過一段時間可自行緩解,但患者易由此對栓塞治療產生恐懼感、并且不利于術后恢復。對癥處理仍是主要方法。
(2) 誤栓:
理想的栓塞應避免出現非靶血管及非靶器官栓塞,但有時在臨床實際操作中很難做到。而且很少量的栓塞劑反流至非重要臟器如脾臟等,臨床上通常也無明顯改變。雖然如此,但如能掌握要領,盡可能避免出現非靶血管及非靶器官栓塞仍是介入醫師的追求目標。為此,臨床上應注意下列幾點不當之處。①反流性誤栓:是指栓塞劑由靶血管反流而入非靶血管造成的非靶器官栓塞。發生的原因主要為栓塞劑注入壓力大、速度快和在前方已有阻塞的情況下仍追加注入,經驗豐富的術者較少發生,新手則要十分小心謹慎。慢速、低壓、勤核實栓塞情況乃是預防原則。②順流性誤栓:是指栓塞劑通過靶血管而致肺或其遠端器官栓塞。發生的原因為選擇栓塞劑的直徑小于靶血管直徑,或在采用阻控法釋放栓塞劑時,注入壓力過高,迫使栓塞劑越過靶血管。此類情況易出現在有大動靜脈瘺及分流量大的病灶。避免技術原因造成的并發癥。
(3) 過度栓塞:
指因栓塞明顯超過允許范圍造成嚴重的術后反應或并發癥。應少量分次注入栓塞劑,其間應不斷造影復查,以了解栓塞程度,適可而止。如把握不大時,寧可少栓也不要過度,尤其是治療良性疾病如甲亢、脾亢等時。同時必須選擇適當的栓塞劑。對液態栓塞劑,因其可導致毛細血管水平栓塞,可造成靶器官嚴重壞死,應小心使用。即使超選擇插管時,栓塞劑用量過大和注速過快仍可造成并發癥,值得注意。
(4) 誤栓引起的其他器官損傷:
如顱內動脈瘤栓塞術中,導管進入動脈瘤腔內觸碰到腔內血栓致其脫落造成栓塞,如果栓子停留于腦功能區供血動脈會引起嚴重的臨床癥狀,所以術中操作必須耐心細致,并須隨時注意觀察患者的情況,及時處理意外。
(5) 感染:
患者術后發熱、白細胞數升高,常為感染之故。
(6) 其他:
如腎上腺動脈栓塞引起的高血壓危象等,術中必須監測患者的血壓,并及時處理出現的各種癥狀。子宮動脈誤栓可引起閉經、輸尿管缺血壞死而尿瘺等。
(五) 成形術
成形術是指用球囊導管對狹窄、閉塞的血管或管道進行擴張等多種微創治療,使狹窄處管腔擴大,恢復其原先的管腔形狀的一種非手術療法,即通常所指的經皮穿刺腔內血管成形術(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圖1-1-10)。

圖1-1-10 血管成形術
A. 放支架前血管;B. 放入Wallstent
1. 血管;2. 粥樣斑塊;3. Wallstent 支架;4. 支架輸送器
1. PTA治療機制
目前公認的PTA治療機制為控制性損傷理論,即采用各種介入器材對病變段血管壁進行有限度的擴張,使病變段血管壁伸展,內皮細胞和粥樣斑塊表面成分脫落,血管內膜和中膜部分斷裂,內膜和中膜部分分離,血管外膜伸展超過其彈性程度,血管腔擴大,從而達到治療目的;另外,在血管粥樣硬化的患者中,粥樣斑塊受到擠壓而在血管壁上重新分布也是PTA重要的治療機制之一。
PTA術后,受損的血管壁各層發生纖維化,血管內皮下平滑肌細胞增生,血管內膜裸露面完全由新生的內皮細胞所覆蓋,從而完成受損血管壁修復的全過程。在此過程中平滑肌細胞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平滑肌細胞作為一種多功能細胞,既可位于內皮下,又可被覆血管腔面,與鄰近的新生內皮連接成光滑的內膜面。研究表明,平滑肌細胞受到血管壁損傷部位聚集的血小板、巨噬細胞和內皮細胞產生的各種細胞因子的刺激后,可產生增生、游走并被覆受損血管內膜面。
2. 臨床應用
(1) 血管性病變:
PTA常用于缺血性血管疾病的治療,理想的適應證為中等大小至大血管的局限、孤立、短段的狹窄或閉塞,也適用于多發或分散的短段狹窄或閉塞。
(2) 非血管性病變:
由于腫瘤、炎癥、瘢痕、化學傷等引起的腔道狹窄,如食管、膽道、氣管、輸卵管等均可用成形術治療。一般認為良性病變、未發育成熟的兒童患者以成形術為主,不主張用支架術。
3. 成形術的相關問題
成形術中如遇動脈痙攣,可用罌粟堿30mg稀釋后緩慢推注。術中應盡量避免粥樣物質或血栓脫落,誤將正常血管或側支血管栓塞。在急性血栓形成患者中應預先行溶栓治療,待血栓部分或全部消融后施行PTA術,以防遠側肢體血管栓塞。
4. PTA術后并發癥及預防
(1) 常規血管介入并發癥:
導絲或導管斷裂、血管穿孔、內膜撕裂,多由操作不當而引起。為此,提高術者的操作水平及經驗、使用更安全的器材等可減少這類并發癥的發生。一旦發現血管穿孔,可用球囊導管擴張壓迫穿孔部位以止血,必要時行外科手術治療。
(2) 遠端栓塞:
髂動脈PTA及支架術后偶爾可以見到遠端動脈的栓塞。如果栓塞造成小腿部缺血,就必須采取抗凝及取栓等治療措施。
(3) 球囊破裂:
使用前應了解該球囊導管的破裂壓力,充盈球囊時應緩慢,切忌用猛力突然加壓。
(4) 出血:
由于術中使用較大量的肝素,穿刺部位血腫發生率較高。壓迫止血要較長,也可采用次日拔除導管鞘及有效的局部加壓預防其發生。對于巨大血腫可采用局部穿刺抽吸和局部理療的方法促進其吸收消散,如出現局部血管或神經壓迫癥狀時可考慮手術清除血腫。
(5) 動脈夾層:
可能由于在插管過程中導絲或導管操作不當、導管過硬或過粗、導絲進入破損內膜下、球囊持續擴張過程中球囊移位等情況下,導致血管夾層。其實,根據成形術原理,成形本身會造成內膜或中膜的損傷,自然可能形成夾層。夾層表現為對比劑節段性滯留,消失延遲,血管腔變狹窄,血管邊緣充盈缺損。應立即停止操作,將導管或球囊導管退至大血管內,讓血流恢復。輕度內膜剝脫一般能自行緩解。中重度動脈夾層,尤其是重要臟器及肢體血供動脈必須及時處理,可通過動脈夾層部位植入裸支架或帶膜支架以改善遠側血流,恢復血供。
5. PTA后再狹窄機制
球囊擴張后的血管壁將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表現為血管和內膜的斷裂,致使大量膠原纖維暴露,大量血小板沉積并形成附壁血栓,這種反應尤其是在過度擴張和力量使用不當時容易發生。血栓機化后可能導致再狹窄。另外血管內膜中平滑肌細胞在某些生長刺激因子的刺激下過度增生也是再狹窄的重要因素。血管痙攣在再狹窄過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但血管痙攣無疑將增加球囊擴張時對血管的撕裂力量。
(六) 支架術
現在通常所說的支架多為金屬支架(Stent),是一種用于支撐管道的器材,其特點是能通過細小管道進入預定部位,釋放后能膨脹至設定口徑, 對管壁有持久的支撐力。臨床上實際應用的尚有一種塑料支架,為了區別稱呼,后者又稱內涵管。
1. 分類
金屬支架種類較多,按其膨脹的方式可分為自膨式及球囊膨脹式(也稱為球擴式)。自膨式金屬支架一旦釋放后便能靠不銹鋼絲的彈性膨脹或靠鎳鈦合金的形狀記憶功能在設定的溫度下膨脹,如“Z”-stent、Wallstent、Smart、Memotherm stent等。而球囊膨脹式金屬支架釋放時自身不能膨脹,需要靠球囊導管將其擴張后才能支撐管道,常用的是Palmaz、Strecker、Bridge等支架。
按支架結構可分為編織支架(如Wallstent和焊接支架等)、激光切割支架(如Smart、Menotherm-stent、Palmaz、Saxx-stent、Corinthian-stent)等。
而按支架表面情況可分為裸支架(bare stent)與帶膜支架(covered stent)。裸支架即為普通支架,由于這類支架其基本結構為網格狀,故液體及氣體可通過這些網眼自由進出,因而并不影響管道分支的功能。為此,廣泛用來支撐各類管道,尤其是血管、膽管及氣管等。這類支架釋放系統細小,操作簡單,但腫瘤組織可通過網眼長入支架內,引起阻塞。帶膜支架是指用涂膜或聚乙烯膜覆蓋的支架,它克服了裸支架腫瘤能經支架網眼長入支架內的缺點,更能封閉瘺口,故常用于食管氣管瘺、食管縱隔瘺及惡性腫瘤所致的食管狹窄,乃至血管破裂、主動脈夾層及血管瘤等。
2. 支架的臨床應用
(1) 血管性疾病:
經球囊成形術治療無效、或血管嚴重狹窄、或為了避免血栓脫落的血管狹窄性病變可用支架治療,如頸動脈、節段性狹窄的下腔靜脈、腎動脈等。
(2) 人為腔道:
在肝硬化門脈高壓癥的治療中,TlPS的方法是在肝實質內打通肝靜脈與門靜脈,用球囊將肝實質打開一個隧道,在這中間放一支架,使門靜脈血通過肝靜脈進入體循環,從而降低門靜脈壓。
(3) 非血管性疾病:
對于球囊擴張無效的狹窄,尤其是惡性病變引起的狹窄,可應用支架治療,如食管、氣道、膽道等。
3. 血管支架并發癥
(1) 支架內血栓形成:
由于肝素化不足,或患者處于高凝狀態,可使支架內血栓形成,造成血管阻塞,可經導管行局部血栓溶栓治療,藥物多選用尿激酶,也可選用t-PA。
(2) 遠端栓塞:
由于導管操作中使血管內斑塊脫落導致。較小的栓塞不引起臨床癥狀,一般不需處理。如栓塞較大血管,可行導管取栓術或局部溶栓治療。
(3) 血管破裂:
非常罕見。多因操作失誤、支架選擇不當等導致。一旦發生,迅速用球囊阻塞破裂的血管,以求盡快止血。再根據情況選擇血管內帶膜支架或外科手術治療。
(4) 支架內再狹窄:
支架的植入引起血管局部血流動力學及血管本身的一系列反應,支架內新生內膜形成,導致再狹窄。目前,關于血管再狹窄的機制仍不十分清楚,是目前研究的熱點問題。
4. 非血管支架并發癥
并發癥隨支架所在器官而不同,一般為:
(1) 黏膜損傷:
支架兩端與所在器官黏膜相對活動引起的損傷。
(2) 出血:
如果支架兩端與所在器官的相對活動引起所在器官的血管損傷,如食管靜脈曲張,可引起出血,嚴重者可能導致死亡。
(3) 術后支架移位:
由于吞咽或呼吸等運動,使支架可向上或下移位,甚至支架脫落。
(4) 術后復發腔道再狹窄:
與血管支架一樣,非血管支架置入后這會引起再狹窄。所以多數學者主張良性病變盡可能只作球囊擴張術。
(5) 其他:
根據支架部位而定,如尿道支架者,可在支架近端形成結石,部分患者會有不同程度的逆排精和排精痛及血精等。
(七) 濾過器置入術

圖1-1-11 濾器置入
箭所指的為濾器
此術為將一種由金屬材料制成的“濾網”放在下腔靜脈內(圖1-1-11),以阻擋有可能來自下肢靜脈和盆腔靜脈內的血栓脫落,防止血栓進入肺內引起致命性肺栓塞和肺梗死。應用范圍于已有肺動脈栓塞,或下列有可能引起肺栓塞的情況時:①急性深靜脈血栓,包括較大的髂、股、腘靜脈血栓。②慢性深靜脈血栓急性發作。③深靜脈血栓時外科準備做血栓手術清除術前。④深靜脈血栓介入治療前。⑤慢性肺動脈高壓。主要并發癥有濾器移位、脫落及可能影響下腔靜脈的血流等。極少數患者在放置下腔靜脈濾過器后,仍然還會發生肺動脈栓塞。
(八) 溶栓、去栓術
溶栓術是指應用介入插管的方法,將導管直接插至血栓,注入溶栓藥物,使藥物直接和血栓接觸,充分發揮藥物的作用,使血栓溶解,血流恢復;去栓術是指將特制的導管插入血栓內進行粉碎或旋切、抽吸,即以機械的方法將血栓去除。溶栓、去栓術常結合使用,其目的是清除血栓、恢復血流、縮短病程、減少血栓形成引起的后遺癥,主要應用于:①動、靜脈血栓形成;②血液透析道血栓形成。主要并發癥為出血。
(九) 粥樣硬化斑塊切除術
動脈內有粥樣斑塊沉淀,造成血管狹窄,血脈不通,肢體缺血而發生疼痛、蒼白、脈搏摸不到。將特制的導管和旋切裝置引入該血管內,切除斑塊并吸出體外,從而使動脈管腔擴大,稱粥樣硬化斑塊切除術。
下列情況不宜作此術:①痙攣性狹窄;②狹窄小于50%的病變;③遠端組織缺血癥狀不明顯者;④凝血機制障礙。
(十) 藥盒—導管系統(PCS)植入術(詳見第四章與第六章)
藥盒—導管系統植入術是經皮穿刺將導管一端保留在病變供血血管內,另一端與藥盒連接,再把藥盒埋在皮下,建立動脈或靜脈長期血管內給藥途徑。
目前主要用于長期、規律性地對各種實體性腫瘤進行經動脈灌注化療,是腫瘤姑息性治療的重要措施之一。
此技術與手術方式埋植藥盒-導管系統相比,具有創傷少、操作簡便、置管位置準確和并發癥少等優點;與常規介入插管化療相比,它不必反復穿刺插管、可每天小劑量規律治療、注藥時間長,反應輕等優點,臨床上已推廣應用。多采用經皮左鎖骨下動脈或經股動脈植入,肝轉移瘤也可選用門靜脈內植入術。需長期靜脈給藥者,可經鎖骨下靜脈或肱靜脈行中心靜脈藥盒-導管系統植入術。此項技術成功率較高。并發癥除與穿刺插管有關的一般并發癥以外,可能有圍術期發生的切口延遲愈合、藥盒外露、感染、留置管移位和囊腔內積血,中遠期并發癥主要有留置管移位、留置管阻塞和靶血管閉塞等。這些并發癥一般不嚴重。
(十一) 經皮異物取除術
經皮異物取除術是指在影像設備監視下,利用經皮穿刺,引入導管、導絲和特殊的取異物裝置,取除體內異物的方法。主要用于心臟和大血管內異物。與外科手術取除異物相比,經皮異物取除術不需全身麻醉、不必切開心腔或血管、創傷小、操作安全、并發癥少。但已同心血管壁牢固粘連的異物、或已發生心包膜穿孔的異物、或異物過多過大者以采用外科手術取除為妥。
介入方法的成功率視異物情況、設備和器械條件而差別很大。可能的并發癥主要是異物部位的血管損傷,心臟內取異物可能誘發心律失常、心臟穿孔,靜脈系統取異物可能引起肺栓塞,動脈系統取異物可能引起末梢血管栓塞。
(十二) 腹水—靜脈轉流術
腹水-靜脈轉流術是指將一根特制導管的一端置入腹腔,另一端置入上腔靜脈或下腔靜脈內,靠腹腔和靜脈兩者的壓力差,使腹水轉流入體循環。腹水-靜脈轉流術的主要目的為:腹水回流入循環系統、減輕患者痛苦、避免體內營養隨腹水丟失。主要應用范圍:經各種治療和放腹水治療后腹水又迅速增長的各類惡性腹水、肝硬化頑固性腹水和其他良性頑固性腹水。介入法置管的創傷小。可能的并發癥為感染、導管阻塞、導管周圍漏,少見的并發癥有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腫瘤播散、上腔靜脈血栓形成、肺栓塞等。
(十三) 活檢術
經皮穿刺活檢術是一項極有診斷價值的方法,已廣泛應用于身體各部位和器官的病變。目前,經皮穿刺活檢有三種方式:即細針抽吸活檢、切割式活檢與環鉆式活檢。三種活檢所用活檢針不同,適于不同部位病變的活檢需要。
1. 引導方法
經皮穿刺活檢應在影像引導下進行。所用的引導方法為:X線透視、超聲引導、CT和MRI。超聲對實質器官如肝、腎等的囊性或實體性腫物可進行實時監視,帶穿刺探頭的超聲儀(圖1-1-12)定向準確,且可顯示活檢針的軌跡、進針的方向、進針深度以及鄰近結構,引導成功率高,使用方便,是目前最常用的首選引導方法。X線透視簡單,適用于能在透視下定位的病變,如肺部腫塊、骨骼病變等。CT定位準確,但操作程序較超聲引導復雜,且接受X線輻射量較大,多用于縱隔、腹部、盆部病變活檢。MRI定位無射線,利用MRI實時顯示功能可以對淺表病變行活檢導向,但要求無磁性的特殊穿刺設備。

圖1-1-12 帶穿刺探頭的超聲儀
2. 臨床應用
經皮穿刺活檢廣泛用于診斷各系統、各器官的病變。①胸部:診斷不明的肺內結節與腫塊病變,已知為惡性病變但組織類型不明者,均適于經皮穿刺活檢。②腹部:肝、胰、腎、腹膜后等部位性質不明的病變可經皮穿刺活檢,尤其對胰腺癌與胰腺炎的鑒別診斷有價值。③其他:骨關節、肌肉系統、盆部、乳腺、椎管內病變等也可行經皮穿刺活檢。穿刺活檢對惡性病變的準確率為90%以上,良性病變為95%以上。因細針活檢的并發癥很少,因此是安全有效的檢查方法。
(十四) 滅能術
將無水酒精、醋酸或沸水等滅能物質注入到腫瘤、囊腫、血管或神經節內,會引起組織的損傷、蛋白質強烈變性和凝固壞死,從而使腫瘤細胞壞死、囊壁破壞和神經節功能喪失,局部組織或器官的功能消失,達到局部治療目的。
介入滅能是在超聲、CT、DSA等影像設備指引下穿刺病灶,能非常直觀地觀察到組織器官的解剖結構、病灶大小,所以容易做到正確的定位與判斷。
并發癥為注射時酒精漏出,刺激包膜引起腹痛,53%~89% 的患者手術后1~3天發熱,部分患者出現醉酒現象,若注入酒精量過大可出現肝功能改變。
(十五) 引流術
引流術是經皮穿刺引流或抽吸,配以適當的藥物治療,以達到診斷和治療目的的一種微創治療方法。主要在膿腫、囊腫、血腫、積液的治療中應用廣泛,能取得損傷小、見效快的治療效果;對于泌尿道和膽道梗阻性疾病,將梗阻近端的液體引至體外或梗阻的遠端,作為一種姑息性的治療,也起到很好的作用。
可能的并發癥為穿刺引流過程中發生出血、血腫、感染或氣胸,其他如引流管引起不適與疼痛,引流不暢或阻塞,引流管周圍滲漏,引流管滑脫等。
(十六) 造瘺術
經皮造瘺術與引流術常因概念不清而混淆,如腎盂引流術也被稱為腎盂造瘺術。引流術應指將腔道梗阻上方的體液或膿腔的膿液轉流到體外或梗阻遠端,而造瘺是將體內器官與體外打通,建立一瘺口,它既指可以引流的引流術,也指向體內注入食物、藥物等治療通道的手術。
造瘺目前主要用于消化系統。由于咽喉、縱隔、食管或賁門器質性或功能性病變,使患者不能進食。過去用外科手術方法作胃、腸造瘺以解決患者進食問題,現已成為傳統方法。因為這類患者往往已很衰弱、營養不良、手術條件很差,加上手術需要全麻增加了危險性。
介入方法造瘺因系局麻手術、安全、創傷小,不打開腹腔,沒有內部縫線,胃與皮膚間的通道小。這一方法的基本步驟簡單,早已為介入放射醫師所熟悉,所以并發癥與死亡率低。
(十七) 封堵術與隔絕術
封堵術是將體內不正常或正常的通道封堵,使其不再通暢。
1. 不正常通道
主要指由于腫瘤浸潤、外傷、手術后切口或吻合口瘺如食管瘺、腸瘺、膽瘺、胰瘺、直腸陰道或會陰瘺等。
介入性封堵治療的方法是:用帶膜支架將瘺道隔離。如食管支架(圖1-1-13)、結腸支架與血管支架封堵,使瘺道不再開通。


圖1-1-13 食管瘺封堵術
A. 食管瘺;B. 瘺已被隔絕
2. 正常通道
為了絕育將輸卵管封堵,又稱輸卵管注藥絕育術,即用介入插管的方法向雙側輸卵管內注入粘堵劑,封堵輸卵管,達到絕育的目的。成功率達97.5%。
(十八) 再通術
再通術其實就是成形術的一種,使原已不通的管道打通。這里所指的主要用于女性輸卵管。介入性再通術成為目前診治輸卵管阻塞的主要方法。以往用真空同軸導管子宮輸卵管造影再通裝置造影法,該裝置太昂貴,現已不用。目前用一J型導絲將9F和5.5F導管引入宮腔,用超軟頭導絲再通,它很容易順彎曲的輸卵管前行,輸卵管再通后,注入2~3ml對比劑造影。如果對比劑呈線條樣流動并最終經輸卵管傘端進入盆腔說明手術成功。如果對比劑中斷反流,說明粘連阻塞仍存在,應試用上述方法重復操作。
(十九) 神經阻滯術
神經叢阻滯術包含腹腔神經叢與腰交感神經干阻滯兩部分。前者可緩解胰腺癌、胰腺炎、肝癌、腎上腺腫瘤等引起的上腹部頑固性劇痛,后者可緩解某些下肢動脈缺血性疾病引起的下肢劇痛。具體的方法是:在CT或超聲導向下,以細針經皮穿刺腹腔神經叢或腰交感神經干,注入神經阻滯劑,中斷痛覺神經徑路,達到止痛目的。與神經叢無關的疼痛和鎮痛劑已成癮者不宜作此治療。
主要并發癥有一過性低血壓、醉酒現象(與神經阻滯劑中含酒精有關)、胰腺壞死、腹膜炎、血尿、癱瘓等。部分患者因神經叢解剖變異而導致療效不佳。據報道有效率為32.7%,部分有效為39.7%,無效率為27.6%。術后復發率為57.8%。
(二十) 椎間盤減壓術
由于頸、腰椎間盤突出壓迫附近神經,使肢體麻木、功能障礙。在X線監視下,通過經皮穿刺將定位針插入病變椎間隙中央,然后用擴張器和套針進行抽吸(圖1-1-14),或者用0.4mm的光導纖維穿刺針進行激光減壓,如果行膠原酶溶解術則將穿刺針插入突出物周圍的硬膜外腔后,注入膠原酶,溶解突出的椎間盤,使壓力消除,功能恢復。

圖1-1-14 椎間盤減壓術
可能出現的并發癥有:①血管損傷出血并腰大肌血腫形成;②神經損傷;③穿入腹腔引起臟器損傷;④椎間盤感染;⑤疼痛;⑥化學性腦脊髓膜炎。
(二十一) 椎體成形術
經皮椎體成形術是在影像引導下通過經皮注射技術將特定的材料(主要成分為骨水泥)注入已被破壞或有破壞危險的椎體內的一種微創治療方法(圖1-1-15)。



圖1-1-15 椎體成形術圖
A. CT示頸2椎體轉移瘤;B.CT引導下后外側入路穿刺;C.注射PMMA后病灶填充良好,有少量PMMA溢入椎管內硬膜外(→)
由骨質疏松和溶骨性腫瘤轉移等引起的椎體壓縮性骨折臨床較為常見,處理棘手,傳統上各種保守治療方法并非十分有效,且治療時間長,并發癥多;而手術風險大,不適合多發椎體病變。由于椎體成形術創傷小、起效快、并發癥少,已廣泛應用。
可能的并發癥主要有兩類:一是骨水泥聚合產熱引起炎癥反應所致發熱和疼痛,術后2~4天給予抗炎藥物可有效緩解。另一類是骨水泥漏入硬膜外、椎間孔、椎間盤、椎旁軟組織以及椎靜脈叢,少數漏入椎間孔及硬膜外可引起神經根損傷、脊髓壓迫,個別造成癥狀者需急診手術椎板切除減壓;骨水泥外漏的一個罕見并發癥是造成肺栓塞。目前經皮椎體成形術引起的小的、一過性的并發癥在骨質疏松患者中為1%~3%,在椎體腫瘤患者中有人報道最高為10%。嚴重或永久的并發癥極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