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內傷因素

1.飲食失調——古之饑飽無常與今之飲食過盛
金·李東垣創立脾胃內傷論,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被后世稱為“補土派”始祖。其認為脾胃是元氣之本,亦為升降的樞紐。從時代背景看,李東垣生活于南宋北金對峙的混戰時期,戰爭頻繁,民不聊生,戰亂之后,疾病流行。東垣所處時代的脾胃之病應多為饑飽無常所致。隨著時間推移,現代社會物質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獲取足夠食物已不是大多數人的難題。相反,在食物種類愈發豐富、味道愈發可口的同時,飲食過盛問題悄然而至。早在《黃帝內經》中已指出:“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現代人們肥甘厚膩之品食用過多,飲酒無節制,嗜食辛辣、生冷。“飲食失調”雖仍是脾胃受損的主要病因,但其內涵在當今社會已然趨向于“飲食過盛”為主。
2.情志失調——古之悲恐與今之憂思
戰爭年代,七情致病因素多有悲憤與驚恐。而現代社會,隨著科技的發展,不管是農業還是手工業已逐步向機械自動化轉變,造就了越來越多的腦力勞動者。工作壓力大,人際關系復雜,競爭日益激烈,人們思慮過度,肝郁乘脾;心火過盛子病及母,進而導致脾胃受損而變生諸病。《素問·舉痛論》曰:“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脾為土臟,坐處中州,脾氣主升,胃氣主降,為人體氣機升降之樞紐,升降有序,氣機通暢,人即安康。一旦思慮太過,氣機郁結,氣結則水谷不能正常運化,脾不升清,胃不降濁,以致積滯中阻而形體無以所養,故而出現食欲不振、脘腹脹滿、四肢乏力等癥。
3.勞逸失調——古之勞力與今之勞神
“勞則傷氣”,在以體力勞動為主的時代,人們往往易耗傷氣導致氣津耗損過度而出現少氣乏力、神疲懶言等癥。時代變遷,現代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勞動方式發生轉變。許多年輕人夜以繼日地工作,深夜不寐,生物鐘顛倒,大腦不得休息,未能做到很好的勞逸結合,過度勞神則心血耗傷,思慮傷脾而致脘悶納呆、腹脹便溏等癥。另一方面,隨著社會進步,代步工具的增多以及大都市擁堵的交通環境,使得許多人每天上下班的路上時間就要2~3個小時,身體缺乏適當的運動和鍛煉,身心失調,使得精神抑郁、煩躁,人之氣血不暢,陰火內生,脾胃運化功能失職而變生諸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忻城县| 金溪县| 维西| 临漳县| 瑞金市| 新野县| 芮城县| 达孜县| 樟树市| 汕头市| 象州县| 石门县| 贵定县| 娄烦县| 略阳县| 霍林郭勒市| 景德镇市| 邢台市| 石泉县| 杭锦旗| 恩平市| 两当县| 双柏县| 宁晋县| 合江县| 大安市| 酉阳| 东台市| 兰考县| 盘山县| 葫芦岛市| 枞阳县| 屏山县| 夏邑县| 唐海县| 福安市| 义乌市| 凤阳县| 江源县| 玛纳斯县| 景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