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審三因

遵陳無擇之三因說,濕之成因不外乎外因(外濕)、內因(情志所傷)與不內外因(飲食、勞倦等),后二者為內濕之成因。
1.濕病繁雜,首辨內外
濕邪為病,種類繁多,濕邪之來源亦不能一概而論,首當分為外感與內傷。而內外濕又常相互影響,互為因果。
外濕為病,多因氣運太甚,或非其時而有其氣,致天暑下逼,氤氳蒸騰;或受霧露雨淋;或久居卑濕之地,江河之上;或水中作業;加之正氣不足,腠理空疏,濕邪乘虛內侵感而受病。路老更認為當今之空調傷冷,以及近來多發的霧霾亦多從濕化。
內濕為病,每與飲食、情志、勞倦等密切相關。若飲食不節,或饑飽不調,暴飲無度,恣食生冷,素嗜濃茶,或過嗜肥甘厚味,均易導致脾胃損傷,致中氣受損,運化不及,內濕停聚。正如《內經》所言:“卑隘之土,易于聚濕。”亦可因情志為病,氣機失調,肝、肺、三焦宣化不利,從而影響水液代謝,聚而成濕。或因勞倦所傷,勞力、勞神、房勞過度都會導致臟腑經絡氣血的失常,尤其耗氣傷神,均易導致濕邪內生。
此外,臨床上的失治誤治屢見不鮮,因失治誤治所導致的變證或壞病多有發生,因此而致濕邪內生也是濕病的成因之一。臨證時,濕病的治療當有所析辨,尤其外濕與內濕在治療上不盡相同,明確區分是診治的前提。
2.濕病廣泛,南北皆有
六淫致病,各家皆有所論,但風、寒、火、熱之邪,向為人所重視,而對濕邪則論述較少,丹溪雖有“六氣之中,濕熱為重,十常八九”之說,但亦詳于熱而略于濕。葉天士曾根據江南水鄉,溝渠縱橫,暑期較長,熱迫濕蒸,人處其中易得濕病的特點,明確指出:“吾吳濕邪害人最廣。”實補前人之未備。但對北方濕病未曾論及,致使有人認為,北方干燥,剛勁多風,濕邪不甚,而予以忽視。
路老通過多年臨床實踐,逐漸認識到,濕病非僅南方獨有,北方亦不少見,一直強調“北方亦多濕”的觀念。只是兩者感邪途徑有異,受侵臟腑有別。特別是當今時代,人們工作節奏加快,飲食失節,饑飽不調之人增多;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譜的改變,過飲茶酒、冷飲,食肥甘之人日長;冰箱、冰柜的普及,恣食生冷者隨處可見,致使脾胃受損,中陽困遏,水濕停聚之證有增無減,屢見不鮮。
3.長夏濕盛,寄旺四時
內濕與外濕常相互引動,互為因果,故路老在濕病的治療中十分重視濕邪的季節特點。長夏之氣通于“濕”,“人與天地相應”,人與自然界息息相關。疾病的發生,也與時令氣候關系密切。濕邪一般多發生于春夏等陰雨、潮濕季節。《醫原·濕氣論》曰:“濕土旺于四時,而春夏為甚,冬季尤甚。”《時病論·秋傷于濕大意》說:“大暑至白露,正值濕土司權,是故謂之秋傷于濕。”斯時,炎暑下迫,地濕上蒸,人處其中,易感而受病。特別是夏季炎熱,人多貪涼飲冷,易損傷脾陽,使運化遲滯,濕濁內生。但濕為土氣,寄旺于四時,易兼夾于其他邪氣,故在大量的臨證中,其他季節亦常見到。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田县| 鄂州市| 大安市| 登封市| 昌图县| 万荣县| 华坪县| 马山县| 马龙县| 商洛市| 塔城市| 山西省| 分宜县| 西贡区| 阿拉善盟| 平安县| 永宁县| 平泉县| 甘泉县| 庆元县| 襄城县| 麻栗坡县| 大足县| 红原县| 吉隆县| 阿拉善左旗| 大洼县| 浦北县| 洪洞县| 鄂伦春自治旗| 瑞丽市| 墨脱县| 惠水县| 晋城| 三明市| 平定县| 定安县| 江门市| 西乡县| 砚山县| 达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