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案
1.胸痹
鄭某某,男,80歲。
患者2個月來,經常咳嗽,前胸中部疼痛,白天較重,無痰,自服咳嗽及感冒藥后未見好轉。1976年12月6日開始咳血為鮮紅色,無血塊,每日約兩次,早晚各一次,每次咳血約100毫升左右,3天后伴全身發熱不適,在某醫院急診觀察四天,咳血量減但未止,血呈暗紅色,熱未退,伴全身疲乏、消瘦而收入該院病房。
患者入院后,多次咳血,胸悶氣急,每次咳血量50~ 100毫升,兩肺呼吸音粗糙,無水泡音存在?;灆z查:白細胞總數:17700立方毫米,肝功能正常,堿性磷酸酶6.6單位,血鈣9.5毫升%,無機磷:3.6毫克%,鉀20.5毫克%,鈉307.5毫克%,氯化物670毫克%,三酸甘油酯153毫克%,B-脂蛋白440毫克%,膽固醇246毫克%,血沉26毫克/小時,痰培養兩次:見有甲型溶血性鏈球菌、卡他球菌,三次痰液涂片找癌細胞未見,三次心電圖均正常,胸片提示:右上縱隔陰影增寬,縱隔右移,右肺門有塊狀物,考慮有肺癌可能。經用青霉素、慶大霉素、凝血敏、對羥基比氨、安絡血、垂體后葉素、腫節風及中草藥,體溫逐漸趨于正常,但咳血沒有止,精神進一步委頓,胸悶,動輒氣急,乃于12月16日邀余會診。余認為此病不應著眼于止血,其癥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應屬于胸痹范圍。所以造成胸痹,則因高年肺氣不足,痰熱留戀夾瘀互阻胸中所致。又與《金匱》所論陰寒內盛之胸痹不同。故宜取扶助正氣為主的方法,予以益氣養陰祛瘀,清熱化痰通絡。該院同時配合西藥抗菌素及少量的環磷酰胺治療。至此之后,咳血逐漸停止,胸悶氣急大有改善,以至體溫正常,癥狀消失,精神振作,于1977年1月16日出院。出院前檢查:白細胞總數6500立方毫米,重拍胸片報告:右上縱隔影較寬,但與前片比較明顯吸收好轉,氣管移位已恢復正常位置。認為以炎變伴肺不張可能為大,經治療后獲得基本治愈。出院診斷:①肺氣腫合并右肺肺炎;②右上縱隔腫大,縱隔腫瘤待排除。
現將我四次會診醫案整理如下:
1976年12月16日。
咳血不止,血色紫黯,胸痛胸悶,氣急不舒,精神委頓,飲食減少,大便秘結,咳痰黏稠,口干唇燥,舌質紅,苔黃糙膩,脈細滑。肺氣不足,痰熱瘀血阻滯上焦,胸中清曠之地為之痹塞,有似胸痹之候。氣不足,血瘀阻,熱傷陰津,煉液成痰;瘀熱夾痰,久而損及陽絡,致血上溢,治擬益氣養陰以扶其正,清熱化痰,通絡消瘀而開其痹。高年久病,當防其氣脫陰傷。
皮尾參三錢(另煎) 鮮生地一兩 生甘草一錢五分 旋覆花四錢(包煎)
茜草炭三錢 全瓜蔞四錢(打) 開金鎖一兩 金銀花五錢
黃芩四錢 鮮蘆根一支 生大黃三錢(后下) 桃仁三錢
降香一錢五分
二劑
前進益氣養陰,清熱化痰,消瘀通絡之藥二劑后,精神振作,胸悶已減,氣急稍平,咳血漸少,嗣后續進半枝蓮、白花蛇舌草、龍葵、血見愁、茜草炭、銀花、黃芩、茯苓、杏仁、甘草等藥,共服四劑,意在抗癌止血。
血已減,胸悶未除,大便仍不通暢,舌光紅,脈細緩,痰熱瘀血仍然阻止胸中,肺氣肺陰已傷,以補養氣陰為主,清化痰熱瘀血為佐,至于抗癌之藥,可以參用一二味。
北沙參三錢 鮮生地一兩 金銀花四錢 元參四錢
麥冬三錢 瓜蔞皮三錢 黃芩四錢 茜草炭三錢
側柏炭三錢 半枝蓮一兩 白花蛇舌草一兩 杏苡仁各三錢
甘草一錢五分 郁金三錢 大黃炭三錢
七劑
痰血減而未止,胸悶時見發作,咳嗽已少。增水行舟,腑氣漸通,痰熱下降,唯脈絡為瘀血阻滯,尚未暢通,故時有胸悶。舌質紅,苔漸生,脈細緩有力,氣陰已有來復之機。再擬益氣養陰,清化痰熱,軟堅散結之法。
北沙參四錢 生地五錢 元參四錢 麥冬三錢
瓜蔞皮四錢 黃芩三錢 銀花四錢 茜草炭三錢
側柏炭三錢 石見穿一兩 杏苡仁各三錢 白花蛇舌草一兩
生甘草一錢五分 大黃炭三錢
七劑
癥情已經穩定,痰血已止,胸不悶而尚有咳嗽,肺氣已見通暢,但須防其因咳而肺絡重傷,再行出血。飲食已增,二便如常,精神轉佳,脈右弦細滑,左弦滑,舌邊尖紅。再擬清養,原方出入:
北沙參四錢 生地五錢 元參四錢 麥冬三錢
瓜蔞皮四錢 黃芩三錢 銀花四錢 側柏炭三錢
石見穿一兩 白花蛇舌草一兩 杏苡仁各三錢 郁金三錢
大黃炭三錢
七劑
由本案整理者隨訪,患者咳嗽已減,痰血未作,脈舌俱見好轉之象,今欲出院,擬上方加減以鞏固之。
上方去白花蛇舌草,石見穿,側柏炭,加柏子仁三錢,綠萼梅一錢,鮮石斛八錢,焦谷、麥芽各四錢。
此方出院前服三劑,出院后囑其再服七劑。半年后隨訪,病員身體一直良好,并無咳血、痰血等見癥。
按:該病員是在中西醫結合下進行治療而取得明顯療效的。在西藥青霉素、慶大霉素等控制感染后,咳血一癥不止,胸悶現象未減,精神日見委頓。經余辨證后,采取以益氣養陰為主,同時又逐其脈絡之瘀滯,清其上焦之痰熱,咳血漸止,癥狀消失,精神逐漸復原而出院,可見中醫中藥對此病的治療起了頗為重要的作用。
該病在現代醫學的診斷上是否存在癌腫,最后尚得排除,即使是癌腫,仍應進行辨證施治。其病還是屬于“胸痹”范圍,因為胸痹并非僅指冠心病,廣義地說一切痰濁、痰熱、瘀血阻于胸中,都應屬于胸痹。本病痰熱傷陰,久病氣虛,脈絡瘀滯,絡傷血溢,故取益氣養陰,清化通瘀為法。其取得成功之處,在于注意扶正,即養陰益氣。所以要扶正,察其病情,一為年高氣陰虛衰,二為出血已久,不扶正氣不能通其痹阻;不顧陰液不能清其痰熱。其次則在于注意化瘀以止血,取大黃一味,用之非為瀉下而以化瘀?;兄?,通絡中之滯,即古人所稱大黃有推陳致新的作用是也。故在用了許多止血藥未見作用時,投大黃于益氣養陰藥中,得扶正藥之助,竟奏止血之效果。
2.水氣病
陳某某,男,53歲。住院號:156642。
患者因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入院。經用忌鹽、降壓、利尿、抗菌、糾正電解質紊亂、激素、免疫抑制劑等治療后,仍見浮腫,精神疲乏,氣短,大便日行兩次?;?4小時尿蛋白7.26克,血清總蛋白4.8克,白蛋白2.2克,球蛋白2.6克,白球蛋白比例為1:1.18。此時除了口服環磷酰胺50毫克,一日一次以外,即請金老師治療。
金老師認為:患者表現浮腫,氣短,飲食減少,大便日行兩次,舌淡脈細,此為脾虛可知,脾虛則水谷精微難以敷布全身,而失卻收斂之能,則從尿中排出。治療必須健運脾土。但是,健運脾土又須升陽,陽氣得升,脾運才能得以鼓舞。遂擬處方如下:
炒黨參四錢 茯苓三錢 炒白術三錢 炒扁豆四錢
炙黃芪四錢 山藥四錢 蓮子肉三錢 煨葛根三錢
柴胡二錢 升麻二錢 陳皮一錢 砂仁一錢五分(后下)
以上方為基礎,加減用藥1個月后,癥狀減輕,浮腫逐漸消退,后又治療兩月出院。出院時化驗,24小時尿蛋白0.84克,血清總蛋白5.2克,白蛋白2.8克,球蛋白2.4克,白球蛋白比例為1.1:1?;丶液罄^續服上方加減,至癥狀消失,24小時尿蛋白降至正常范圍。近接來信,告病情穩定已3年。
3.關格
曹某,男,45歲,干部。簡要病史:患者有慢性腎炎史十余年,近六七年來尿檢以蛋白尿為主,++~ +++,伴有顏面部及下肢浮腫,有時也有肉眼血尿,后因氮質滯留(肌肝:4.7毫克%,尿素氮:39.5毫克%),曾三次入院治療。經用強的松、消炎痛、環磷酰胺和中草藥治療后,浮腫基本消退,氮質滯留減輕,尿蛋白減少而出院。近一周因感冒發熱浮腫加重,尿量減少,一天僅50~ 60毫升,經用速尿治療,尿量仍少,即去上海某人民醫院急診。經化驗:尿素氮:115.6毫克%,二氧化碳結合力:18.8毫克體積%,尿蛋白(+++),紅細胞(++),白細胞(++),管型:1~ 2個/Hp,即用利尿、氯霉素等藥觀察治療,尿量仍少,浮腫明顯加重,遂于1977午1月6日收入病房。
入院后,浮腫明顯,尿少,尿素氮上升到126毫克%,貧血,尿蛋白上升,低蛋白血癥,呈現代謝性酸中毒,先用大劑量利尿藥以及環磷酰胺、激素,糾正酸中毒,并用和胃降逆、溫腎利水的中草藥,尿量一度增多一些,精神略有好轉,但是浮腫更為明顯,后來尿仍少,腹水(+),球結膜水腫明顯,血壓升高,未能進食,惡心嘔吐,大便次數多,稀水樣,入院后一直處于嗜睡狀態。于1月27日金老師應邀去會診,通過辨證,采取中藥溫腎健脾,利水豁痰開竅,服藥三劑后,尿量增至一天有1050毫升,嘔吐停止,胃納好轉,血壓降到150/80毫米汞柱,神志完全清醒,不復嗜睡。在此基礎上,中藥繼續服用,該院并加入白蛋白以及小劑量的強的松、速尿、環磷酰胺,尿量增加到每日2000毫升左右,浮腫逐漸消退,尿素氮從126毫克%下降到76毫克%,肌酐從11.5毫克%下降到5.5毫克%,24小時尿蛋白從8克%下降到3克%,精神甚佳,癥狀明顯改善,于1977年4月5日出院。其間曾一度出現精神狂躁,用黃連溫膽湯和泰爾登很快得到控制,現將中醫辨證施治的過程整理如下:
1977年1月27日。肺失通調,脾失健運,腎失氣化;水氣不得敷布,濕濁內蘊,上逆則面浮、咳喘痰多而黏,中阻則腹膨嘔逆不食,下注則足腫而大便溏泄;氣化不行,尿少尿閉,但欲寐,鼻有鼾聲,舌淡苔白,脈弦滑,此一派陰寒內盛,邪盛正虛之象。邪盛者,水濕成毒,彌漫三焦,泛濫內外;正虛者,陽氣虛衰,氣血精微無以化生,元真已有散脫之險,急于溫腎健脾以治其本,豁痰開竅以治其標,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助陽之氣而利小溲,小溲得通,自有生機。
蒼白術(各)三錢 炮附片三錢(先煎) 生姜二片 豬苓五錢
茯苓五錢 黃芪五錢 五味子一錢五分 石斛四錢
麥冬三錢 大腹皮五錢 烏藥三錢 葛根五錢
藿香三錢 冠心蘇合丸一粒(另吞)
六劑
2月3日。前方服三劑后,癥情就減,神志已清,小溲已多,水濕漸化,痰濁亦少,面目下肢浮腫漸退。邪有稍斂之勢,正有漸復之機;大便仍溏為脾虛不健,咳嗽有痰系肺失清肅,腹仍膨隆乃氣化不復,舌淡苔凈,脈滑帶數,仍當溫陽益氣,健脾利水。
蒼白術(各)三錢 炮附片三錢(先煎) 豬茯苓(各)五錢 生黃芪五錢
五味子一錢五分 川石斛四錢 大腹皮四錢 烏藥三錢
姜半夏三錢 陳皮三錢 桑白皮四錢 車前子五錢(包)
山藥三錢
七劑
2月10日。濕濁內蘊,郁而化火,擾亂心神,神不內守,狂亂不安,言語錯亂,大喊大叫,打人罵人,舌苔黃,脈象弦滑數,藥隨證變,當與瀉火解毒,佐以安神。
黃連一錢 陳膽星二錢 半夏三錢 茯苓四錢
枳實二錢 制軍二錢 陳皮二錢 遠志一錢
天竺黃三錢 車前草五錢 竹茹四錢
六劑
2月24日。上方配合西藥泰爾登,服三劑后,精神癥狀好轉,腹瀉已止,尿量也增多到2000毫升左右,但停中藥一周來,尿又減少,汗多,脈弦滑,舌淡,變證已除,仍興治本。
用初診之方去藿香、石斛、冠心蘇合丸,加煅龍骨一兩
六劑
3月3日。神志清朗,小便量多,便溏漸止,腹部膨隆漸消,唯見咳嗽痰多氣急,舌淡苔少,脈象滑數,脾腎虛衰之象稍復,肺失肅降之令未行,仍當溫腎健脾以圖根本,利水祛痰而消余癥。
蒼白術(各)三錢 炮附片二錢(先煎) 生姜二片 豬茯苓(各)三錢
生黃芪五錢 五味子一錢五分 麥冬三錢 石斛四錢
大腹皮四錢 杏仁三錢 烏藥一錢五分
十四劑
4月5日。小溲持續增多乃濕毒有去路,便溏漸止為脾土健運,精神振作,是元真恢復之象,舌淡苔少,脈滑數,因要出院,擬上方加減,健脾益腎以鞏固療效。并囑門診隨訪。
蒼白術(各)三錢 炮附片三錢(先煎) 豬茯苓(各)三錢 生黃芪五錢
大腹皮四錢 山藥三錢 益母草一兩 白茅根五錢
芡實三錢 澤瀉三錢
十四劑
按:尿毒癥在祖國醫學理論里散見在“癃閉”“關格”“小便不利”“水氣”“虛勞”等證候門里。該患者在中醫會診時,表現出“脈微細,但欲寐”之危象。猶如《證治匯補》中所述:“既關且格,必小便不通,旦夕之間,陡增嘔惡,此因濁邪壅塞三焦,正氣不得升降,所以關應下而小便閉,格應上而生嘔吐,陰陽閉絕,一旦即死,最為危候。”
金老師認為本案取得療效的第一點是針對“陰陽閉絕”的表現。病人但欲寐,鼻有鼾聲,一派陰寒內盛之象,治以溫化之劑,離照當空,則陰霾自散;并采用芳香開竅一法,取冠心蘇合丸、藿香來治療。冠心蘇合丸原用在冠心病中胸陽閉塞,脈絡不通,借用之取其芳香通竅之功,合藿香用之則取其芳香化濁之力;陽氣得開,則濁陰自降。從服藥三劑,患者之嗜睡癥狀漸失,精神振作,可見開竅之品,并非虛設。另外要說的是用上述兩種藥來開竅,外加葛根升陽,因為陰陽閉絕則濁邪壅塞三焦,正氣不得升降,小便不通。清升則濁自降,利水之藥雖然不多,小便卻得到暢通,嘔吐亦止,以前也用過溫腎利水之藥而取效不顯,關鍵可能在這里。
金老師又認為本案治療取得有效的第二點就是益氣健脾藥中加入養陰增液之品?;颊唛_始表現一派脾腎陽虛之象,有陽氣衰敗之兆。當然取附子、生姜、蒼白術、黃芪等藥乃常法,此幾味藥為溫通陽氣所設。但本病小便閉塞,有其陽氣不通,氣不化水的一面,也有其久病陽虛及陰,陰液虧損,水液無源而出的一面,故用麥冬、五味子、石斛養陰增液,促其陰生陽長,氣化下行,則有水液變化小溲而出,最后陰陽得通,小便得利。從用藥前小便僅50~ 60毫升,到服藥三劑后即增到1000毫升,以至多達2000毫升,足可說明用藥是對癥的。
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一度出現精神癥狀,從現代醫學觀點解釋可能是氮質滯留所致。中醫則認為濕濁蘊結成毒,郁而化火,擾亂心神,急則治標,采取黃連溫膽湯配合西藥泰爾登治療,很快控制癥狀。雖屬反復,但從中醫觀點來看,證情卻從陰出陽,與嗜睡不能相比。至于其本質仍為虛寒,故再續用溫腎健脾,利水化痰方法來治療,從而穩定病情,得到好轉而出院。
4.百合病
楊某某,女,40歲。
患者癥狀難以縷述,悲傷欲哭,烘熱出汗,小便短赤,脈弦細,舌紅而瘦,此百合病見于陽者,當以陰法救之。處方:
川百合五錢 生地五錢 淮小麥一兩 炙甘草一錢五分
大棗十枚 紫石英(打)四錢 生白芍四錢 仙靈脾四錢
朱茯苓三錢 黃精四錢 廣木香一錢五分 阿膠(烊沖)三錢
益元散(包)四錢
服上方34劑,癥狀消失,恢復健康。
按:金老師說:“此案用方平凡,值得注意之處是,患者表現癥狀幾乎與《金匱》所述毫無兩樣,可見古人記載都有實際根據。”
5.臟躁
江某,女,42歲。
患者多年來時發昏厥,發作時有氣上沖,手足強直,口不能言,但神志清楚,出一身冷汗、哭一場即好。逢經行時更易發作(經量少),體肥,舌淡,脈細,夜有盜汗,最近半年來脫發甚,頭發已很稀疏,血壓升高,為170/110毫米汞柱。此為沖任失調,肝失柔養,風陽夾痰上逆,仿葉氏法,加味甘麥大棗湯主之。處方:
淮小麥一兩 炙甘草一錢 炒白芍三錢 紫石英(先下)三錢
姜半夏二錢 陳皮一錢五分 佛手片一錢五分 鉤藤(后下)四錢
丹參三錢 女貞子三錢 姜竹茹一錢五分 赤小豆四錢
大棗五枚
連服上方35劑,諸癥均減,血壓亦已穩定。
按:本案癥狀與葉天士治朱懷音案頗相似,金老師襲用其方(方由白芍、萸肉、白石英、淮小麥、南棗肉、炙甘草組成)。用女貞子代山萸肉;以其沖任不調,故取紫石英易白石英,入血分而溫經;以肥人多痰濕,復合溫膽湯加減。由此可見,金老師用甘麥大棗湯是很靈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