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外感病與解表法

一、六淫之邪首先犯表

外感病是平時常遇見的。顧名思義,外感病就是人體感受外邪而致的疾病,病位在體表。這時出現的癥狀,就叫表證。外感表證包括傷寒太陽病、溫病的肺衛階段和一些傳染病的初期。外感病的病因是六淫和癘氣。風寒暑濕燥火即六氣,是氣候的正常變化,為害感人時叫六淫。六氣是四季氣候變化,叫季變;人體對這種變化的適應能力叫季應。在脈象方面也可以反映出來,春天脈弦,夏天脈洪,秋天脈浮,冬天脈沉。在正常情況下,人體能夠適應自然界的氣候變化,不會致病;如果氣候變化過于劇烈,或時令反常,冬寒過甚,或冬應寒而反溫,夏應熱而反涼等,或人體虛弱抵抗力差的情況下,就會生病。

發病以后,首先出現發熱、惡寒或惡風、頭痛、脈浮等表證。如《傷寒論·太陽病脈證并治》所說:“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溫病里面也有這幾項——惡寒或惡風,頭痛,脈浮。麻黃湯證是脈浮緊,桂枝湯證是脈浮緩,溫病脈象是浮數,但總有個浮字。這幾個癥狀就是表證的總綱。

外邪侵入人體的途徑主要有兩個,一是由毛竅而入,即由皮膚而入,一是由口鼻而入。由于人體表面經常與外界接觸,外邪中人也就常由體表開始,隨著疾病的發展,逐次傳里。正如《素問·繆刺論》所說:“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孫脈,留而不去,必舍于絡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經脈,內連五臟,散于腸胃,陰陽俱感,五臟乃傷。此邪從皮毛而入,極于五臟之次也。”口鼻是人體與外界的直接通道,呼吸之氣由此出入,故邪氣侵犯人體,亦由口鼻而入,漸次內傳。《內經》說:“肺合皮毛”,即肺主一身之表,而肺又開竅于鼻、與口相通于咽喉,故六淫之邪無論由皮毛或是自口鼻而入,其所侵犯的部位,都是肺臟。葉天士說:“溫邪上受,首先犯肺。”從廣義的角度來講,不僅是溫邪,六淫之邪皆是如此。

二、善治者治皮毛

表證的出現,是邪氣與正氣相搏斗的表現。正勝邪衰,病就痊愈。如能抓住時機,因勢利導,鼓舞正氣,戰勝病邪,就能使疾病早期治愈。所以解表是非常重要的。《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善治者治皮毛”,就是說善于治病的人治皮毛,在表證階段,運用解表藥,把疾病解除了。即古人所說:“病自表而入,由表而出。”解表的藥物,多是辛散輕宣之品,應用解表法以達辛散表邪之目的。所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因其輕而揚之”,“其在皮者,汗而發之。”《溫熱論》 說:“在衛汗之可也”,也主張用汗法。無論傷寒、溫病、傳染病的前趨期,它的癥狀在表證階段都有發熱、惡寒或惡風、頭痛、脈浮這一共性。由于疾病的原因,病種不同,除了主癥之外,還有各種兼夾的癥狀。但是不管有何夾雜癥狀,一般分為風寒、風熱兩大類。大致以發熱重,惡寒輕者,為風熱;以惡寒重,發熱輕者,為風寒。在辨證中尤以惡寒最為重要。前人云:“有一分惡寒,便有一分表證。”這的確是經驗之談。在臨床上應該注意,沒有惡寒就不是表證。

中醫治病,強調辨證論治,有是證則用是方,決不受時間的限制。有些病人患病日久,但有發熱、惡寒、咳嗽等癥,仍屬外邪襲表,肺氣失宣者,治療時仍宜解表宣肺,其病自愈。

三、驗方銀翹桑菊湯

后世醫家有傷寒和溫病學派之爭,筆者認為傷寒、溫病各有所長,互為補充,共同組成中醫學外感溫熱病的理論體系。《傷寒論》是仲景對漢代以前中醫治療外感病的經驗總結,溫病學說則是后世醫家對《傷寒論》的繼承和發展。無論傷寒或溫病學說,其核心仍在于辨證論治。麻黃湯、桂枝湯、銀翹散、桑菊飲,用之得當,無不立效。辛涼解表所以出現并為人們所常用,是因為火熱致病具有廣泛性。古人謂“六氣皆能化火”,風、寒、濕、燥之邪皆易化火、化熱,而暑即是熱,五氣之外,還有一個“火”字。《素問·至真要大論》總結病機十九條,其中屬火熱者,竟達九條之多。此外,尚有其他原因,劉完素說:“五運六氣有所更,世態居民有所變,天以常火,人以常動,動則屬陽,靜則屬陰,內外皆擾,故不可峻用辛溫大熱之劑。”正說明辛涼之劑,辛以散邪,涼以清熱,對于風熱表證最為合拍。事實也正是這樣,筆者從事臨床幾十年,以風熱表證為常見。身有內熱之人易招致外邪,即使是感受風寒之邪,也多呈外寒里熱,俗謂之“寒包火”。筆者在臨床治療外感表證,多用辛涼解表法,取銀翹散,合入桑菊飲成分,名為銀翹桑菊湯。組方如下:銀花10g,連翹10g,桑葉10g,菊花10g,黑芥穗5g,薄荷5g,豆豉10g,蘆根12g,竹葉10g。

本方具有輕宣解表、清熱解毒的功效。主治感冒初期,發熱惡寒,頭痛,舌苔薄白,或苔白微膩,脈浮數等風熱表證。臨床應用,療效顯著。究其來源,銀翹桑菊湯實是施今墨老先生喜用之方。筆者在臨床治療表證運用銀翹桑菊湯時,常因時、因病邪兼夾以及兼癥而有所變化。

如四季感冒,兼夾病邪不同:春季兼夾風邪而表現惡風者,重用荊芥;夏季兼夾暑邪而見煩渴熱甚者,去荊芥之辛溫,加用荷葉1/4張,大豆卷10g,扁豆衣10g,六一散(布包)15g;長夏及夾濕邪者,增藿香、佩蘭、蘇葉、杏仁、苡仁、白蔻仁各10g;秋季兼夾燥邪,加沙參10g,天花粉10g,麥冬10g,枇杷葉10g;冬季兼夾寒邪,輕癥用防風6g,重癥合入麻黃、桂枝。鼻塞加入蔥須5個;咽痛加入牛蒡子10g,蒲公英10g,紫花地丁10g,桔梗5g,甘草6g。

外邪襲人,首先犯肺,肺在變動為咳,故外感表證,特別是兼夾寒邪者,常見咳嗽喘促等癥,治療時應抓住表證階段的有利時機,及時宣解,重用辛溫。咳嗽甚者加前胡10g,杏仁10g,蘇子10g;喘促氣急者,合用三拗湯。若風寒化熱者,可加用麻杏甘石湯,常用量:麻黃3~6g,杏仁10g,生石膏(先煎)15~30g,甘草6g。以解表宣肺,止嗽平喘。頭痛,加入蔓荊子6g,白蒺藜10g;伴惡心,舌苔白膩者,加藿香10g,佩蘭10g,以芳香化濁,和胃去濕。

小兒麻疹,加用蟬蛻3g,浮萍3g,紫草3g,赤芍3g。

小兒急驚風,可加用僵蠶3g,鉤藤3g,天麻3g,以平肝熄風。

流行性腮腺炎,加用馬勃5g,板藍根6g,僵蠶6g。

蕁麻疹,加用防風10g,蟬衣6g,白鮮皮10g,地膚子10g,丹皮10g,生地10g。

瘡瘍初起,可加用蒲公英12g,地丁10g,敗醬草10g。

淋證,加用通草5g,茅根10g,六一散15g,或甘草梢10g。

白喉,加用生地10g,元參10~20g,麥冬10g。

痹病,加用防風6g,獨活9g,赤芍6g,桂枝9g,桑枝15g,金銀藤15g。

牙痛,大便不通者,可加用涼膈散,以使里氣通,表自和。

四、活用解表法

解表法不僅應用在傷寒太陽病、溫病的肺衛階段和傳染病的前趨期,也可用于皮膚病。皮膚病,病在體表,故不少皮膚病有表證出現,多用表散的藥,如蕁麻疹用消風散,里實兼有表證者用防風通圣散以表里雙解。外科癰瘡初起,一般常出現表證,也應解表,故有“汗之則瘡已”之說。慢性病患者突然感冒,應先治感冒,然后再調理治療本病。其他諸科如婦科的產后風、兒科的驚風,出現表證也得解表。同時,表證也必須具備惡寒、脈浮等癥狀。中醫常講:“急則治標,緩則治本。”臨床必須注意,有表證當先解表,然后治里。這是一個原則。表邪不解,用血分藥,則把表邪引入血分,或用氣分藥,引外邪內陷,只能加重病情。解表藥分辛溫、辛涼兩大類,風寒偏盛用辛溫藥,風熱偏盛用辛涼藥。此外,偏濕下利用溫燥藥,燥能祛濕。痢疾初期,有表證,應先解表,用人參敗毒散。所以陳修園《醫學三字經》說:“外疏通,內暢遂。”人參敗毒散治療痢疾,有逆流挽舟之效。筆者在北京時,很少見到痢疾而又發熱惡寒的。國醫學院畢業以后,筆者到唐縣老家,有一次一個老鄉找筆者看病,正是痢疾而且兼有表證,隨即開了人參敗毒散,吃了病就好了。又如急性腎炎水腫,即中醫稱之為“風水”者,腰以上腫,可以發汗解表,即《內經》“開鬼門”之法,可用越婢湯。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乌珠穆沁旗| 九龙坡区| 镇原县| 灵台县| 沙洋县| 双峰县| 丰县| 聂荣县| 鄱阳县| 永善县| 区。| 西乌珠穆沁旗| 锦屏县| 慈利县| 辛集市| 鸡泽县| 潮安县| 宁津县| 马鞍山市| 萝北县| 苏尼特左旗| 红安县| 高雄县| 芷江| 钟祥市| 方正县| 宕昌县| 广汉市| 玉环县| 清丰县| 蒲江县| 岳普湖县| 温泉县| 崇阳县| 安福县| 阿拉善右旗| 班玛县| 神池县| 治县。| 松溪县| 沁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