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十四節 小兒濕疹辨治經驗

濕疹是兒科常見疾病,臨床表現為多形性的皮膚損傷,以紅斑、丘疹、皰疹等為主,皮疹呈彌漫性,中心明顯,逐漸向四周擴散,邊界不清,可伴有滲出,極易繼發感染;病程日久或反復發作,則皮膚表面浸潤肥厚,可見結痂、色素沉著及鱗屑,瘙癢劇烈。屬中醫學“濕瘡”、“浸淫瘡”、“奶癬”、“頑癬”、“頑濕”等范疇,由于病情經常反復發作、遷延不愈,不僅在身體上,也在心理上給患兒造成了極大的損害,嚴重影響了生活質量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的形成。

傳統醫學文獻古籍中對小兒濕疹的病因病機及其臨床表現有著大量的記載。如《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中:“此證初生如疥,瘙癢無時,蔓延不止,抓津黃水,浸淫成片……由心火脾濕受風而成。”《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證治準繩·總論證治》:“夫疥癬者,皆由脾經濕熱及肺經風毒客于肌膚所致也。”陳寶義教授認為,小兒濕疹多因飲食不節,損傷脾胃,脾失健運,濕熱內生,復感風濕熱邪,內外合邪發于腠理,浸淫肌膚而發病。

按照皮損的表現,濕疹一般分為急性、亞急性、慢性3種類型,或按皮損累及的范圍分為局限性和泛發性兩類。陳寶義教授從病因病機和皮疹有無滲出角度將本病分為濕性濕疹和干性濕疹兩個證候類型,從而指導遣方用藥。他認為小兒“脾常不足”,脾氣虛弱,易生濕邪,濕聚化熱,熱盛生風,風濕搏結于肌膚,引發濕性濕疹。若病情遷延難愈,邪熱稽留,耗傷營血,血燥生風,肌膚失養,則發為干性濕疹。小兒濕疹往往以濕性濕疹最為常見。治療上,應根據皮損性質和發病特點隨證治之。濕性濕疹治以燥濕健脾,清熱祛風;干性濕疹治以養血健脾,祛風止癢;干、濕混合性濕疹,當辨其標本側重,立法治之。無論干、濕濕疹,健脾和中、調理脾胃功能均應貫穿于治療的始終。

濕性濕疹好發于長夏季節,濕熱當令,困遏脾陽,加之素體脾虛濕盛,聚而化熱,熱盛生風,兼外感濕熱之邪,風濕搏結,充于腠理,屬內外合病。治療時采用二妙丸加味治療,取其清熱祛風,健脾燥濕之意。方中黃柏、蒼術、苦參清熱燥濕,為治療濕疹之要藥;清半夏、茯苓健脾祛濕,茵陳、藿香、連翹、牡丹皮、六一散清熱解毒燥濕,地膚子、白鮮皮、荊芥穗、川芎祛風止癢。若熱毒較重者,則加金銀花、赤芍、蒲公英、紫花地丁以解熱毒。濕重滲出較多者,加萆薢、土茯苓以解毒除濕;病情重,瘙癢甚者,則內服外洗并舉。

干性濕疹多由濕疹日久不愈,病邪深入,由氣及血,陰血耗傷,肌膚不榮而成。臨床上以本虛標實的干濕混合性濕疹為多。此類病患,病程較久,脾虛為本,風濕熱毒之邪為標。干濕混合性濕疹應急則治其標,以清熱解毒祛濕為法,同時兼顧其血虛之本,方用苦參湯合四物湯加減。待熱毒漸清,以干性濕疹為主要表現,宜采用健脾利濕,養血潤燥之法,緩治其本。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蕴县| 炉霍县| 阿克苏市| 义马市| 吴桥县| 云梦县| 墨竹工卡县| 望都县| 青州市| 昭觉县| 松桃| 嘉峪关市| 台湾省| 昆山市| 六安市| 马鞍山市| 渝中区| 灵武市| 威宁| 固始县| 乐清市| 拉孜县| 三原县| 阳山县| 乌苏市| 澄江县| 泸溪县| 大石桥市| 肃北| 涿鹿县| 皋兰县| 屯门区| 乐都县| 碌曲县| 安化县| 海门市| 沿河| 栖霞市| 延边| 甘肃省| 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