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小兒發熱的辨證要點

小兒發熱涉及的疾病范圍廣泛,不同的疾病有各自特定的致病因素、發生發展規律以及預后轉歸。由于季節氣候特點、年齡體質、疾病階段不同和病情輕重的差異以及治療護理是否及時得當,使得同一疾病在臨床上也常常表現為證候的多樣性和不確定性,而不同的疾病則又可能表現為“異病同證”。因此,及早對疾病作出正確的診斷和明確的辨證是同樣重要的,辨證必須與辨病結合。在兒科臨床中,必須注意到上述的特點,并通過重點細致的診查,去偽存真的分析,獲取足夠的臨床資料作為辨證的基礎。

發熱的臨床辨證,通常是以“八綱辨證”作為基本的框架,而“病因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六經辨證”和“臟腑辨證”則是常用的具體方法。目的在于通過對臨床資料的綜合分析,以明了病因、性質、病位、階段、邪正消長現狀和轉歸,從而決定治療原則和方藥的選擇配伍。

發熱的臨床辨證要點有二:一是鑒別分析熱型;二是鑒別分析伴發的癥狀。

(一)鑒別分析熱型
1.發熱惡寒

疾病初期發熱與惡寒并見,常提示表證發熱,為邪正交爭,病在肺衛的淺表階段,基本以風寒表證和風熱表證為常見。惡寒的輕重是鑒別的重點。嬰幼兒不能表述惡寒,若高熱而面色不紅或反顯青黃,或喜人偎抱,或毛囊粟起,或無汗而手足不溫、嘔吐、腹脹、腹瀉,常可有助于風寒表證的診斷。

感染初期的風熱表證,雖然可見短暫惡寒,但面色多赤;手足不溫也可見于持續高熱“熱深厥深”者;面色青黃必須結合體質考慮,并應注意有無驚風或心陽虛衰的征兆。

2.寒熱往來

疾病初期或遷延數日,發熱與惡寒在一日內多次交替出現。常提示病邪已漸深入,尚處于表邪未罷,里證未成的過渡階段,證屬“半表半里”或“邪伏膜原”。

3.壯熱

多為高熱持續不退,遷延數日,不惡寒反惡熱,或熱型弛張,或熱勢稽留。常提示或為肺、胃氣分實熱證,或為胃腸的積熱實證,或為濕熱痹阻經絡,或為濕溫阻遏三焦,或為暑熱蘊蒸氣分,或為邪熱囂張的氣營兩燔證。

4.潮熱

發熱起伏,來去有定時。午后至傍晚潮熱者,宜區分肺熱與陰虛證的不同;傍晚的“日晡潮熱”若有多汗、口渴、腹滿痛、便秘,則常為“胃家實”證。

5.夜熱

晝輕夜重或晝退夜起,則多見于胃腸食滯積熱,或肝經實熱,或溫熱病邪熱內傳、燔爍營血。臨床上由于陰虛血虧也通常表現為夜熱,但熱勢多低而不揚。

6.身熱不揚和低熱

身熱不揚不僅為病人的自我感覺,實際體溫可為中度以上發熱,常纏綿日久,遷延不愈,或為盛夏暑濕郁蒸,或為濕溫蘊郁失于宣化,或為氣虛血虧營衛失諧。低熱則是體溫升高的均幅小且纏綿不已,常見于溫病后期或恢復階段,或為邪熱留戀傷及氣陰,或為病邪雖盡氣陰未復。

(二)鑒別分析伴發癥狀

1.伴發咽喉紅腫疼痛,或鼻阻氣促、咳喘痰鳴諸癥,常提示為邪在肺衛的風熱表證,或為肺失肅降、氣逆痰壅的肺熱實證。

2.伴發口臭納呆、腹滿脹痛、便秘腹瀉諸癥,常提示為胃腸積熱的中焦實證。對有高熱、嘔吐、腹痛、腹脹且無排便的,要密切注意腹部的診查。

3.伴發驚惕、煩躁時極易因為熱勢囂張而發生熱極動風,多由于肝經實熱;若有囟填、嘔吐、頭疼、嗜睡、譫語、昏迷、肢癱或反復痙厥,則多因溫毒深陷營血,涉及心肝兩經。

4.伴發皮疹時,要根據發熱與皮疹的關系,皮疹出現的時間、部位、形態、顏色、疏密、壓痕以及治療用藥情況,鑒別常見的發疹性傳染病、藥疹或熱入營血時發生的出血性斑疹。

在中醫臨床上,皮疹的形態性狀常作為選擇治療方藥的重要依據,如皮疹形小色紅為風熱在肺,治宜清宣透發;斑疹形大色赤為毒熱在胃,治宜清熱化斑;斑疹形大密集且疹色赤紅,則為溫病重證毒熱內陷、燔爍營血,治宜清營涼血、化瘀消斑。

5.要注意有無口腔潰瘍,咽喉、耳道或皮膚的化膿性感染,腮腺腫脹,淋巴結腫大等伴發病癥,對明確診斷和正確治療至為重要。

6.若發熱不退且伴有四肢關節腫痛,游走不定,可見環形紅斑或觸及結節,則常由風濕搏結,滯留關節,證屬熱痹;若小便不利,尿意頻急,排尿困難或淋澀疼痛、血尿、膿尿,則為下焦濕熱郁結膀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足县| 方城县| 开阳县| 当阳市| 乌鲁木齐县| 垦利县| 深州市| 梁山县| 临安市| 宜都市| 广饶县| 富川| 清徐县| 新河县| 江城| 竹北市| 天等县| 仪征市| 桂林市| 霍林郭勒市| 商水县| 县级市| 柳林县| 上饶市| 汕尾市| 景宁| 恩施市| 衡水市| 新源县| 加查县| 景泰县| 苏州市| 手游| 晋宁县| 凤台县| 沿河| 湘阴县| 京山县| 衡东县| 壶关县| 鸡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