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寶義中醫兒科經驗輯要
- 胡思源
- 691字
- 2019-12-29 18:15:32
三、瘀阻心陽,治重活血通脈振陽
心肌炎后遺癥出現的緩慢型心律失常,多因瘀阻心絡、心陽不振所致。瘀血內阻的成因,既可因濕熱毒邪壅滯于心,致使血運澀滯,陽氣虧虛,無力鼓動血脈而致,又可因陰血虧虛,血液運行澀滯而發,若失治誤治,則瘀血久羈不去。該型患兒往往伴見心臟擴大或心肌肥厚,臨床癥狀視心動過緩的輕重而不同,輕者可無自覺癥狀,也可見有面色黯滯,口唇不榮,心胸刺痛,胸中窒悶,心悸怔忡,倦怠乏力等表現,重者甚至可反復出現昏厥。舌質或隱青或有瘀斑,苔薄,脈澀或弦細澀或結代。治療上應長期堅持活血化瘀、養血通脈之主法,同時不忘振奮心陽,基本方應用通脈口服液(當歸、三七、降香、赤芍、山楂、姜黃)。方中當歸、三七活血、補血、和血,降香、姜黃化瘀兼行氣,氣行則血行,山楂散瘀兼以悅脾,赤芍涼血散瘀并佐諸藥之偏溫,共奏活血化瘀、養血通脈之功。陽虛甚、脈遲者,加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氣虛重、乏力者,加黃芪、黨參;兼陰虛者,加生熟地、麥冬、玉竹;復感邪毒者,加用野菊花、虎杖、丹皮。
以上治療小兒緩慢型心律失常的思維方法與臨床經驗,可以概括為幾方面:一是重視審因論治,將造成緩慢型心律失常的“濕毒”、“陽虛”、“痰瘀”等原發或繼發病因,作為在不同病程階段的辨證治療重點;二是善用溫熱類藥物,針對緩慢型心律失常不論何種病因、病期均屬“心陽受累”的基本病機認識,主張“只要無明顯熱證表現者,即可大膽使用溫熱藥物,不必脈證悉具”;三是強調遣方用藥的合理配伍,如在應用溫陽藥的同時,根據陰陽互根理論,常配以生熟地、山萸肉、玉竹等滋陰之品,既能于陰中求陽,使陰陽互生,又可兼制諸藥溫熱之性,避免長期服用溫熱藥之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