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述
惡性腫瘤外治法散見于中醫歷代醫著,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周禮·天官》就有記載:“瘍醫掌腫瘍、潰瘍、金瘍、折瘍之祝藥、劀殺之劑。”其中“祝”的意思就是用藥外敷,“殺”是用藥腐蝕。《靈樞·癰疽》曰:“發于腋下,赤堅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細而長,疏砭之,涂以豕膏。”文中的“豕膏”即是用豚脂調制而成的外用軟膏劑。宋代東軒居士用麝香膏治療癌發,楊士瀛用蓖麻子、乳香膏、神功妙貼散治療“癌”癥,竇漢卿將金銀烙鐵用艾火燒紅治療唇癌,明代陳實功用阿魏化堅膏治療失榮(惡性淋巴瘤),清代名醫王維德用“活蟾破腹連雜,以蟾身刺孔貼于患口,連貼三日”治療乳巖,清代吳謙在《醫宗金鑒》中指出,乳巖初起“速宜外用炙法”“外貼季芝鯽魚膏”。《理瀹駢文》一書中也曾介紹噎膈、反胃、積聚等外治方法,把腫瘤外治法向前推進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