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yī)臨床診療指南釋義·皮膚病分冊
- 宋坪 楊志波主編
- 935字
- 2020-06-24 16:24:48
5 治療
5.1 治療原則
扁瘊的治療原則以祛邪為主,治法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軟堅散結(jié),臨床可加用疏風清熱、疏肝解郁、健脾化濕等藥物。同時可配合中藥外治、針灸、冷凍等方法。
5.2 分證論治
5.2.1 風熱毒蘊證
治法:疏風清熱,解毒散結(jié)。
主方:消疣湯 (經(jīng)驗方)加減。
常用藥:木賊、白芷、夏枯草、板藍根、大青葉、敗醬草、馬齒莧、薏苡仁、紫草、赤芍、牡丹皮、香附等。
瘙癢甚者,酌加苦參、白鮮皮、蟬蛻、防風;瘀血阻滯者,酌加穿山甲、桃仁、三棱、莪術(shù);皮損影響美觀、影響患者情緒及日常生活及休息者,可酌加石決明、靈磁石、生龍骨、生牡蠣;急躁易怒,口干且苦等肝火重者,酌加龍膽、柴胡、郁金、蒲公英。
5.2.2 氣滯血瘀證
治法:理氣活血,軟堅散結(jié)。
主方:桃紅四物湯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
常用藥:桃仁、紅花、當歸、川芎、赤芍、牡丹皮、三棱、莪術(shù)、香附、紫草、丹參、穿山甲等。
肝郁化火者,酌加龍膽、柴胡、郁金、梔子;氣虛者,酌加黃芪、黨參;瘙癢者,酌加白鮮皮、蟬蛻、蒺藜;失眠、心煩者,酌加酸棗仁、首烏藤、生龍骨、珍珠母。
釋義
●本病的治療以破壞疣體、調(diào)節(jié)局部皮膚生長、刺激局部或全身免疫反應為主要手段,包括全身和局部治療。
●目前內(nèi)服中藥治療本病的報道很多,但由于治療方劑、辨證分型和療效判斷標準不盡統(tǒng)一,雖有一定療效,然而大多試驗存在的低質(zhì)量和潛在的發(fā)表偏倚等問題。
●依據(jù)“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軟堅散結(jié)”的治療原則,常用的內(nèi)服中藥有木賊、白芷、夏枯草、板藍根、大青葉、敗醬草、馬齒莧、薏苡仁、紫草、桃仁、紅花、赤芍、牡丹皮、香附、穿山甲等。
5.3 藥物外治
可選用木賊、板藍根、大青葉、敗醬草、馬齒莧、薏苡仁、苦參、蜂房等中藥煎湯,先熏蒸,后洗涂患處,每日2~3次。
釋義
●中藥外治治療扁平疣的方法較多,有中藥外洗、中藥軟膏、中藥酊劑、中藥面膜和針灸療法等。針灸治療本病的方法有體針、火針、耳針、火罐和灸法等。
●常用的外用藥物有木賊、板藍根、大青葉、敗醬草、薏苡仁、苦參、蜂房、香附、馬齒莧、白芷、紅花、紫草、蒼術(shù)等。
●《外科啟玄》載:“(一法)用雞脛皮搽之自愈。一法將蘄艾在初生第一個上灸之。余皆自落而痊矣。” 《洞天奧旨》: “齒垢散,治疣子神效。用人齒上垢,不拘多少,先用手將疣子抓損,后以人齒上垢敷之,日數(shù)次,數(shù)日自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