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臨床診療指南釋義·皮膚病分冊
- 宋坪 楊志波主編
- 2138字
- 2020-06-24 16:24:46
5 治療
5.1 治療原則
白疕的治療原則是內外兼治,注重整體治療,近期療效與遠期療效并重。中醫主要治法有清熱解毒、清熱涼血、活血化瘀、養血潤燥、祛風止癢等。
5.2 分證論治
5.2.1 血熱內蘊證
治法:清熱涼血解毒。
主方:犀角地黃湯 (《千金方》)、涼血地黃湯 (《外科大成》)加減。
常用藥:水牛角 (或羚羊角粉)、地黃、玄參、赤芍、紫草、白茅根、丹參、槐花、地榆、牡丹皮、金銀花、忍冬藤、天花粉、土茯苓、甘草等。
加減:熱盛者,選加黃連、梔子、生石膏、知母等;癢重者,選加白鮮皮、苦參、蒺藜、烏梢蛇、僵蠶等;咽痛者,選加山豆根、板藍根、牛蒡子;口干苦者,選加沙參、梔子、生石膏;有糜爛滲出,鱗屑黏膩,舌苔厚膩者,選加薏苡仁、萆薢、茵陳;便秘者,選加大黃、火麻仁、桃仁。
5.2.2 血虛風燥證
治法:滋陰養血潤燥。主方:養血潤膚飲 (《外科證治全書》)、當歸飲子 (《外科正宗》)加減。常用藥:當歸、地黃、熟地黃、丹參、雞血藤、何首烏、麥冬、天冬、玄參、白芍、赤芍、天花粉、白鮮皮、板藍根、草河車等。
加減:心煩失眠者,酌加酸棗仁、首烏藤;便秘者,酌加火麻仁、何首烏;瘙癢者,酌加地膚子、蒺藜。
5.2.3 瘀滯肌膚證
治法:活血化瘀軟堅。
主方:桃紅四物湯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
常用藥:桃仁、紅花、當歸、川芎、丹參、赤芍、牡丹皮、鬼箭羽、茜草、澤蘭、烏梢蛇、土茯苓、白花蛇舌草、香附等。
加減:皮損硬厚者,酌加三棱、莪術;肝郁氣滯者,酌加柴胡、枳殼。
釋義
●中醫治療:銀屑病頑固而難治,各代醫家認為本病發病外在因素為風、濕、熱、燥、毒,內在病因與熱、瘀、燥、虛等相關。針對血熱內蘊證的清熱涼血解毒法,針對血虛風燥證的滋陰養血潤燥法,針對瘀滯肌膚證的活血化瘀軟堅法,為目前臨床治療銀屑病的三種主要治則治法。此外,開通玄府、溫陽發汗,調和陰陽、驅毒外出,扶正補虛等方法,亦為銀屑病的辨證治療開拓了新的思路。
●內服中成藥
消銀顆粒:主要成分有地黃、牡丹皮、赤芍、當歸、苦參、金銀花、玄參、牛蒡子、蟬蛻、白鮮皮、大青葉、紅花、防風。具有清熱涼血、養血潤燥、祛風止癢功效。用于血熱風燥和血虛風燥型白疕。
復方青黛膠囊:主要成分有馬齒莧、土茯苓、白鮮皮、白芷、青黛、紫草、丹參、蒲公英、貫眾、粉萆薢、烏梅、五味子 (酒)、山楂 (焦)、建曲。具有清熱解毒、消斑化瘀、祛風止癢功效。用于血熱夾瘀,熱毒熾盛證,治療進行期白疕。
銀屑靈顆粒:主要成分有苦參、甘草、白鮮皮、防風、土茯苓、蟬蛻、黃柏、生地黃、金銀花、赤芍、連翹、當歸等。具有祛風燥濕、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功效。用于白疕血熱風燥證。
克銀丸:主要成分有土茯苓、白鮮皮、北豆根、拳參。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癢功效。用于皮損基底紅,舌紅,便秘,尿黃屬血熱風燥型的白疕。
大黃蟲膠囊:主要成分有土鱉蟲、熟大黃、生地黃、水蛭、桃仁、白芍等12味中藥。具有活血破瘀、通經消痞功效。用于瘀血內停,腹部腫塊,肌膚甲錯,目眶黯黑,潮熱羸瘦,經閉不行。臨床報道用于治療瘀滯肌膚型白疕。
●治療白疕的內服中藥,往往藥性偏寒,脾胃虛寒、胃腸不適及體質虛弱者難以長期服用,臨床治療時建議配合健脾和胃中藥同時服用。用藥期間需注意監測生化指標、血常規及患者臨床表現,若出現生化指標異常、白細胞減少、便血及嚴重腹痛、腹瀉等,應立即停藥,并采取相應措施。
5.3 藥物外治
可辨證選用清熱涼血、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祛風止癢、養血潤膚類中藥熏蒸、熏洗、浸浴治療。外用膏藥宜用溫和潤膚之劑,如黃連膏等,每日1~2次。
釋義
●外治中藥:多采用清熱解毒燥濕類中藥,如大黃、黃芩、黃柏、土大黃、土茯苓、生地榆、連翹等;涼血活血養血類中藥,如姜黃、紫草、紅花、茜草、當歸、透骨草、丹參、生地黃、玄參等;祛風殺蟲止癢類中藥,如苦參、白鮮皮、白芷、硫黃、蛇床子、地膚子、苦楝子、百部等。
●外治方法:包括中藥熏蒸、熏洗、浸浴、濕敷、涂擦、封包、煙熏等多種治療方法。藥物劑型有軟膏、霜劑、油劑、酊劑、醑劑、水劑、巴布劑、硬膏劑等。
●注意事項:進行期及血熱內蘊證患者不宜用刺激性強的藥物,以免激發紅皮病或者膿皰型銀屑病;靜止期及血虛風燥證、瘀滯肌膚證患者可以涂用作用較強的藥物,但是應當從低濃度開始,之后酌情增加。不宜廣泛涂用含有重金屬、有毒成分的外用制劑。
●其他療法
西醫療法:常選用抗生素、維生素類、維甲酸類、免疫抑制劑、免疫調節劑、靜脈封閉療法等。
物理療法:包括紫外線治療、光化學療法、光動力療法等。
針刺療法:常取穴位大椎、肺俞、曲池、合谷、血海、三陰交;頭面部加風池、迎香;下肢加足三里、豐隆。手法中等強度,留針半小時,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癥狀好轉后改為隔日1次。
耳針療法:常取肺、神門、內分泌、心、大腸穴等;耳穴埋針或壓豆。
刺絡拔罐療法:常取大椎、陶道、肝俞、脾俞等穴,每次選1~2個穴位以及皮損部位,用三棱針點刺,然后在穴位上拔罐,留罐5~10分鐘,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預防與調護
①預防感染和外傷,在秋冬及冬春季節交替之時,要特別注意預防感冒、咽炎、扁桃體炎。對反復發作的扁桃體炎合并扁桃體腫大者,可考慮手術摘除。
②忌食辛辣腥膻發物,戒煙酒,多食新鮮蔬菜和水果。
③避免過度緊張勞累,生活要有規律,保持情緒穩定。
④急性期或紅皮病型不宜用刺激性強的藥物,忌熱水洗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