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中藥藥理學
  • 彭成
  • 6310字
  • 2019-12-27 17:56:12

第四節 影響中藥毒性的因素及合理應用

中藥毒性是客觀存在的,但并不意味著任何中藥,在任何情況下都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引起毒性反應。中藥使用后,是否對人體造成傷害,出現毒性反應,以及毒性的大小,主要與藥物的毒性、機體的狀態和臨床是否合理應用有關。

一、藥物因素

藥物因素是影響中藥毒性的首要因素,藥物因素的核心是藥物的質量。中藥的質量主要與中藥的品種、產地、炮制、制劑等相關,對中藥毒性和毒作用產生直接的影響。

1.品種 中藥來源廣泛、品種繁多、成分復雜,同一藥名,基原不同,物質基礎有別,藥物的毒性差異明顯。如白附子載于《名醫別錄》,列為下品,謂其“生蜀郡,三月采”。一般認為白附子是天南星科(Araceae)植物獨角蓮Typhonium giganteum Engl.的干燥塊莖,商品名“禹白附”;也有認為白附子為毛茛科植物黃花烏頭Aconitum coreanum(Lév1.)Ralp.的干燥塊根,商品習稱“關白附”,而關白附含有烏頭類雙酯型生物堿,毒性很大。再如木通,原名通草,始載《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藥性論》始稱之為木通。《本草圖經》所載通草,包括木通、三葉木通或其變種白木通,《本草品匯精要》以木通為正名,清代《植物名實圖考》提出山木通、小木通、大木通等,為毛茛科木通。馬兜鈴科關木通歷代本草未見其描述,是近代的新興品種。《中國藥典》(1963年版)同時收錄了木通科木通屬五葉木通、毛茛科鐵線蓮屬川木通和馬兜鈴科馬兜鈴屬關木通,但以后各版藥典則將木通科木通屬五葉木通刪去,僅收錄了川木通和關木通。關木通含馬兜鈴酸和馬兜鈴內酰胺,腎臟毒性明顯,《中國藥典》2005年版、2010年版、2015年版不再收錄。

2.產地 早在《詩經》中就有“山有樞,隰有榆”的記載。《神農本草經》強調“道地”(產地)的重要性。《神農本草經集注》指出60多種中藥材何地、何種土壤生長者良。唐代孫思邈《千金翼方》有“藥出州土”篇,首次把519種藥物按產地分十三道集中論述,強調道地產區與中藥質量、藥性、效用的直接關系。現代研究也證明,同一種中藥材,由于產地不同,質量有差異、毒性有區別。如吳茱萸為蕓香科(Rutaceae)植物吳茱萸Euodia rutaecarpa (Juss.)Benth.、石虎Euodia rutaecarpa(Juss.)Benth.var.officinalis(Dode)Huang.或疏毛吳茱萸Euodia rutaecarpa(Juss.)Benth.var.bodinieri(Dode)Huang.的干燥近成熟果實,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有小毒。《神農本草經》以道地(吳地)命名,陳藏器曰:“茱萸南北皆有,入藥以吳地者為好,所以有吳茱萸之名也。”吳茱萸為多基原、多道地臨床常用中藥,貴州、重慶、四川地區為吳茱萸藥材生產的最適宜區,湖南為石虎藥材生產的最適宜區,貴州為疏毛吳茱萸藥材生產的最適宜區。經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等單位對3個基原(吳茱萸、石虎、疏毛吳茱萸)與重慶、貴州、湖南等九個產地吳茱萸的急性毒性和肝靶器官毒性研究發現,吳茱萸3個基原之間無明顯毒性差異,但毒性大小與產地相關,湖南黃雷、涼傘產石虎毒性較小。

3.炮制 炮制是中醫藥獨具特色的加工處理藥材的方法,尤其對毒性中藥的加工應用具有重要意義。經凈選、加熱、水浸或酒、醋、藥汁等輔料處理,使毒性中藥的有效成分易于轉化或溶出,有毒成分的含量明顯減小,達到增效減毒的作用。如大毒中藥附子、川烏、草烏所含烏頭堿,為劇毒成分的雙酯型生物堿,經蒸煮炮制后,可改變毒性成分的結構,使其雙酯型生物堿水解成為單酯型生物堿或無酯鍵的烏頭原堿,使毒性大大降低。又如,馬錢子所含生物堿士的寧,能使人驚厥,甚至因驚厥而死亡,經砂炒后,士的寧明顯降低;巴豆所含巴豆油,是峻瀉的毒性成分,經過去油制霜后,降低其毒性成分的含量。再如,斑蝥、紅娘子所含斑蝥素,通過刺激黏膜而引起中毒,經加輔料米炒后,可破壞其毒性成分;半夏、白附子、天南星的毒性,經加輔料白礬、生姜制后,能降低或消除。但不依法炮制,毒性也將增加。如雄黃入藥,傳統只需研細或水飛,忌用火煅,火煅后會生成三氧化二砷(As2O3,即砒霜),毒性大大增強,固有“雄黃見火毒如砒”之說。

4.制劑 制劑與劑型是影響中藥毒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既能降低有毒中藥的毒性,又能增加藥物的毒性。如細辛為常用中藥,最早載于《神農本草經》,認為無毒,列為上品;《證類本草》《本草綱目》則認為細辛末使用不可過錢,否則導致通氣悶塞,乃至死亡。在中醫藥界中逐漸形成了“細辛不過錢,過錢命相連”的古訓。但歷史上使用的細辛包括細辛屬的多種植物,其主流品種為馬兜鈴科(Aristolochiaceae)植物北細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Schmidt var.mandshuricum(Maxim.)Kitag.、漢城細辛Asarum sieboldii Miq.var.seoulense Nakai或華細辛Asarum sieboldii Miq.的干燥根及根莖。前二種習稱“遼細辛”或“北細辛”,后者為華細辛。細辛的藥效與毒性,主要與細辛揮發油相關。現代研究發現,細辛所有品種均存在甲基丁香酚、黃樟醚、欖香素這三種成分。甲基丁香酚為細辛的有效成分,占揮發油的60%,可起到鎮咳、祛痰、止痛的作用;細辛的毒性成分主要為黃樟醚,是一種致癌物質,有呼吸麻痹作用,可致多種動物因呼吸麻痹而死亡。遼細辛所含細辛揮發油和黃樟醚較華細辛高,毒性也較大。有毒成分黃樟醚較有效成分甲基丁香酚易揮發,經煎煮30分鐘后,黃樟醚僅有原藥材含量的2%,此濃度已不足產生毒性。故細辛入散劑毒性較大,不可過錢,入煎劑安全。又如注射劑,特別是靜脈注射劑,注射后,藥物幾乎100%能直接進入全身循環,所以毒性比相同劑型口服劑的毒性大。

二、機體因素

有毒中藥必須到達機體的靶部位,并與靶分子相互作用,才可能引起毒性反應。毒性反應的大小、毒性反應量和(或)質的差異,與物種差異、個體差異和機體狀態有密切關系。

1.物種差異 不同動物物種在遺傳物質、解剖形態、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謝過程均有差異,相同劑量及接觸條件的有毒中藥作用于不同人群和動物物種,毒性反應有很大的差異。如,人對生物堿的敏感性比動物高100~450倍。同時,沒有一種動物對任何毒物都敏感,但實驗動物中一般總存在對某一種毒物的敏感性與人較接近的種屬。如嗎啡對狗產生麻醉作用,但引起貓出現劇烈的不安和痙攣,而人的反應與狗相似。苯胺在豬、狗體內轉化為毒性較強的鄰氨基苯酚,在兔體內則生成毒性較低的對氨基苯酚。而苯引起兔的血象改變與人相似,即白細胞減少和造血組織增生過盛。

2.個體差異 患者不同個體間存在差異,對有毒中藥的敏感性和耐受性也有所不同。如《類經》有“人有能勝毒者,有不能勝毒者”的描述,《靈樞》有“胃厚色黑大骨及肥者,皆勝毒;故其瘦而薄胃者,皆不勝毒也”的論述。一般認為,青壯年及高大、肥胖、強壯的人耐毒性強,小孩、老人及矮小、瘦弱的人耐毒性較差;長期接觸有毒中藥的人群,耐毒性較強。如《金匱要略》在大烏頭煎的服法中提出:“強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又如,在四川栽培附子的地區,有冬季食用附子的習慣,對附子生物堿的耐受性比一般人強,服用超過常用量的附子亦不出現毒性反應。另外,不同性別、年齡、體質的患者,對藥物的敏感性、耐受性和反應性不同。如雷公藤對生殖系統有損害,可導致男子精子密度下降和活動能力減弱,部分患者性功能減退,女子月經不調、閉經。小兒、老人、妊婦、乳母等特殊人群,較一般人群更易發生不良反應,用藥時應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加量,并應防止蓄積中毒。

3.機體狀態 機體處于健康、亞健康、疾病或超敏反應的不同狀態,對有毒中藥的毒性反應不盡相同。一般而言,亞健康或疾病狀態往往會加劇或加速有毒中藥毒性反應的出現。如肝腎疾病,影響有毒中藥毒性物質吸收、分布、代謝與排泄的過程,P450含量下降、活性降低,毒性物質排泄的半衰期延長,毒性反應的強度增加、周期延長。但按中醫藥理論和實踐,針對疾病的狀態,對癥使用有毒中藥,在有效劑量和療程內,將發揮治療作用,不產生毒性反應;而超劑量、超療程使用有毒中藥,將加劇或加速毒性反應。免疫狀態不同,過高或過低的免疫反應水平,都可能帶來不良后果。如蟾蜍、蒼耳子等可引起剝脫性皮炎;花粉等可引起濕疹皮炎樣藥疹;毛冬青、雙黃連注射劑等可引起過敏性休克等。

三、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中藥,要樹立“有毒觀念,無毒用藥”的正確態度,要充分重視中藥毒性的普遍性,消除中藥無毒的觀念,高度重視中藥臨床用藥的安全性。但臨床使用有毒中藥時,特別是大毒中藥,不能畏首畏尾,隨意降低劑量以求安全,忽視療效,以致療效不佳或毫無療效,控制不住病勢,導致病情惡化。在具體用藥時,應做到依法應用、辨證使用、合理配伍、掌握劑量、控制療程、用法恰當、中西合用,以及中毒救治等合理措施,消除或降低藥物的毒性反應,在充分保證用藥安全的前提下追求最佳療效。應遵循《素問·五常政大論》的用藥原則:“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應遵守《神農本草經》提出的從小劑量開始,逐步加量的原則,“若毒藥治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為度”。應杜絕嚴重不良反應事件發生。

1.依法應用 臨床應用中藥,首先應依法合理使用,應按照國家基本藥物,國家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藥物,處方與非處方藥物,醫療機構中藥制劑管理的要求,合理使用。尤其是有毒中藥中的大毒中藥,必須按照《醫療用毒性藥品管理辦法》的要求來管理和使用。

2.辨證使用 中醫治病,精于辨證,藥證相符,效如桴鼓;藥不對證,適得其反,對人體將造成傷害,出現毒性反應。如羊躑躅花臨床用于治療室上性心動過速,可使心率減慢恢復正常,即是治療效果;但健康人或非適應證人服用,將出現心動過緩,即是中毒反應。又如人參是補氣藥,適用于氣虛證候,若用于陰虛陽亢內有虛熱者,就會出現頭暈、心悸、失眠、鼻衄、口舌生瘡、咽喉疼痛、便干、食欲減退等所謂人參濫用綜合征。

3.合理配伍 合理配伍是保證中藥臨床安全高效應用的重要環節。中藥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藥性特點,選擇兩味或兩味以上的中藥配合應用,以增強療效、調節偏性、減低毒性或副作用的方法。《神農本草經》記載:“藥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凡此七情,合和視之。”中藥之間配伍后,會發生某些相互作用,有的能增強或降低原有療效,有的能抑制或消除毒副作用,有的則能產生或增強毒副反應。臨床應用有毒中藥時,就是要利用藥物之間存在“相畏”“相殺”的配伍關系,監制其毒性,使毒性減輕。如陶弘景《本草經集注》云:“俗方每用附子,皆須甘草、人參、生姜相配者,正制其毒故也。”甘草、人參、生姜等與附子同用,可使附子的毒性大大降低。另外,要避免配伍不當,使藥物的毒性增強,甚至產生新的毒性。如朱砂與昆布配伍,不僅二者的有效成分硫化汞和碘的含量明顯下降,且會生成碘化汞,汞離子游離,導致汞中毒。尤其要注意“十八反”“十九畏”。

4.劑量療程 中藥毒性的大小是相對的,主要取決于用藥劑量和用藥時間。中藥臨床的用藥劑量和用藥時間,應因證而定、因方而別、因人而異,因地因時制宜,并根據病情的變化隨時調整劑量和療程,中病即止。若用量過大或用藥時間過長,都會出現毒性。如山豆根含苦參堿,量大可引起痙攣,超量會導致死亡。苦杏仁在常量下使用,其所含的苦杏仁苷被苦杏仁酶分解后,產生微量劇毒物質氫氰酸,能抑制咳嗽中樞而起鎮咳平喘作用,過量則中毒。又如含鉛、汞的礦物類中藥,長期服用,可因蓄積而引起毒性反應。長期或過量服用朱砂、赭石、六神丸等可引起肝、腎損害。尤其是治療劑量與中毒劑量甚為接近的有毒中藥,臨床應用時,更應嚴格控制劑量和療程,既要限制單次用藥劑量,又要限制總服藥量,同時還要防止藥物在體內蓄積中毒。

5.用法恰當 中藥的臨床應用方法十分廣泛,尤其是給藥途徑、應用形式、煎煮方法、服藥方法等都將直接影響藥物的療效和毒性。

(1)給藥途徑 中藥的傳統給藥途徑主要是口服和皮膚給藥,還有吸入、舌下給藥、直腸給藥、鼻腔給藥、陰道給藥等多種途徑。不同的給藥途徑,藥物的吸收、分布、代謝與排泄的差異明顯,直接影響藥物的療效和毒性。按毒性反應的強烈程度和出現的早晚情況,排列遞減順序為:靜脈注射、呼吸吸入、腹腔注射、肌內注射、皮下注射、舌下給藥、黏膜給藥、口服給藥、皮膚給藥。一般而言,同樣的有毒中藥的毒性物質,經直腸灌注1/2的口服劑量,經皮下注入1/4的口服劑量,就能達到同樣毒效。

(2)應用形式 中藥臨床應用的形式多樣,有40多種劑型。隨著科技進步,新劑型還將不斷涌現。《神農本草經》有“藥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漬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湯酒者,并隨藥性,不得違越”的記載,《蘇沈良方》有“無毒者宜湯,小毒者宜散,大毒者宜丸”的論述。概言之,有毒中藥的應用,應根據臨床治療疾病的需要、藥物的性質和劑型的特點,選擇合理的應用形式。

(3)煎煮方法 湯劑是中藥臨床最常用的劑型,煎煮的器具、用水、入藥、浸泡,煎煮的火候、時間、次數等,均能影響藥物的療效和毒性。煎煮時,一般宜用瓷罐或砂鍋,忌用銅、鐵器;用水須潔凈澄清,含礦物質、雜質少;入藥的方式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沖服。入藥的方式、浸泡的時間與煎煮的火候、時間、次數都應根據藥物的性狀、性能、臨床用途選用適宜的方法。如生川烏、生附子毒性極強,延長煎煮時間,促進烏頭堿水解,可使毒性減低2000倍。又如細辛煎30分鐘,其毒性成分黃樟醚揮發98%,毒性明顯降低。但有些中藥不能水煎,如朱砂只入丸散或沖服,不入湯劑,因煎煮遇高溫則析出有毒的游離汞,增加毒性。

(4)服藥方法 有毒中藥處方用量雖然合理,一般不會引起中毒反應,但患者求治心切,過量服用則會引起中毒。服藥時間不同,對藥物的毒性亦有影響。如飽腹狀態服藥,由于藥物被稀釋,出現中毒的時間較遲,癥狀較輕;而空腹狀態時服藥,毒物很快被消化吸收,則迅速出現中毒癥狀。

(5)飲食宜忌 服用有毒中藥后必須注意食物宜忌,以免藥物與食物之間產生相互作用,影響療效甚至產生不良反應。一般而言,服用熱性有毒中藥時,不宜食用蔥、蒜、胡椒、羊肉、狗肉等熱性食物;服用寒性有毒中藥時,應禁食生冷食物。

6.中西合用 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創立“石膏阿司匹林湯”,開創了中西藥聯合使用的先河。隨著中西醫結合工作的深入開展,中藥西藥同用防治疾病日益廣泛。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中西藥合用,協同增效。如黃連、木香與痢特靈合用,提高治療痢疾的效果;金銀花與青霉素合用,抑制耐藥菌株有協同作用;延胡索與阿托品合用,止痛效果明顯提高;枳實與慶大霉素合用,能提高慶大霉素在膽道的濃度,有利于膽囊炎的治療。二是中西藥合用,可減輕或消除西藥的毒副作用。如甘草(或甘草甜素)與鏈霉素同用,降低鏈霉素對第八對腦神經的損害;珍珠母粉與氯丙嗪合用,減輕或消除氯丙嗪對肝臟的損害。三是中西藥合用,毒性增加。如朱砂與西藥溴化物、碘化鉀合用,毒性增加,可引起藥源性腸炎;含有機酸的中藥與磺胺類藥物合用,可以增加磺胺類藥物的腎臟毒性;含鈣豐富的中藥與洋地黃類藥物合用,增加洋地黃類藥物的毒性;夏枯草、白茅根配服保鉀利尿西藥,則容易產生高血鉀癥;甘草與水楊酸同用,使潰瘍病發生率增高。含鞣質的中藥與四環素、紅霉素及慶大霉素等抗生素同用,或與含金屬離子鈣劑、鐵劑同服,可使中西藥藥效同時降低。

7.中毒救治 有毒中藥中毒救治的處理原則,包括排除毒物、實施解毒、對癥處理三個方面。

(1)排除毒物 臨床發現中藥中毒時,應立即停止用藥;快速采用催吐、洗胃、灌腸等急救措施,防止毒性物質繼續傷害人體,減輕中毒癥狀,爭取治療時機,減少死亡率。

(2)實施解毒 根據有毒中藥毒性物質的性狀、成分、作用靶器官,選擇不同的解毒劑和解毒方法。中藥的解毒劑一般有綠豆、甘草、生姜、蜂蜜等,還可根據中藥“相殺”“相畏”的配伍原則,選用中藥解毒劑。中藥解毒劑一般適宜于中毒輕者。

(3)對癥處理 應根據毒性物質損害機體的狀況,立即吸氧、補液,對癥處理脫水、酸中毒、休克、肺水腫、急性肝腎功能衰竭等危重證候。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佳木斯市| 宁安市| 神池县| 资兴市| 通城县| 屏山县| 新宁县| 横峰县| 木里| 温州市| 获嘉县| 景德镇市| 顺平县| 亚东县| 普定县| 荥阳市| 鄂托克旗| 盐源县| 汕头市| 松阳县| 赞皇县| 大埔县| 抚宁县| 南安市| 饶河县| 昌都县| 栾川县| 无极县| 乌拉特中旗| 轮台县| 七台河市| 海宁市| 舞阳县| 黄陵县| 石狮市| 宜城市| 临高县| 周口市| 梅河口市| 张北县| 策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