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中藥藥理學
  • 彭成
  • 5728字
  • 2019-12-27 17:56:09

第四節 影響中藥藥性的因素及合理應用

中藥的藥性受多種內在、外在因素的影響。針對中藥飲片,主要有基原、產地、采收加工、炮制等內在因素及臨床使用過程中的劑量、配伍、給藥方法等外在因素;針對中成藥,其外在因素與飲片相似,而內在因素除了包括成藥組方中所有飲片的基原、產地等飲片因素外,還包括制劑工藝、輔料、劑型等因素。

一、基原、產地

中藥藥性的發揮是通過飲片體現的。飲片來源于中藥材,藥材的形成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包括生長的溫度、濕度、降水、地形、土壤、微生物等因素。中藥藥性形成是中藥秉承了自然環境中各因素的變化,是物候因子、土壤因子、生物因子、地理因子等綜合作用的結果。

中藥藥性的形成與中藥生長的自然環境因子密切相關,古人主要從藥物生成稟受的角度對中藥藥性進行了相關闡述,認為藥物生長于大自然之中,稟受天之陰陽之氣而成寒熱溫涼,稟受地之陰陽之氣而為酸苦甘辛咸五味,如《湯液本草·用藥法象》云:“天有陰陽,風寒暑濕燥火,三陰、三陽上奉之。溫涼寒熱,四氣是也,皆象于天。溫、熱者,天之陽也;涼、寒者,天之陰也。此乃天之陰陽也。地有陰陽,金木水火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辛甘淡酸苦咸,五味是也,皆象于地。辛甘淡者,地之陽也;酸苦咸者,地之陰也,此乃地之陰陽也。”天地間環境變化影響藥物的生長化收藏,稟受不同,從而形成藥性的差異。

中藥藥性的形成稟受了不同地域環境的相關因素,明代陳嘉謨在《本草蒙筌》中謂:“地產南北相殊,藥理大小懸隔。”又稱:“凡諸草本、昆蟲,各有相宜地產,氣味功力,自異尋常……地勝藥靈,視斯益信。”清代醫家徐大椿《藥性變遷論》云:“古方所用之藥,當時效驗顯著,而本草載其功用鑿鑿者,今依方施用,竟有應有不應,其故何哉?蓋有數端焉:一則地氣之殊也。當時初用之始,必有所產之地,此乃其本生之土,故氣厚而力全,以后傳種他方,則地氣移而力薄矣。”充分說明地理環境變異是藥材藥性產生差異的重要原因。

對于具體藥物而言,應用生成稟受的理論闡發其藥物屬性的論述也較多見,《神農本草經疏》載:“白芷得地之金氣,兼感天之陽氣,故味辛氣溫。”“黃芩稟天地清寒之氣。”《本草崇原》載:“荊芥味辛,性溫臭香,稟陽明金土之氣。”“菖蒲生于水石之中,氣味辛溫,乃稟太陽寒水之氣。”《神農本草經讀》謂:“黃連氣寒,秉天冬寒之水氣。”這些論述充分說明了藥物的生長稟受不同,藥性存在差異。

現代研究認為,天地陰陽二氣,風、寒、暑、濕、燥、火、金、木、水、火、土,就相當于藥用植物生長的外部環境各影響因素之總和。在植物生態學中,環境因子包括植物以外所有的環境要素,其中對植物的生長發育具有直接或間接影響的外界環境要素稱為生態因子。按照生態因子的組成性質分為:①生物因子,動物、植物、微生物等;②地形因子,高原、山地、平原、低地、坡度、坡向等;③氣候因子,光、溫、水、氣等;④土壤因子,土壤的物理、化學特性及土壤肥力等。天之陰陽二氣,風寒暑濕燥火,主要相當于氣候因子的各要素;地之陰陽二氣,金木水火土,則以土壤因子的各要素為主,兩者均夾雜了生物因子和地形因子的影響,并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古人認識的天地陰陽二氣是藥用植物生長環境中生態因子的總和,中藥藥性稟受了天地陰陽二氣的變化,就是稟受了自然環境中生態因子的變化。

中藥的化學成分是中藥藥性形成的物質基礎,而其有效成分的形成、轉化與積累,受生長的外部環境的影響,不同時間、空間的氣候條件、水土異質等環境變化通過影響其化學成分的變化,影響中藥的藥性差異,最終影響中藥藥效的發揮。如關內大黃具有瀉下作用,而雙城大黃反具收斂之性;當歸原產地甘肅岷縣紙坊鄉的當歸,其有效部位在抗血小板(platelet,PLT)聚集及抗凝血方面優于其他產地。上述發現一定程度上證實了古人的認識:“失其地則性味少異矣,失其時則性味不全矣。”

二、藥用部位

中藥種類眾多,藥用器官各異。同一植物或動物不同部位的藥性包括兩種情況,一是相仿或相近,二是不同或相反。中藥相仿或相近者多為草本植物,全草類中藥各個器官的藥性多是相同的,否則就區別入藥了。如人參性平,味甘、微苦,可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同出一株的參條、參須、參葉、參子和參花均有不同程度的補益作用,但力較弱,且兼具其他功用;又如益母草與茺蔚子性均微寒,味均辛、苦,均可活血調經,但前者還可利尿消腫,后者又可清肝明目。來源于同一植株不同部位的中藥藥性不同或相反的也有很多,如荷花,性溫,味苦,可祛濕消暑、活血止血;蓮子,性平,味甘、澀,可補脾益胃、益腎固精、健脾止瀉;蓮心,性寒,味苦,可清心安神;蓮蓬,性溫,味苦、澀,可消炎、止血、調經祛濕;荷葉,性平,味苦,可解暑清熱、升發清陽。

不同植物或動物同一部位由于具有相似的形質,其藥性表現有如下規律:根及根莖類在土壤中向下生長,質地多堅實,其功用多表現有向內向下的趨勢;莖木類是連接植物根與葉、花、果實的部分,起著輸送、傳導作用,多具通達、行運的功用;皮類位于植物器官外表,多具祛風、固表功用;全草類同時兼具多個器官,上下貫通,質地輕松,大都有發散、疏導、通利作用;花、葉類多伸展向上,質地較輕,多有上行向外透發之功用;果實、種子類內實質重,其功用有向內、向下的趨勢,用于治療中下焦疾病具有明顯療效;動物類多表現有“以臟補臟”的特點。

同一植物或動物不同部位的相似性越大,藥性差異越小;反之相似性越小,藥性差異越大,有的甚至有著根本的區別。同一器官不同部位的形質也有差異,表現在藥性上也有不同。藥用部位與藥性之間既“同中有異”,又“異中有同”,集中體現了中藥藥性的整體性、對立統一性和可變性。在采收與加工過程中,準確分開不同藥用部位、去除非藥用部位,對于準確、充分地發揮藥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采收、炮制

1.采收時期 化學成分作為中藥藥性的物質基礎,其在藥用植物體內的形成積累,不僅隨植物不同年齡有很大變化,而且在1年之中隨季節不同、物候期不同亦有很大影響。如金銀花花蕾7個生長發育時期干物質積累動態依大小次序為:銀花期>大白期>金花期>凋花期>二白期>三青期>幼蕾期;金銀花花蕾中主要有效成分之一綠原酸在7個生長時期的單蕾中含量具有動態變化:從幼蕾期到大白期逐步增加,于大白期達高峰,之后開始降低。大白期花蕾中綠原酸的含量大約是幼蕾期的1.2倍、銀花期的1.5倍。此外,不同生態環境下的同一種藥材,其所含化學成分存在一定的差異,有的差異甚至非常顯著。

2.炮制 氣(性)和味都是每味中藥所固有的,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氣(性)味結合構成了中藥的性能要素,既能反映某些中藥的共性,又能反映各藥的個性。炮制對中藥的氣(性)味具有明顯調控作用。

(1)增強、抑制或改變藥氣(性) 炮制往往會使中藥藥性發生變化,如淡豆豉、麻黃、紫蘇水制性偏溫,青蒿、桑葉水制性偏涼。“寒者益寒”“熱者益熱”時,通過“以寒制寒”“以熱制熱”可以扶其不足,增強藥性,如黃連經膽汁制后苦寒之性加強,更宜清瀉肝膽實火。多數情況下需要“以熱制寒”或“以寒制熱”來抑制藥性之偏,如梔子姜汁制后苦寒之性降低;黃柏、大黃、黃芩酒炙后寒性大減;萸黃連(吳茱萸汁制黃連)寒而不滯,善清氣分濕熱、散肝膽郁火;連吳萸(黃連水制吳茱萸)熱而不燥,善溫中止痛、降逆止嘔。

部分中藥在經炮制后藥性可發生根本變化。如竹茹微寒,姜汁制后性平;生巴豆性大熱,“制熟后,其性變寒”;半夏“生微寒,熟溫”;生地黃甘寒,制成熟地黃時則轉為甘溫之品;生艾葉性涼,涼血止血,艾葉炭性溫熱,溫經止血;生甘草性偏涼,以清熱瀉火解毒見長,炙甘草性溫,更宜補脾益氣、潤肺止咳。

(2)改變藥味 蜜炙多增加甘味,酒炙多增加辛味,醋炙多增加酸味,鹽炙多增加咸味,炒炭、煅后多增加澀味。如木香性溫、味辛苦,以行氣止痛力強;煨木香辛味已減,性溫、味微辛苦澀,以溫中止瀉見長;生白礬味酸,煅成枯礬則味變酸澀。

(3)影響升降浮沉 性溫熱、味辛甘者,屬陽,作用升浮;性寒涼、味酸苦咸者,屬陰,作用沉降。“氣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氣薄者沉而降,氣味俱厚者能浮能沉,氣味俱薄者可升可降”。炮制對中藥的四氣五味有影響,從而可以改變其作用趨向。通常酒制性升,姜制則散,醋制收斂,鹽制下行。

(4)影響歸經 炮制能夠影響中藥的歸經。醋制入肝經,蜜制入脾經,鹽制入腎經等。如醋制柴胡、香附重在疏肝止痛;鹽制知母、黃柏,引藥入腎,用于腎陰不足、虛火上炎之癥。《本草綱目》云:“升者引之以咸寒,則沉而直達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則浮而上至巔頂。”“黃柏性寒而沉,生用則降實火,熟用則不傷胃,酒制則治上,鹽制則治下,蜜炙則治中。”運用不同輔料炮制可達到一藥多效的作用,如黃連“治肝膽實火,則以豬膽汁浸炒;治肝膽虛火,則以醋浸炒;治上焦之火,則以酒炒;治中焦之火,則以姜汁炒;治下焦之火,則以鹽水炒;治食積之火,則以黃土末調水炒”。

炮制對每味中藥藥性的調控不盡一致,往往偏重于某一個或幾個方面,其中某方面發生變化,也會導致其他方面發生相應改變。炮制對藥性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且多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通過炮制來調控中藥藥性,是提高臨床治療效果的常用有效手段。

四、臨床用藥

1.藥物配伍 藥物的寒熱偏性可隨配伍后其用量比例及所治病證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如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湯治療肺熱實喘,大黃附子湯治療寒積便秘,前方中寒性的石膏制約麻黃的溫性,而使處方偏寒涼;后方中大黃的寒性則被附子、麻黃的溫性抑制,而使大黃單存瀉下之效,即所謂“去性存用”。或隨寒性藥與溫性藥的藥味組成多少變化,或隨寒、熱藥物之間的用量比例變化,而使組方的偏性發生變化。

2.給藥劑量 同一藥物,因用量不同,其藥性會發生變化。正如《神農本草經》載丹參性“微寒”,即指在治療劑量下,其發揮清心涼血、治療熱病擾心之心神不寧等熱證;而陶弘景言其:“時人服多眼赤,故應性熱。”提示二者觀察丹參藥性的角度不同,亦反映出同一藥物用量不同,其“氣”可發生變化。認為藥之二氣與劑量相關,并提出“一些被主要氣味的‘偏性’所掩蓋的次要氣味,隨著劑量增加而逐漸達到‘有效濃度’,藥物就表現出新的藥性。互相矛盾的氣味則表現出相反的功效,是劑量依賴性‘雙向作用’”,此為一物二氣的又一新認識。臨床用柴胡以升陽舉陷、疏肝解郁,劑量一般較小,其寒性并不明顯,若劑量增大,則解表退熱,顯現出寒性。可見,同一藥物的寒熱藥性,可因用量不同而發生變化。

3.給藥途徑 給藥途徑不同,藥性寒熱也可能呈現差異。如冰片外用,具有清熱消腫、止癢止痛作用,當為寒涼之性;其內服開竅醒神、緩解冠心病及外傷疼痛,偏于溫通走竄,其性又當偏溫。目前,隨著劑型的多樣化,給藥途徑更加復雜,這種現象將日趨增加。如枳實內服,用以行氣化痰、除痞散結,其寒熱效應很不明顯。因承氣諸方用之,古本草謂其微寒;但改用靜脈給藥,則強心升壓,表現出溫性的治療效應。

同一藥物,因具多效性,加之受配伍、給藥劑量、給藥途徑等因素影響,其寒熱藥性在一定條件下可發生變化,因而寒熱藥性具有相對性。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載:“藥性,一物兼主十余病者,取其偏長為本。”對于那些不止一性的藥物,只標明一性,取其偏長,突出其最明顯的藥性傾向,有利于把握重點,以指導臨床合理用藥。如果一藥既標性溫,又標性寒,反而使人無所適從。

五、制劑

中藥種植、加工、生產過程中的諸多因素均會影響中藥的質量與藥性。對中成藥而言,其制備過程的科學、穩定、可控,對藥性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由于制備工藝、輔料和劑型的多樣化,使組成中成藥的各類飲片自身的偏性與其入湯劑時相比發生了明顯變化,將影響其所含成分本身的屬性、有無、多寡、相對比例、釋藥特點及生物利用度等,并最終影響中成藥的整體藥性。

1.制劑工藝 根據藥物的性質和所需制劑的目的,所有藥物在制成中成藥時均需要經過適宜的制劑過程,包括粉碎、提取、純化等過程,某些過程會使成分發生變化從而對藥性產生影響,比如提取的溫度、溶劑、時間等。如在含丹參藥材制劑的生產過程中,溫度及時間的控制對于保證產品質量尤為重要,應盡量采用丹參酮ⅡA損失小的制劑工藝。中藥所含化學成分繁多、復雜,應根據目標成分的理化性質,通過調節提取溶劑的極性(如水提醇沉或醇提水沉)來提取目標成分,去除他類成分或雜質。古人在制備湯劑時,很注重先煎、后下、另煎等特殊處理方法的運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他們對制劑工藝及其對藥性影響的重視。

2.制劑輔料 同種炮制輔料會對中藥飲片的藥性產生相似影響,制劑輔料的使用同樣會影響中成藥的藥性。制劑輔料的使用貫穿于中成藥制備的整個過程,包括提取、分離、純化、濃縮、干燥等和最終成型的各個階段。根據制劑輔料最終是否保留在成型制劑中,可將其大致分為制劑過程輔料和中成藥輔料兩類,均可最大限度地保留有效成分,提高其偏性,增強治療作用。如湯劑制備過程中雖然將含揮發性的藥物后下,但還是會有成分損失,包合技術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其成分,使其“表現的偏性”更強。薄荷油、桉葉油的β-CD包合物,可使其溶解度提高至約50倍。

3.劑型 根據藥物的性質和臨床使用目的,需將藥物制備成符合治療疾病需求的劑型。藥物療效主要取決于藥物本身,但是在一定條件下,劑型對藥物療效的發揮也可以起到關鍵性作用。與緩釋或普通釋藥劑型相比,速釋劑型可加速藥效釋放速度,使單位時間內機體受到藥物的效應更強,藥物所“表現的偏性”更強而快。中藥注射劑改變了中藥傳統的給藥方式,不存在“釋藥”過程,藥液直接進入血液循環,起效迅速,適用于危重患者的搶救。與速釋劑型或普通釋藥劑型相比,緩釋劑型減緩藥物釋放速度,單位時間內人體受到藥物的效應更小,藥物所表現的“偏性”弱而持久。如傳統的水丸、蜜丸、糊丸、蠟丸與散劑、煎劑等對比,內服后在胃腸道中溶散緩慢,發揮藥效遲緩,但作用持久,多用于慢性病的治療。

同種藥物因劑型不同、給藥方式不同會出現不同的藥理活性,從而表現出不同藥性。三黃湯中的小檗堿可與其中的黃芩苷、大黃中的鞣質產生不溶于水的生物堿復鹽,出現混懸,但隨湯劑入胃后經胃液作用仍可分解起效;若制成注射劑,這種混懸物被濾去,反使藥效降低,這是因為湯劑在煎煮過程中各成分相互作用,對成分溶出、分解及新物質的生成等都有很大影響。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弥勒县| 夏河县| 利辛县| 清流县| 九龙城区| 黄梅县| 德阳市| 兴隆县| 萍乡市| 凤翔县| 锡林郭勒盟| 五寨县| 尚义县| 舒兰市| 陵川县| 凌海市| 大同县| 河东区| 图木舒克市| 鸡东县| 桓仁| 楚雄市| 吴江市| 宜兰市| 吴忠市| 葵青区| 醴陵市| 九台市| 泌阳县| 牡丹江市| 濮阳县| 潞城市| 梧州市| 邢台市| 焦作市| 怀化市| 军事| 吉木乃县| 徐州市| 甘洛县| 阜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