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診余舉隅錄
- 陳廷儒
- 758字
- 2019-12-27 17:50:07
校注說明
《診余舉隅錄》二卷,醫案著作,清代陳廷儒著。
陳廷儒,字匊生,清末江蘇陽湖(今江蘇武進)人,生卒年不詳。幼年習儒,后跟從其父學醫,得家傳。同治、光緒年間客游南北,在北京、天津、濟南、上海等地行醫。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著《診余舉隅錄》。另有《醫學可觀》,未見。
《診余舉隅錄》全書二卷,54篇,載醫案118則,除2則外皆為陳廷儒經治,涉及內傷、外感及婦科、兒科等數十種病證的診治。《診余舉隅錄》雖屬醫案類,卻能取經治之案論說醫理,闡說醫理時有引用前人之說,隨文而發,少有鋪陳,并能融會中西醫學闡述病機,在醫案類著作中獨有特色。
《診余舉隅錄》現存清光緒二十四年鉛印本、1933年蘇州國醫書社鉛印本及《珍本醫書集成》本3種刊本,另有抄本1種。
本次整理以清光緒二十四年鉛印本為底本,以《珍本醫書集成》本(簡稱“集成本”)為主校本。主要的校注原則和方法如下:
1.采用簡體橫排形式,對原文加以現代標點。
2.底本中異體字、俗寫字予以徑改,不出注。
3.底本中通假字、古體字,保留原字,于首見處出注說明。
4.底本藥名異寫者,保留原字,出注說明。
5.底本中一般筆畫之誤,如“己”“已”等,予以徑改,不出校記。
6.底本中誤文,據校本、文義或他校資料改。
7.底本字詞無誤而校本或他校資料義勝或有參考意義者,酌情出校。
8.底本中文字有疑義,無校本或他校資料可據,難定是非者,出校存疑。
9.底本中藥名、專業術語及字詞生僻者,簡注其義,或引經典以釋之。
10.底本中的典故,出注說明其出處,較為生疏者簡注其義。
11.底本中明引前代文獻,簡注說明。其中引用與原文無差者,用“語出”;引用與原文有出入者,用“語本”;凡稱引自某書而某書不見反見于他書者,用“語見”。
12.各卷卷題下原有“陽湖陳廷儒匊生偶筆”題署,今一并刪去。
13.底本原有二敘,皆題作“敘”,今為區別,分別題作“陳敘”“柯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