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豆
味辛、苦,大熱,入足陽明胃、足太陰脾、足少陰腎經。驅寒邪而止痛,開冷滯而破結。
《傷寒》二白散方在桔梗,用之治寒實結胸,無熱證者。以寒實郁結,痞塞不通,巴豆破寒實而決郁塞也。
巴豆辛苦大熱,破沉寒積冷,止心疼腹痛,泄停痰積水,下宿谷堅癥。治霍亂脹痛,不能吐泄,療寒痰阻閉不得喘息,排膿血而去腐穢,蕩積滯而斷瘧痢,消死肌弩肉,點疣痣疥癬。種種奇功,神異非常。
去殼,炒,研用。強人可服二厘。
[1]白粉:即鉛粉。味甘、辛,性寒,有毒,入脾、腎經,有殺蟲解毒之功。
[2]祖氣:物因氣而化生,初生本原之氣稱為祖氣。
[3]胥:全,都。
[4]五德:古代陰陽家將木、火、土、金、水五行視作五德。
[5]桂枝附子去桂加白術湯:《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作“白術附子湯”。
[6]者:原字漫漶,據咸豐本、同治本、家塾本補。
[7]摩蕩:相磨擦而變化。
[8]圣圣心符:指大禹、仲景二圣均善治水,其心相合。
[9]於潛:浙江省於潛縣。白術以產於浙江省於潛縣者品質最佳,又稱“於術”。
[10]清:同治本、家塾本作“消”。
[11]傷:咸豐本、同治本及家塾本并作“陽”。
[12]胎:使化生、初始。《爾雅·釋》:“胎,始也。”
[13]黃庭:指中央。《黃庭內景經》務成子題解:“黃者,中央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外指事即天中、人中、地中,內指事即腦中、心中、脾中,故曰黃庭。”
[14]四維:指四方。
[15]保:咸豐本作“補”。
[16]苓桂甘棗湯:《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作“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17]肝:原作“肺”,據咸豐本、同治本、家塾本改。
[18]新加:即《傷寒論》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
[19]木:原作“水”,據同治本、家塾本改。
[20]堙(yīn音)郁:郁結。堙,堵塞。
[21]畏:咸豐本、同治本作“制”。
[22]降:原作“隆”,據咸豐本、同治本、家塾本改。
[23]粳米半斤半夏半斤:同治本、家塾本及《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并作“粳米半升,半夏半升”。
[24]率然:古代傳說中的一種蛇。《孫子·九地》:“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此以喻用藥前后響應之靈。
[25]攣:原作“孿”,據同治本改。
[26]疸:原作“疽”,據咸豐本、家塾本改。
[27]養:咸豐本作“治”。
[28]柴胡桂姜湯:《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作“柴胡桂枝干姜湯”。
[29]齁(hōu呴)喘:病證名。指喘急而喉中有痰鳴聲。
[30]木:原作“水”,據同治本、家塾本改。下“金逆而木陷”之“木”字同。
[31]憒憒然:煩亂貌。《素問·至真要大論》:“憒憒欲吐。”張介賓注:“憒憒,心亂也。”
[32]金匱理中丸:“理中丸”見于《傷寒論·辨霍亂病脈證并治》,故當作“《傷寒》理中丸”。下同。
[33]斤:同治本、家塾本并作“升”。
[34]丸:原作“湯”,據咸豐本、《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并治》改,與下文“蜜丸”語合。
[35]鶴胎龜息:道教語。認為鶴善存神,故胎固而千年長生;龜善養氣,故不食而百歲不死。
[36]紙素:指紙張。素,用作寫字的絲綢或紙張。
[37]殷廬:深宅。殷,深也。
[38]旋覆花代赭湯:《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作“旋覆代赭湯”。
[39]桂枝加厚樸杏仁湯:《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作“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40]樸姜甘夏人參湯:《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作“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
[41]平:咸豐本、同治本并作“中”。
[42]橘枳生姜湯:《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作“橘枳姜湯”。
[43]桂姜枳實湯:《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作“桂枝生姜枳實湯”。
[44]梔子香豉湯:《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作“梔子豉湯”。
[45]梔子甘草香豉湯:《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作“梔子甘草豉湯”。
[46]梔子生姜香豉湯:《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作“梔子生姜豉湯”。
[47]神宇:神之所居,此指心。
[48]傷寒瓜蒂湯:瓜蒂湯方及下文“太陽中暍……而脈微弱”《傷寒論》中未載,見于《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故當作“《金匱》瓜蒂湯”。
[49]蜀漆散:原作“湯”,據《金匱要略·瘧病脈證并治》《金匱懸解·卷五》改,與下文“為散”之語及服藥法合。
[50]晏(yàn宴):遲,晚。
[51]次:咸豐本、同治本并作“決”,義勝。
[52]班班:班,通“斑”,斑點眾多貌。《釋名·釋長幼》:“皮有班點。”王先謙《釋名疏證補》:“吳校班作斑。”
[53]麻仁丸:《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并治》作“麻子仁丸”。
[54]甘遂半夏湯方在甘遂:原作“甘草半夏湯方在甘草”,《金匱要略》與本書甘草條均無“甘草半夏湯”。《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金匱懸解·卷十四》并有“……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湯主之”語,據改。
[55]五勞:見于《素問·宣明五氣》,指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56]七傷:見于《金匱要略·血痹虛勞脈證并治》,指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饑傷、勞傷、經絡營衛氣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