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長沙藥解
  • 黃元御
  • 1203字
  • 2019-12-27 17:44:47

校注說明

《長沙藥解》,四卷,清代黃元御撰。黃元御(1705—1758),名玉路,字元御,一字坤載,號研農,別號玉楸子,山東昌邑人,清代乾隆年間著名醫(yī)家。黃氏自幼業(yè)儒,青年時補諸生,三十歲時因目疾為庸醫(yī)所誤,左目失明,發(fā)憤曰:“不能為名相濟世,亦為名醫(yī)濟人?!弊源碎_始習醫(yī),師從金鄉(xiāng)于不遽先生,精研《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等醫(yī)學經典,旁涉晉唐以后諸家學說,臨證主張扶陽抑陰。乾隆十五年(1750)“考授御醫(yī)”,因其醫(yī)術精湛,深受乾隆帝青睞,親題“妙悟岐黃”匾額賜之。黃氏一生著述甚豐,計有《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四圣心源》《四圣懸樞》《素靈微蘊》《長沙藥解》《玉楸藥解》《玉楸子堂稿》(已佚)等醫(yī)書十二部,另有《周易懸解》《道德經懸解》。

《長沙藥解》成書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據本書自序所言,系黃氏為“正藥性而師后世”,“遠考《內經》,旁概百氏”,“取仲景方藥箋疏”而成。是書選取《傷寒》《金匱》所載藥物162種,以藥名藥性為綱,以仲景方用此藥為目,逐一闡發(fā)。每藥下均先述性味、歸經、藥性特點;再引《傷寒》《金匱》方劑,分析該方主治、病機、證候;繼釋該藥及其組成藥物在此方中的功效意義、用藥宜忌及制備方法等。以藥系方,以方言證,參病機辨證于其間,理法方藥相貫,將議方用藥與論病密切結合。對藥物的闡釋源自經典,又多有獨到之處。

本書流傳廣泛,現存版本較多。單行本主要有:道光十年庚寅(1830)陽湖張琦宛鄰書屋刻本、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刻本、同治元年壬戌(1862)刻本、同治五年丙寅(1866)渝城東華觀刻本、光緒二十年甲午(1894)上海圖書集成印書局鉛印本等。合刊本《黃氏醫(yī)書八種》主要有:乾隆刻本、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刻本、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宛鄰書屋刻本、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七曲會刻本、咸豐十年庚申(1860)長沙燮和精舍刻本、同治七年戊辰(1868)成都彭汝琮刻本、清代家塾刻本等。本次整理,以《黃氏醫(yī)書八種》道光十二年(1832)陽湖張琦宛鄰書屋刻本為底本,以咸豐十年庚申(1860)長沙燮和精舍刻本(簡稱“咸豐本”)為主校本,同治七年戊辰(1868)成都彭汝琮刻本(簡稱“同治本”)、家塾刻本(簡稱“家塾本”)為參校本。

具體校注原則如下:

1.采用簡體橫排形式,對原書進行標點。原書表示文字前后之“右”今改為“上”。

2.底本中俗字、異體字、古字,以規(guī)范字律齊,不出校。

3.底本中通假字,保留原字,于首見處出注說明。生僻疑難字詞酌予注釋。

4.底本中一般筆畫之誤,如“桂枚”改作“桂枝”等,予以徑改,不出校。

5.底本中明顯的誤、脫、衍、倒之處,有校本可據者,據校本改;無校本可據者,據文義改,均出校說明。

6.原書中藥名等名詞不統(tǒng)一者,均以通行稱謂律齊,不出校。

7.原書中病證名與現通行寫法不一者,均以通行病證名律齊,不出校。

8.底本目錄與正文標題有異者,據正文標題改目錄,不出校。

9.所引經方劑量與仲景原方多有出入,今依底本,不作改動,不出校。

10.原書中所涉典故,簡注其義,并說明出處,習見者僅注明出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胜县| 买车| 靖边县| 荔波县| 仪征市| 景宁| 崇义县| 尖扎县| 长兴县| 邵阳市| 海晏县| 永安市| 南昌县| 云龙县| 清徐县| 普陀区| 安溪县| 汶川县| 宿松县| 微山县| 怀宁县| 京山县| 梧州市| 濮阳市| 镇平县| 太仆寺旗| 岳西县| 景泰县| 吉隆县| 祁阳县| 朝阳县| 庄浪县| 瑞金市| 合川市| 汝南县| 宜兰市| 浦城县| 澎湖县| 鹰潭市| 永善县| 闸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