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白山通經調臟手法流派臨證經驗集
- 劉明軍 張欣 卓越
- 598字
- 2019-12-27 17:36:07
一、四診詳參,明辨脈象
脈診的意義,在于辨明氣血之虛實,陰陽之盛衰,探查臟腑之病變,才能了解邪正虛實,預測疾病進退與預后。
劉冠軍教授認為,學習脈學最主要的是“掌握兩綱脈,明辨六要脈”。凡是能區分陰陽的脈象,就是兩綱脈,如浮、大、滑、數是陽盛之脈,沉、小、澀、遲是陰衰之脈;凡能概括表、里、寒、熱、虛、實的脈象,就是六要脈。脈學知識復雜深奧,脈象變化細微難辨,掌握兩綱脈、六要脈,就能辨明浮、沉、大、小、滑、澀、數、遲8種脈象的形狀、診法及主病,做到指下分明,心中有數。否則思路含混不清,脈象應指難言,病證真假難辨,就會貽誤病機,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兩綱脈和六要脈是脈學本質,熟記并掌握其脈象形狀、主病,并反復比類,推而廣之,以探求合并脈象的相關信息,這樣才能抓住關鍵,掌握要領,執簡馭繁,得心應手。診脈要有一定規范。因為晨起患者體內外環境較為安定,未受外界影響,容易反映氣血臟腑實際情況,故診脈時間以清晨為佳。診脈前,患者手臂必須與心臟置于同一水平位置,醫者根據患者前臂的長短排指,臂長則排指疏,臂短則排指密,以分寸、關、尺三部。診脈時,以指腹診察三部脈象,運指舉、按、尋以探查脈位之浮沉,脈搏之遲數,臟腑之病變,氣血之虛實。診脈以“息”計數,即數一呼一吸間之脈動次數。正常人每分鐘呼吸18次左右,每呼吸1次脈動4次,診脈脈動須達50次以上,以3~5分鐘為宜。具體詳見劉冠軍的《脈診》。

《脈診》劉冠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