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校注說明

《張仲景傷寒原文點精》由清代醫家孟承意著。孟承意,字覃懷,河南人,生卒年月不詳。乾隆五十二年 (1787)以醫游于山西靈石,與道人喬樹燾常共論醫理。本書成于乾隆五十三年 (1788)之前。

全書共二卷。卷一包括傷寒總論、太陽脈證及陽明脈證上、陽明脈證下,卷二包括少陽脈證、太陰脈證、少陰脈證、厥陰脈證。編排秩序及 《傷寒論》原文依柯琴 《傷寒論注》之例,唯卷末缺 “諸寒熱證”,且脈象描述部分為孟氏據 《傷寒論》趙開美本 (簡稱 “宋本 《傷寒論》”)補足。注釋則薈萃數位名家精論,包括程應旄、魏荔彤、柯琴、喻昌等,并在名家注文后參以己意,為之闡發校正。刊刻時,后學董春、藺朝相以小字形式加入部分注釋。

《中國中醫古籍總目》載本書版本有三:一是清乾隆五十三年 (1788)刻本,藏于上海中醫藥大學圖書館;二是清同治十三年 (1874)覃懷董春刻本,藏于中國醫學科學院圖書館、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首都醫科大學圖書館、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圖書館、南通大學醫學院圖書館、湖北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四川大學醫學圖書館、成都中醫藥大學圖書館;三是民國時期的鉛印本。

經考證,清同治十三年覃懷董春刻本極可能是清乾隆刻本的復刻本或同一版本,理由如下:①兩種版本在版式上相同。版框均為24cm×15cm,無分欄,半頁均有文字9行,每行23字,花口,四周雙邊,單黑魚尾。②文中的錯訛均未改動。如:“躁”與 “燥”混用,“故以真武鎮之”的 “鎮”為 “真”等。二者唯一不同的是書名:清乾隆刻本題為 《張仲景傷寒原文點精》,清同治刻本題為 《張仲景傷寒論原文點精》。③兩刻本正文中均有 “后學芳溪董春、公弼藺朝相同校”字樣。若同治本為董春刻本,那乾隆刻本中的后學董春又是誰?以常理推之,這里出現的乾隆本董春與同治本董春應該是同一人,但他生活于何時則無法確定。如他生活于乾隆年間,則同治刻本就不應著錄為董春刻本,現存的同治刻本當為現存的乾隆刻本的復刻本。如他生活于同治年間,則現在著錄為乾隆刻本的書就應是同治刻本,而乾隆初刻本則早已佚失。況且,目前的乾隆刻本缺少原書的扉頁,書首即喬序和自序,僅以序中 “乾隆”字樣難以判定該本為乾隆版本。總而言之,我們認定上海中醫藥大學圖書館所藏之清乾隆刻本實與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圖書館等單位所藏之同治刻本為同一版本,或后者為前者的復刻本。《張仲景傷寒原文點精》刊刻后僅經民國秦伯未校訂,并更名為《傷寒綱要》[上海中醫書局,民國20年 (1931)版]。秦氏刊印時,將原文中的小字加注內容一律刪去,僅保留大字部分。

此次整理以清乾隆五十三年刻本為底本, 《傷寒論》原文部分參考宋本 《傷寒論》、柯琴 《傷寒論注》 (簡稱 “柯琴論注”),其余以秦伯未校訂的 《傷寒綱要》 (簡稱 《綱要》)對校進行整理,凡引文內容,則參考所引諸書,如 《注解傷寒論》《本草綱目》《醫宗金鑒》《尚論篇》《傷寒論本義》《傷寒論后條辨》等。

具體整理原則如下:

1.原書繁體豎排,現改為簡體橫排,并加現代標點。

2.凡方位字 “右”,均改為 “上”。

3.凡生僻字詞,均加以注音并注釋。注音采用漢語拼音加直音的方法。

4.凡底本中因刊刻致誤的明顯錯別字,如 “灸”誤作“炙”,“矢”誤作 “失”,“弦”誤作 “眩”,“末”誤作“未”,“匕”誤作 “七”,“診”誤作 “珍”,“吳”誤作 “莫”等予以徑改,不出校記。

5.凡底本中的俗寫字、異體字、古字等均以簡化字律齊,如“石羔”改為“石膏”, “鞕”改為“硬”, “內”改為“納”,“已”改為 “以”,“讝”改為 “譫”等,不出校記。

6.引文與所涉書籍完全一致者,謂之 “語見”;引文與所涉書籍有個別字詞不同者,謂之 “語出”;引文與所涉書籍意義一致,但表述不相同者,謂之 “語本”。

7.凡底本與校本互異,若顯系底本脫衍倒者,予以勘正,并予出校說明;凡底本與校本雖同,但對原書文字仍有疑問者,不妄改,只出校說明疑問、疑衍、疑脫之處,或結合理校判定是非。

8.每卷首原有 “覃懷孟承意先生著,后學芳溪董春、公弼藺朝相同校”字樣,卷末有 “仲景傷寒原文點精卷×終”字樣,今一并刪減去。

9.凡底本中有模糊不清難以辨認者,則以虛闕號img按所脫字數一一補入;若無法計算字數,則用不定虛闕號img補入。二者均不出校注。

10.原文無目錄,此次整理據正文標題補。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江县| 南丹县| 婺源县| 彰化市| 南靖县| 韶关市| 水城县| 巴林右旗| 尼玛县| 临江市| 遂川县| 兴业县| 布拖县| 江孜县| 武冈市| 康马县| 南康市| 阜宁县| 吴桥县| 阿坝| 长武县| 布拖县| 淮南市| 五大连池市| 周宁县| 花莲市| 盘山县| 陇南市| 上栗县| 霍城县| 汨罗市| 五峰| 通海县| 陵川县| 修武县| 南华县| 宣恩县| 同江市| 肇庆市| 清河县| 通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