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縮性胃炎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臨床常見病,也是難治病之一,其臨床癥狀復雜多樣,但多以上腹部痞悶、脹滿或兼有疼痛、噯氣、納差為主癥,屬于中醫“胃痞”范疇。
一、病因病機
情志、飲食等病因導致脾之清氣不升,胃之濁陰不降,病理性質以虛為主,多虛實夾雜。病位在脾胃,可涉及肝、膽等臟腑。
二、辨證論治
1.胃陰不足型(多系陽明陰虧,太陰陽運不足兼肝郁氣滯)
癥狀:脘脹,食入更甚,喜食酸甘。伴見噯氣,口干。舌紅,苔糙黃,脈弦細。胃液分析,游離甲酸及總酸度降低。
治法:養陰生津,健脾疏肝。
處方:烏梅15g,木瓜15g,白芍30g,山楂30g,北沙參30g,丹參30g,麥冬15g,石斛15g,蒲公英30g,炒麥芽30g,大腹皮15g,甘草3g。
2.肝郁脾虛型
癥狀:脘脹納差,噯氣頻頻,伴胸脅脹悶不適。舌淡苔薄白,脈細。
治法:疏肝健脾。
處方:紫蘇梗15g,大腹皮15g,砂仁6g,當歸15g,黨參30g,白術15g,陳皮10g,烏藥15g,佛手8g,肉桂4g,甘草3g。伴息肉者加黃芪、薏苡仁、莪術。
附注:①應用溫陽之劑宜溫而不燥,免傷陰液;養陰之劑不宜過于滋膩,以免滯氣,宜兼顧陰陽以順應脾胃之氣。②以上各型可加入當歸、紅花以增胃黏膜血流量,改善微循環,促使胃黏膜恢復正常屏障功能,使黏膜腺體再生,腸化消失。脾胃為氣機之樞紐,胃為多氣多血之腑,氣滯可以影響血液運行,久痛入絡、久病留瘀,因此調理氣血是治療的重要環節。③胃在生理上著重“降”,病理上著重“滯”,治療上著重“通”;烏藥有促胃腸動力作用,肉桂、石菖蒲可抑制胃腸異常發酵,緩解胃腸功能紊亂。
三、預防與調護
1.緩解壓力,避免精神緊張。
2.戒除煙酒,勿吃過冷、過燙、過辣、過咸食物。
3.飲食均衡,適當進食肉類、紫甘藍、圓白菜、南瓜、胡蘿卜等富含維生素U、β-胡蘿卜素的食物,以刺激胃酸和黏液分泌,從而保護胃黏膜。避免素食引起胃酸分泌減少,導致消化功能、抑菌功能下降,引起雜菌和致癌物增多。
4.避免食用蘇打餅干、蘇打水、濃茶等堿性食物中和胃酸,升高胃pH,使胃部偏堿,引起消化和抑菌功能下降、胃黏膜萎縮、胃腺體腸化。